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载体课程开发

总载体课程开发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开发是在总载体课程体系规划后,就课程进行的结构及教学设计。总载体题课程开发,采用两种方式: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和以传统学科为参考作用于载体开发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采用总载体方案的新的总载体课程体系,见图3-2。这些新课程门类划分和归结不仅与专业目标的描述有关,更与总载体的情况直接关联。

课程开发是在总载体课程体系规划后,就课程进行的结构及教学设计。它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协调课程与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教学模块、各工程任务情境间的内在逻辑,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最终达到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要做到课程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利于因材施教。同时,课程开发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最终落实能力全面培养。

一、总载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依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制订。总载体课程目标制订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经过分解、梳理、整理、整合而成。在一系列的目标制订过程中,课程目标还需反馈到专业目标制订的层面,以最终完善专业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提出

专业培养目标的提出,必须根据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分析和职业标准,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领域能力、社会和方法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

根据总载体方案,按照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从工程技术及应用角度,为清晰地衡量学生具备的能力真实程度,可以将能力分为行业领域基本动手技能、基础性的单项专业技术能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具备综合应用技术技能和岗位能力等,并将其作为课程开发的准绳和标尺。这些能力及细化后的要求,一直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二)落实课程目标及课程体系框架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上,综合考虑能力的知识、技能、职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前提下,将总体专业目标可以分解到各个课程目标。按照总载体方案的理念和方法,由于总载体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各门课程目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组合和归结,并反馈到整体的专业目标,以便于课程的划分和教学实施性计划的制订。

通过职业分析,总载体方案以核心工作岗位及其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目标来针对性地选择和开发总载体,系列化的总载体及其分载体、子载体是构建总载体课程体系的主要参照。总载体课程体系中课程分成专业认知、基本技能、技术技能、技术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课程。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可以以学生的能力目标为线索,清晰划定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设定课程内容。反之,课程的设定也便于总载体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融合。

表3-1是以能力目标为线索,将专业目标按一定规律分解到课程目标中,并对初步划定的课程目标及实现的基本途径进行基础性规划的案例样表。在该表格中,将专业目标进行梳理后的详细分解,把能力目标层级和课程层级进行对应。该表所表示的各项次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只是说明各项内容的关联和逻辑次序。它仅仅作为样表,对能力及其分解的方式方法本就不一定预设格式或规则,实用即可。

表3-1 能力目标及分解统计样表

 

续表

 

(三)课程分层及课程目标

基于总载体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四个层次,见表3-2。表3-2用来描述学生学历全过程及各个阶段的整体进阶过程,说明阶段性目标的具体分解项目与课程拟定的对应关系。本表的作用是本着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及其分层来规划对应课程,作为总载体和课程选择的依据,使得总载体及分解的系列载体、设定课程及其任务情境能覆盖各阶段目标,最终覆盖专业能力目标。

表3-2 课程体系划分要点统计样表

 

(四)课程目标反馈

在实施总体专业目标分解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到课程,再由课程到整体,反复循环几次,才能做到总体专业目标清楚、课程目标明晰、逻辑对应清晰。实施总载体方案,涉及课程与载体对接融合过程,必然对总载体结构、规格、技术原理等进行改造、变更。因此,对这样的课程目标以及目标下的课程内容等进行反馈、多次循环是十分必要的。

二、总载体课程开发

总载体方案的课程开发,是在专业目标前提下进行的。在整理归纳的前提下,层级能力目标需要有机地融入到课程的实际开发之中,采取总载体体系与课程体系对接融合,相互作用和支撑的方式进行开发课程,形成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内容在内的总载体课程。

总载体题课程开发,采用两种方式: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和以传统学科为参考作用于载体开发课程。两种方法同时采用,互为支撑。

在总载体课程开发中,为了更好地融进工程特色,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总载体课程开发都需要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参与,征求并采纳他们的意见。

(一)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

总载体在具体结构上与课程体系设计有重要对应和因果关系,需做到总载体体系与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有机结合,两者同步展开,构建课程体系,这是总载体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

1.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层级不同的分载体及其子载体,按照总体情况进一步合理地分解成一系列工程任务情境,再以各层级载体和情境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对接融合,制定课程目标。这样,以载体及其制作任务为中心,组合知识、能力和职业态度要素,赋予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采用总载体方案的新的总载体课程体系,见图3-2。图3-2中,能力目标及逐层级分解作为隐形线索,贯穿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勾连和归结的作用,使得总载体的分解有序有目的性地进行。

 

图3-2 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示意图

通过情境任务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建立一门课程,也可以将若干情境任务组合整合成一门课程。通过图3-2的方法,新课程实际上是以各层级载体为线索的工程任务情境,原来“学科”意义上的课程界限由此变得模糊,或需重新界定。这些新课程门类划分和归结不仅与专业目标的描述有关,更与总载体的情况直接关联。

2.分载体的作用

图3-2中,在总载体框架内,分载体是具有各自独立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结构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独立功能,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分载体的作用将会直接地反映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上,也是总载体体系与课程体系融合对接、同步进行的合理有序的方法设计。

