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性“智密区热”与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

世界性“智密区热”与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性“智密区热”与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大力研究智力密集区问题,竞相创办各有特色的智密区,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智密区热”。世界性的“智密区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特征。
世界性“智密区热”与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_科技促进发展

世界性“智密区热”与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大力研究智力密集区(简称智密区)问题,竞相创办各有特色的智密区,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智密区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给改革之年的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新的信息、振兴的机会和严峻的挑战,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智密区形成的必然性和历史背景,以及在我国创办智密区的必要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感。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上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也是人类维持和改善其生存条件、获取更大自由度的重要手段。尽管存在着科学→技术→生产的双向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成为富民强国的法宝,成为人类财富增值的源泉,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然而,科学技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条件、社会环境诸方面为外因。在科技发达时代尤其如此。科学技术与生产、经济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而智密区则正是这种发展雏形的一个缩影。

智密区的形成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性的“智密区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人类发展史上,密集区历来就是人们维持和改变生存条件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完成了从农业密集区、手工业密集区到工业密集区的过渡。现代化大城市通常都是在工业密集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科技发达时代的今天,新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潮色银铺碧落”之势扑面而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从传统产业过渡到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从体力劳动密集过渡到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类也势必在密集区形式上完成从工业密集区向智力密集区的重要转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智密区异军突起时,人们注意到这些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形成的智密区之特性,并从其表象和效益上认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而自觉地遵循、运用和发掘这些客观规律,竞相研究和创办以科学技术研究、教育、生产一体化为特征的智密区,并以此作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对策之一,作为人类迈向未来知识化社会的据点。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智密区数以百计。笔者对其中一些已形成且负有盛名或初具雏形的智密区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出具有共性的八个特点。

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

在形形色色的智密区中,有些偏重于知识密集,有些偏重于技术密集。前者如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沙特阿拉伯正在创办的吉达大学城、法国的南法兰西岛科学城等,后者如美国硅谷、日本九洲硅岛、加拿大北硅谷等。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智密区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兼而有之的综合体。不论是知识密集还是技术密集,都意味着智密区在科学研究机构、大学或高技术企业保有量上,具有相对优势以及整体功能的优化,并且还具有交叉科学时代“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有机结合。

二、信息畅通,交通便利

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当今社会,空间在贬值,时间在升值,信息受到人类空前的青睐。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日益依赖于信息和交通的现代化设施。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基本特性,要求智密区必须具备信息畅通、交通便利的基本条件。因此,智密区不仅优先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多渠道、高速度、大容量地接受和处理信息,而且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筑波科学城离东京只有60公里,美国的82号、101号公路横贯硅谷,法国的南法兰西岛科学城位于巴黎西南郊塞纳河畔,还有波士顿郊外128号公路智密区,也不难使人顾名思义。八十年代以来,国外智密区开发一反过去传统产业临海分布的格局,特别注重空运条件。

三、地理环境优越

人类面对的现实世界,正如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所说: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已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生物圈已不允许工业化继续侵蚀,不可再生的能源已不能无限制地消耗。智密区的建设充分考虑到生态地理环境,通常选址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污染甚微的地方,如剑桥科学公园、斯坦福研究公园、康奈尔工业研究公园等。筑波科学城地处筑波山麓,北有关东名胜筑波山,东有日本岛国第二大湖——霞浦湖,被称为“都市化的乡村,乡村化的都市”。硅谷又称杏谷,阳光充足,四季宜人,乃是美国的杏子之乡。在现代社会“城市病”日益加剧之时,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正是智密区吸引人才的因素之一。

四、资金密集,实行风险投资

智密区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资金密集也是其特点。除了通过种种渠道多方面集资外,风险投资是智密区创造新企业的主要经费来源。苹果电脑公司在硅谷创建时,由风险投资家马库投资91 000美元,又通过关系借到600 000美元,几年后即成为举世闻名的跨国公司。据统计,美国最大风险资本公司的1/3强,都在硅谷设有办事处。沙特阿拉伯在吉达筹建的大学城,预算为2 340 000 000美元。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自1976年创办以来,其投资已超过80 000 000美元。筑波科学城自创建以来,日本政府已投资约1 500 000 000 000日元。为了解决智密区的资金问题,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尤为重要。

五、以科研机构、大学为轴心,推动高技术企业发展,形成新产业群

创建智密区的目的是形成取代传统产业的新产业群,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微电子工业集中在东部的128号公路和西部的硅谷,这两个地区的新产业分别是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前者早在1951年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密区——斯坦福研究公园,后者于1961年创办了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公园。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新兴产业,也是以当地1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亦即在新产品开发基础上形成的全新工业体系。智密区是新兴产业的温床、摇篮,这是由其自身特性所决定的。

六、各国都有明确的保护政策和法规

智密区的创建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立法则更要先行。国外经验表明,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对智密区的创建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促进作用,加速了创建过程。如,日本在创建筑波科学城的过程中,专门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规。1970年5月19日公布施行《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1973年9月2日公布了《筑波大学法案》,等等,对保证、监督和促进科学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8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向国会提出《技术密集工业集中地区开发促进法案》,计划从1984年起在日本列岛建设10个技术密集区,并于1990年建成第一个技术密集城。这些智密区的开发以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为主,国家只从税收政策诸方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如实行减税、补贴和补偿等优惠政策。

七、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类型和模式,强调自己的特点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智密区有不同的类型和模式:①从地理位置上分,有地理结合型和非地理结合型;②从结构成分上划分,有大学轴心型、科研机构轴心型和企业研究轴心型(这显然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体制和科学文化传统有关);③按其功能特性划分,有专业型和综合型;④按其发展形成过程划分,有自然形成型,行政干预型以及前两者合二为一的综合型;⑤按其发展模式划分,有全新发展型、移迁发展型和改造发展型;⑥按其发展规模划分,亦有国家级和地方级,前者以国家投资为主,后者以地方资金和自有资本的风险投资为主。除了上述,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八、从自然形成到统筹规划、综合发展

