首页 理论教育 原有课程教材体系是实施双素质教育工程的瓶颈

原有课程教材体系是实施双素质教育工程的瓶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是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在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施“双素质教育”工程的实践,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分析,原有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知识,课程就是教材。教学是以文本课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坚持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论,教师只有教材意识,教材与学生间没有建立起联系。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是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及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施“双素质教育”工程的实践,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分析,原有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知识,课程就是教材。教学是以文本课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坚持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论,教师只有教材意识,教材与学生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原有教材存在如下弊端:人才培养观念滞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不能满足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完全适应;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开设的学科过多,并孤立存在,不能将各个学科进行整合,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21世纪合格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差距;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形式单一,不能将教师、教材、学生进行有机整合,很少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状况普遍存在,难以实现教师学生共创共生,不能从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学习共同体”;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单一,内容片面,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基于上述弊端,我们感到原有教材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我校在实施“双素质教育”工程时,虽然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做了明确的规定,采取了一系列的提高措施,由于教材的制约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思想或理论上,学校的号召还未能完全达到落实和实施,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教材成为双素质教育工程的瓶颈,急需实施新课程改革,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