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

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总载体模式理念,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是总载体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步实施的过程,含有教学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且直接相连、同时进行。应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总载体课程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到企业,参与和教学活动直接结合的生产活动,此举对总载体方案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总载体模式理念,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是总载体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步实施的过程,含有教学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且直接相连、同时进行。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实施和课程教学有很大差别,需要制订周密详尽的实施计划,并高效地组织、实施。

一、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性计划

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性计划,是专业的教学实施性计划中的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它将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任务予以具体执行并落实,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性计划规定了课程及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类型及课程开设的顺序、课程在体系中所占比例、课时分配、学生学习方式及要求、课程的教学管理等内容,对学期、学年课程教学进度进行划分,是对课程体系教学、总载体及系列化载体的生产制作、其他教学活动等的全面安排。

表3-3是按三年学制、基于总载体课程体系的计划、实施而设计的样表。该设计主要将课程坐标、能力坐标与实践坐标进行对照和综合观察,作为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框架。

表3-3 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实施计划样表

 

 

按该样表的设计,包含了课程体系、总载体体系、能力目标等要素在时间坐标轴上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表中,能力目标按照能力增长过程进行划分,课程体系按课程层次划分;载体中含有分载体和子载体,分别对应各自的课程或情境以及课程学习训练所对应的能力目标和课程层次。

二、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性计划的实施

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抓住总载体体系和课程体系两个支柱的良性运行,调动和协调各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要素,积极稳妥地推动课程体系计划的实施。

(一)课程体系实施进程安排和进程中的相关因素

在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性教学计划下,集中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总载体理念和方法计划实施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团队、课程体系、总载体体系、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的考核评价等。图3-6形象地说明了课程体系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和课程体系各要素相互间的进度关系。

图3-6中,提供了三年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和执行的基本内容建议以及各要素对应时间关系的参考。考虑到具体专业要求不同、总载体选择不同、课程体系的课程系列不同,在精确的时序上会有一定的差别。

(二)核心教师须全过程负责教学活动

由核心教师带领的教学团队,在上级领导下,组织和执行课程体系实施性教学计划。核心教师不但自始至终组织和参加教学全过程,还须在课程体系实施前期和后续工作上起着核心的作用。即在总载体方案制订、总载体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和反馈、课程体系的改进和提高等方面,都要承担起核心责任。形象地说,核心教师就是总载体平台上的“班主任”,至少负责一个届次的学生培养工作。

 

图3-6 课程体系实施参考图

团队的其他专业教师要执行核心教师及团队的计划,接受核心教师的相关指导、工作协调、进度安排等,编制和提交所负责课程全套教学文件,经核心教师和其他指定的专家审核后,组织教与学、学与做的实施以及考核评价工作。

企业专家的参与是提高总载体方案质量的措施之一。应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总载体课程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到企业,参与和教学活动直接结合的生产活动,此举对总载体方案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工程技术类专业,总载体课程体系按照四个课程层次相对应的阶段进行划分,即专业教育阶段、基本能力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课程层次及教学阶段的划分应顺应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指导总载体及分载体、子载体的划定,规划关键能力反复训练等,见图3-6。专业认知、课程实施同步载体制作、设定特殊专周是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的独有特点。

(一)专业认知和教育

学生在进校时的专业教育是学生开始认知专业、了解专业、爱上专业的关键步骤之一。学生通过高考志愿填报进入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情况和就业方向并没有进行详尽的了解和认识。为此,学校为学生专门开设了专业教育这个过程。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则在对专业认识阶段突出更具体的要求,把专业认识和教育当作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作为总载体方案进入全程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

1.专业教育的课程基本目标

在专业认知和教育中把总载体系统纳入教学,虽然只是总载体教学课程体系实施的初始阶段,但也是总载体方案的一个要点,全过程的课程教学由此展开。同时,学生学习中心地位开始确立,学生的专业能力由此开始规划和奠定。这种“头脑风暴”的教学方式,就从学生进校时专业认知就得开始进行。

专业教育和认知课程的基本目标:了解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等专业情况、就业方向和岗位基本状况;经过现场参观等方式认知和了解总载体设备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认知性操作实践,初步认识和感知总载体设备以及总载体体系的应用和实践训练教学的总体安排,大致明确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等。

2.总载体在专业教育阶段承载的任务

(1)通过总载体设备认知专业 让学生基本了解总载体设备基本构成、工艺流程、用途性能;什么是专业技术技能、能力增长的核心逻辑;让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总载体体系与专业的关系;专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等。