从智密区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智密区是自然形成的,尽管它是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产物。自然形成的智密区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某些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并带来了一些令人窘迫的问题,如污染、交通和布局等。由于对智密区的认识和重视,以后筹建或正在设想的智密区,都注意到统筹规划和综合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公园(TRP)的开发设想,始于50年代初。1958年成立的TRP基金会,对其建设开发起到了很好的规划和协调作用。譬如,迁入TRP的企业购置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公顷等规定,均出自TRP基金会。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计划在1989年建成,用10年时间分3期开发,并由园区指导委员会领导,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局具体负责。

根据智密区发展的世界动向,在我国创建智密区已是一项具有紧迫感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示,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在客观上,武汉东湖地区已初具智密区雏形,并且具有形成新兴产业开发区的诸种优越条件。该区创建于50年代中期,即与国外智密区的兴起几乎处于同一时期。通过30多年的建设,该区已奠定了形成新兴产业开发区的良好基础。从东湖地区的现状来看,不论是武汉在全国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还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或是社会基础、交通状况、经济环境,智力密集、科技条件诸方面,都在原则上具备形成新产业开发区的客观条件。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中,起着联结东西南北各大经济区域、维系四方城市群落的中心城市作用。不论是按照哪种技术转移的梯度理论,武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客观上能起到引进技术、移植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辐射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武汉开发东湖新兴产业区,将有助于武汉成为开发大西南、大西北名副其实的前沿基地,真正起到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诸方面的“窗口”作用,发挥不断吸收、创新和转移成熟技术的“集散地”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正在酝酿开发的几个智密区中,北京中关村属于国家重点投资的国家级科学城,除武汉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地处内地外,其余皆为沿海型地方级智密区。因此,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作为内地的地方级智密区,其先行开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将起到其他智密区所不可取代的示范作用,起到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样板作用,特别是内地城市如何对外开放的典型作用。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的经验,原则上可以向内地拟开发新兴产业区的城市推广。

武汉地处内地中心、长江与汉江汇流处,东去上海、南下广州、西抵重庆、北上首都,距离均约1 200公里。凭借长江水系,不仅能沟通华中,联结沿海和内地,而且还能直接走向世界。长江航运横贯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大型航空港正在筹建,可谓之多种运载工具并举,水陆空综合发展,“九省通衢”名副其实。除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武汉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技术设施已初具规模,信息网络正在形成和完善,将成为全国的最大信息中心之一。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环绕东湖、南湖,离长江、汉江近在咫尺。该区的主干道已经或正在形成,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邮电通讯大楼都散布在开发区边缘,具备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的条件。

武汉的商埠历史悠久,第三产业也发展迅速。武汉早就是我国内地的重要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这种地位和作用正在增强。20世纪末以来,武汉是我国内地的对外口岸,昔日租界建筑至今尚存。不久前,又被国家列入对外口岸,并赋予省级外经外贸管理权限。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种服务网点遍布江城。在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武珞路至关山一线,以科技服务、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一条街”正在形成,且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产业)的良好前景。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依山傍水,与东湖风景区、磨山风景区紧紧相连,处于武汉三镇的科学文化区——武昌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可遥望黄鹤楼发思古之幽情,与正在开发的龙泉山、梁子湖风景区也只有2公里左右。开发区处于市区边缘,城市基本建设已具规模,区内尚有空地,且开发带和辅助开发带地域广阔,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内的现有企业,分布在中北路、关山和石牌岭地域。在开发区地域内的75家工厂企业中,机械厂占30.6%,电子厂占14.6%,电力厂占9.3%,仪表厂占8%,医化厂占10.6%,轻工企业占26.6%。其中,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等,均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骨干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企业素质较好。这些工厂经过技术改造、转轨变型、激发活力,可就地直接吸收东湖智密区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渐成为高技术企业,形成新兴产业群。此外,武汉市现有的4 000多个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可以作为东湖智密区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辐射对象,对武汉经济振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作为智密区,最重要的条件是其智力密集程度。在初步圈划的开发区范围内,有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19所大专院校,有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隶属研究所为代表的54个科研、设计单位,还有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代表的一批企术技术开发力量。据初步匡算,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内现有250 000居民,150 000社会劳动者,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有36 000人,享有高级职称或学衔的有3 200人,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按每百名社会劳动者计算,大专文化程度以上者的比率高达32.8%。由此可见,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的智力密集程度,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东湖新兴产业区内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开发力量,已在生物技术、光纤通讯、激光加工、新材料、计算机软件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些方面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和优势,而且大有问鼎世界之可能。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的现状,已具备形成新产业群的良好条件。

鉴于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已有的客观基础,一旦被列入国家计划,享受特殊政策,吸引多方面投资,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必将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对内地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兴产业开发区,成为武汉经济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将对振兴中华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武汉的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中,必须珍视国家对武汉的厚望,必须高度重视开发东湖新兴产业区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必须将其纳入武汉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并且辩证地认识现状(特别是优势与劣势转化的各种可能性),因势利导,优先发展,务求必胜。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东湖地区乃至武汉的现状,远适应不了高速开发新兴产业区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昔日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尚需要我们去解决,而新的问题则将不断地产生。这就需要理论研究先行,充分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对策及其应变措施,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和法规,尽可能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失误。毫无疑问,开发东湖新兴产业区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改革则是创造这些环境和条件的催化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改革之年的良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加快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步伐。

关于开发东湖新兴产业区的劣势、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笔者另有专文讨论,在此不作赘言。

原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