3.子载体的作用

图3-2中,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容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独立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和分载体一样,子载体的作用也将会直接地反映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上,它也是使得总载体课程合理有序的基本做法。

(二)以传统学科式课程为参考作用于载体,开发新课程

总载体及其分解而单向顺序地开发课程,肯定会受到总载体能否全面承载或全面覆盖知识、能力训练范围的局限和影响,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上的缺陷。

1.以课程为参考指导载体开发

以传统学科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系统化教学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设计和开发,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使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层级目标在课程内容得以覆盖,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培养。以此方式实现载体与课程的对接融合,演化成包含系统化载体要素在内的“新”课程,见图3-3。

2.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功能

传统学科式的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逻辑严密,课程系统稳定,知识点全面。但是,专业目标往往显得宽泛;技术技能训练少,应用能力训练时间不足,针对性不强。因此,在以传统学科的学科体系反作用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力求补充和加强重要的知识点、能力训练,将其全部融入在系列化载体中,按照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

 

图3-3 以课程为参考作用于载体的课程开发示意图

3.不同总载体类型的改造和开发问题

鉴于载体设备的形式和来源不同,以成品或成套图纸经过加工制作而作为总载体的项目,其基本结构已经存在,技术原理应用成熟。在进行总载体教学时,应当在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对总载体设备进行必要的结构改变和技术原理应用的调整,将知识点和某些能力训练有目的地“融入”,以此开发课程,进入总载体课程体系,满足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需要。

对于校企结合等方式设计、开发的总载体设备,则在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对总载体结构、适用工作原理进行设计条件、任务的严格规定,提出分载体、子载体的结构和教学用途等技术条件,将知识点有目的地“装入”课程,以此满足课程目标,并构建课程体系,以充分发挥总载体人才培养的优越性。

三、总载体课程体系构建

对以载体对接融合课程,课程反作用于载体所开发出来的新课程,在前期制订各层级目标、各层级课程的基础上,遵循工程任务即是课程的总载体模式理念,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和学生能力成长规律,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工程任务情境进行整合,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相关性和能力渐进增长性,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细化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经过必要的相互交汇和反馈,建成总载体课程体系。图3-4是情境教学法下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载体、课程与情境关联、关系示例。

 

图3-4 载体、课程与情境体系示意图

上述工作,事实上比较烦琐和复杂,需要在核心老师的带领下,经过教学团队的开拓性工作,在校企结合背景下,才能做出符合总载体模式理念和方法、科学有序、具有可操作性的总载体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教学,可以达成总载体方案人才培养的全部目标。

(二)总载体方案课程体系实际模型

遵循系统化思维,系统化课程体系与系统化总载体都是人才培养的子系统,两者又共同行使总载体课程体系教学功能。根据上述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基本思路,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型可用图3-5表示。

 

图3-5 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型

图3-5中,以经过对接融合和课程反馈等工作,开发的课程序列作为课程体系的起点,有利于实施性课程计划的制订和组织;通过载体所承载的实际工程任务或教学情境,执行和实施教学工作和生产作业计划,即学中做和做中学;再通过总载体设备的制作情况,实行教学评价。如此,整个课程体系得以有序展开和落实。

(三)课程体系构建注意事项

从实用的要求出发,还须注意某些影响课程体系顺利构建和实施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就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1.总载体、分载体、子载体划分问题

原则上总载体设备对应专业总体方向,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和最终考核。对某些专业而言,专业认知、技术技能类课程也许可直接适用于总载体的学习和训练。

分载体对应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有一定的技术技能综合应用的特点。而子载体以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和单项训练适用为特点,往往针对某一课程或某课程中的一些工程任务情境(也可称为教学模块、教学单元等)。

作为承载较多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载体,技术构成及结构组成比较复杂。因此,在划分分载体或子载体上,没必要严格区分,只要便于课程设计和组合即可。

2.重复使用载体问题

为达成产品功能,载体往往会具有多个任务情境下去承载多个能力目标的练习,往往又涉及理论教学和生产制作两部分。这种情况下,在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须考虑载体的多种用途,以提高使用效能。

3.重复训练问题

为符合职业能力训练、认知、提高、巩固的规律,对某些关键职业能力需要强化训练。载体在选型和设计上应考虑随着课程的展开对这些关键能力进行重复性训练问题,即在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安排和考虑重复性问题,以真实地巩固学生已经取得的成果。

4.核心能力对应载体不得缺项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不一定能由载体全部承载,但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必须有对应载体设备,不得缺项。

5.同时制订授课计划和生产制作计划

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计划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和生产制作同步进行。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同时考虑课程授课计划和载体生产作业计划,使之协调。

[本节提示]

1.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是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后,就课程进行的结构及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理顺课程与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教学模块、各工程任务情境间的内在逻辑,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和工作。

2.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方法: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层级不同的分载体及其子载体,按照总体情况进一步合理地分解成一系列工程任务情境,再以各层级载体和情境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对接融合,演化成了“新”的课程。

3.以课程为参考指导载体开发。以传统学科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系统化教学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设计和开发,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演化成包含系统化载体要素在内的“新”课程。

4.总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工程任务情境进行整合,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细化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经过必要的相互交汇和反馈,建成总载体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