(2)通过总载体设备明确学业任务 让学生通过对总载体设备的了解,明确学业过程的任务,载体总体生产制作计划和安排,总载体平台上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大致理解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工作任务”以及这个任务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明确总载体模式和项目驱动及任务导向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等。

尤其重要的是,一定要使学生在了解总载体基础上认识专业,激发学生对专业和技术的兴趣并爱上专业。

3.专业教育课程实施

专业认知课程的实施在具体做法上,是结合对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地参观,以总载体设备进行现场课教学。若有条件应让学生体验总载体设备的初步操控感受,使学生通过总载体设备进一步了解专业情况。一般情况下,应安排学生对总载体设备完成认知报告和对专业的领会、分析等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自觉过程提供初次的积极体验。

(二)课程与系列化载体制造同步进行

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是课程实施与载体制作同步。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承载在载体上,课程教学结束意味着载体制作完成;或载体制作合格,则课程教学达成目标。两者互为表里。

课程计划执行和实施的基本关系用图3-7表示。图中,课程层次的进度只是表达一个逻辑关系,具体时间安排以课程实施计划为准。基本技能和技术技能层次课程也只画出一个网格单元,而实际上,在其中有若干个单元,这里同样只是表达逻辑关系。

 

(三)核心课程的一种形式——特定专周教学方式

设立特定专周,是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的核心课程的选择之一,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和实用特点,也是落实总载体理念的一个措施,更是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的专门技巧和方法。

1.核心课程的作用

核心课程是指总载体课程体系中,对学习、训练、提高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的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且牵涉面最宽和专业技术技能应用的代表性课程。核心课程最能体现技术技能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着上下沟通、左右联系的作用。

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总载体课程体系构架中的核心课程具有特别的含义和形式,具体来讲就是选定一个综合技术技能应用的工作任务,设置成特殊课程,使之起到核心课程的作用。核心课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它与专业性质有着重要关联,原则上是以实际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它可以是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也可以是跨学期、跨年度的系列化的课程。针对核心课程,应由核心教师在配置丰富教学资源情况下,主持开展教与学的工作。

2.设置特殊专周教学为核心课程的形式

特殊专周,就是一种特殊的集中安排,针对各自专业的不同和各自特点,专周的考虑和设计大致可以分成阶段性专周和综合性专周,以集中性地解决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在总载体课程体系中,可以设置特殊专周为核心课程。专周设置和安排见图3-7。

(1)特殊专周的含义 在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中,对一个基于总载体或分载体甚至是子载体的综合性的训练项目,不管是阶段性或综合性的,一般均设计专周把前期完成的教学课程进行相应和综合性的学习和综合训练,并把这种特殊专周作为核心课程来安排和实施。

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采取适当的特殊专周学习训练方法,是按照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用专周的形式把一般意义上的一门课程的范围放大、功能加大、时间延伸,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并围绕总载体或对应的分载体、子载体进行的教学。这样安排原则上从第一学期到最终毕业阶段都可以进行,可跨学期、跨年度持续实施,成为专周系列。

(2)特殊专周的要求 设置专周的根本目的是切实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学生在生产实际环境中,实现知识学习、技术技能增长并固化、职业态度的养成等能力要素的目标,使特殊专周教学成为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的高效能手段。

实施特殊专周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跨学期、跨空间,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学业中。在专周设计上,兼顾总载体设备的结构和技术原理应用范围,按照课程体系的排序,遵循具备行业领域基本动手技能、比较熟练的单项专业技术能力、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具备岗位能力递进层次规律,设置和安排特殊专周。在特殊专周安排上,重点考虑到学生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重复性训练问题,以深化和巩固教学成果。

特殊专周设置安排和实施还与总载体设备结构、工艺流程有关,即总载体体系还影响专周实施的具体时间节点。专周设置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课程目标和学生关键能力训练要求。

另外,采用校企结合,合作生产制作总载体设备的情况下,特殊专周的设置在时间安排、进度的考虑上要更具灵活性,原则上要和企业的生产进度相协调。应该创造条件,使得专周教学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情况下共同完成。

(3)阶段性专周教学 按照专业培养进度,在某个阶段(如学期末),考虑一门重要课程或几门课程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必要性,所设计的相应的专周为阶段性专周。

完成阶段性专周教学和训练的是分载体和子载体的生产制作。具体操作中,应该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进行规划,发挥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学与做的功用,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技术技能综合应用的阶段性、集中性训练学习。同时,还可以将过去教学中的有关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和训练内容,也尽可能集中在载体制作上来,完成重点能力重复训练,达到能力层次的稳步提升。

(4)综合性专周 为全面达成课程目标和专业目标,针对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和全面应用技术技能、专业目标最终实现考核而设置的特殊专周是综合性专周。

实施和完成综合性专周教学的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原则上在理论学习基本结束、学生学业最后阶段进行综合性专周教学。见图3-7。

综合性专周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和前期训练所具备的能力,对总载体设备进行组装、调试,达成产品功能,同步进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全面技术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和落实,全面达成培养目标。

综合性专周的教学结果,原则上就是培养目标的验收结论,也是学生面向社会、走上岗位的标志性起点。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对总载体课程实施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制作载体的一系列工程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上:对学生各阶段工程任务完成的完整性情况,评价课程实施性计划完成情况;对学生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和检验结果,评价学生能力训练的成果,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从学生对工程任务完成的质量上,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学生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和掌握程度;从学生在完成任务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上考察和评价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并对学生的素养作出评价。

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评价制度,有例行性评价分析的规则。在此过程中,应当邀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使课程评价更具有工程实际特色。

在综合以上评价结论基础上,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进行改进。

五、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的特点分析

采用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相互融汇,递进式增长。因此,为保障总载体课程实施效果,须抓住总载体课程特点,采取对应措施,充分突出体现总载体方案的优势。

(一)课程表现为工程任务形式

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建立起的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总载体课程体系中显得十分突出,使得课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教学内容可能交叉重叠,便于总载体方案目标的实现。按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开发出来的课程,比任何人才培养方式下的课程间关联度都更高、更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求在总载体课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进行前后沟通和左右联系。

(二)课程名称表述往往采用工程任务形式

总载体课程的名称往往采用工程任务(情境)形式,这与学科式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必然会对原来的学科课程进行综合、整合,作出根本性的改变,使总载体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更加突出“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职业教育模式的理念。

(三)教学实施计划的双重点

课程教学计划,必须把载体生产制作计划同步规划和下达,理论学习与生产操作完全同步,其结果必然是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步增进。

(四)教学管理工作量大

总载体课程的实施,教学工作范围和工作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会有所增大,尤其在初次采用总载体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时。但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真实的技术技能,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

(五)双证书制度更易于实现

只要严格认真遵循和执行总载体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载体设备完备的情况下,伴随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更加容易,双证书培养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六、总载体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

除了掌握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的特点外,在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中,还需要抓住一些关键环节,以利于整个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展开。

(一)生产作业计划

总载体课程计划中所包含的总载体生产制作内容,必须作出对系列化载体的生产制作按照学生学业全过程进行总体生产计划安排并细化,保证总载体课程教学实施与总载体生产制作同步进行,落实总载体模式理念。

1.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总载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生产作业计划,是总载体及其分载体、子载体制作的具体执行计划,是协调课程实施和载体生产制作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它以学生学业全过程为周期,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总载体设备及其分载体、子载体的产品品种、零部件规格、数量及生产制作进度等作出的教学总体安排。

具体地讲,就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计划,把总载体设备及其分载体、子载体的制作数量、制作进度、生产条件、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技术技能训练项目、职业能力指标等要素糅合进学生的学期教学计划,与一般课程的授课计划等一起构成总体的课程教学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下达的对象是课程,由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组织执行。因此,和一般情况下的教师相比较,其职责和任务随之强化和延展。

2.生产作业计划具有的实际生产属性

基于总载体的生产、制作,需要建立一套工厂化管理制度,如工艺纪律、技术资料管理、质量管理、仓储管理、原材料采购管理、零部件报废制度、各生产阶段检验验收规则、加工设备管理等,使载体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制作工程中处于受控状态。这些工作,应针对学校状况和总载体体系具体结构区分对待,应各自建立适合自身的生产管理办法和制度。

(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和培养训练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和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手段等的影响,教学方法需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总载体方案以专业为对象、以课程(工程任务)为基点、以综合技术技能为目标的系统方法,其核心教学法是总载体体系的生产制作和课程体系的实施同步进行,这也是宏观的教学方法。

其他行之有效的微观教学方法和方式、手段都可以在总载体平台和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实施,如情境教学法、一体化教学、项目驱动法、活动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示范指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除以上教学法外,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的微观教学法更加突出以下特点。

1.师徒传授与教学方式

在总载体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是指导教师,二是学生执业上授业师傅。除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外,会更加凸显师徒间的特殊情感因素,也还会体现出作为完成一项共同目标任务的同事关系的另一种情感。

2.任务导向教学

系列化载体制作是典型的工程任务,通过内因驱动,促使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并稳固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主动积极地与生产实际结合,激发内在的热情和兴趣,使之达到技能训练和胜任实际工程任务的职业能力。

3.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需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要求。总载体选型、设计、开发和生产、制作等任务,本来就依据职业标准,对深度参与其中的学生就是按照该标准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因此,在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由于职业资格能力的要求始终贯穿于载体体系,使得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和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通过适当的安排,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在总载体方案实施中得以进行。

(三)特殊教材

总载体课程体系是通过载体对接课程、融合课程、课程提出技术条件而开发的,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有较大差别,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工作任务导向教学,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资料、实用技术手册等,作为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的特殊教材。由于总载体的类型、制作过程、技术要求等不同,各个专业实施总载体课程教学和载体制作又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除沿用必要的出版发行的通行类别教材外,必须下功夫进行相应教材、讲义等资料的收集、撰写和编制,开发专业自身需要的特殊教材。

1.对特殊教材的要求

教材编写的要求应以明确、清楚的载体任务及相关案例为线索,结合工厂实际情况,更多地以指导书或技术手册的形式出现,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须和总载体适应。与传统的教材比较,总载体课程特殊教材更多地以总揽性、整合性和应用型特色呈现。

专业知识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融合贯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综合应用的针对性特色。

在教辅材料上,要大量引入商品市场资料,各类选型手册、技术手册、企业实用资料、企业培训材料等内容。

教材数量的多寡,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总载体设备的具体情况。

2.《总载体手册》

实行总载体方案的专业,可以采用《总载体手册》的方式,根据上述对总载体方案及课程体系实施专用教材的要求,把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所需要的资料、文件、手册等进行汇编,冠以《总载体手册》名义,以指导学生学习、训练和教师的教学。

《总载体手册》主要包括《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学手册》两个主要分册。

3.《总载体技术手册》

《总载体技术手册》主要内容如下。

(1)《总载体说明书》 总载体设备、装置或系统及其分解的分载体、子载体的技术原理、组成结构、工作性能、功能用途、使用说明等技术内容;载体设备全套图纸、零部件清单、零部件制作工艺汇编、装配工艺汇编、主要结构传动计算书、电路原理、主要零部件选型设计计算书等。

(2)《工艺技术手册》 为载体制作的工艺技术装备、工艺文件等。

(3)《技术手册摘录》 完成载体设计、开发的技术手册的摘录部分。

(4)总载体设备技术鉴定文件 载体设备作为产品的全套技术鉴定文件,使用说明书等。

(5)《企业资料集》 企业资料汇集、商品化零部件选型资料等技术类资料。

4.《总载体教学手册》

《总载体教学手册》是组织实施总载体课程体系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的汇编,以指导教与学的活动。其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人才培养计划书》 它基于总载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计划等总体安排,用于教师和学生掌握学业全过程的学习和实践安排,学习成果和能力训练的对照。这些资料是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一种做法。

(2)《学生指南》 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书,包含学习内容、学习指导、作业和工作计划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主学习的提示和建议。

(3)《训练手册》 它是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指导书,包含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指导、训练计划安排、工程任务清单、实践任务验收标准或规范等。该手册需由若干套文件和资料组成,每套针对一个情境任务或载体的训练。

(4)《特殊专周指导书》 其包括学生在特殊专周的学习计划、学习指导、工程任务安排、工程任务指导、工程任务验收标准等。

(5)《实验指导书》 其指导学生在总载体课程下的实验项目及实验指导内容,核心内容在于如何利用指导书完成总载体设备制作有关的实验验证项目。

(6)《实训指导书》 其指导学生在总载体课程下的实训项目及实训指导内容,核心内容在于如何利用指导书完成总载体设备制作有关的实训项目。

(7)《教学资源及教辅资料汇编》 根据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所涉及的教学资源和技术资料,其他为完成课程学习和训练的教辅资料、视频资料等。

(8)《能力评价参考书》 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书,也是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向性指南,清楚地表明学生在学业时间坐标上达到的能力标准。

(四)课程实施的其他管理工作

总载体课程体系实施,需要进行大量细致的教学管理工作、对外协作联络工作、生产性场地管理、生产进度管理、在制品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有序高效推进课程实施,应该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在核心教师的统筹下,可以实行专项工作专人负责的机制。这也是保证总载体培养方案实施和人才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提示]

1.总载体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课程体系、总载体系统、能力目标等要素在时间坐标轴上的对应关系和联系。

2.总载体课程实施的特点是,课程教学和载体的生产制作同步进行。

3.特殊专周是总载体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落实生产作业计划、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的特殊手段。

4.总载体课程的教材《总载体手册》主要含《总载体技术手册》《总载体教学手册》两部分,需要精心编制,这是实施总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指导性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