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理性热态区

生理性热态区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张振寰教授首先提出“反应性(生理)热态区”的概念。某些腹腔炎症性疾病,热态图除了表现在病变部位之外,还在同侧及中上腹部呈现高热态分布成像图,且范围较广。此种热成像图非病理性,故称为“反应性(生理)热态区”,常见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前列腺炎症、脂肪肝等组织变化,所显示到体表相应区域的热态变化与解剖位置密切相关。

2.1.6 生理性热态区

2.1.6.1 生理性热态区

生理性热态区即在健康人大多可以见到的热态区,属于生理性,无病理意义。

(1)大血管及浅表血管部位 如颈部高温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有关,锁骨下热态区与锁骨下动脉有关,胫前热态区与胫前动脉有关,腹股沟部热态区与股动脉有关。

(2)散热差的部位 如腋部、锁骨上-颈后三角热态区、发际、耳后等。

(3)凹陷部位散热差及组织相互辐射 如脐孔、会阴部、乳下部、肋弓部、尾骨下、大腿内侧、股-会阴热态区。

(4)受压部位 如腰带部、紧身三角裤热态区。

(5)结肠热态区 可能由于结肠内占粪便重量的1/3为细菌繁殖物,其代谢旺盛,成为肠道重要的热源;结肠腔内的空气是红外线辐射的良好介质,被称为腹腔内红外线的“聚光镜”;结肠壁薄,热能极易传导穿透,因此,能够比较清晰显示结肠的功能或病理状态变化。结肠热态区呈团块状或条索迂曲状,如回盲部、肝曲、脾曲、乙状结肠段热态分布呈团块状,并略高于其他结肠肠段热态分布,主要原因是肠曲叠加温度所致。

2.1.6.2 生理性低热态区

凡是特别容易散热的部位(如机体的突出部),见于前额部、鼻尖、鼻道、耳郭、面颊、下颌、胫前区、手足远端,或不易导热的部位(如脂肪多、肌肉厚的部位)如毛发、气管、眼窝、胸肌、乳腺、腹部脂肪、膀胱、背部、腰部(除外菱形窝)、臀部、股部等都比较容易出现的低温区,即生理性低热态区。此外,中医的“寒象”在热成像图上也有所反映。某学者发现,脾胃虚寒或胃寒者,上腹部相当于胃区显示低温区;肾阳虚、下元虚寒者,脐以下呈现低热态(温)区;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表现为“宫寒”,腹部往往呈现为低温区。在热态分析时,也要将此考虑进去。

2.1.6.3 “反应性(生理)热态区”

国内张振寰教授首先提出“反应性(生理)热态区”的概念。某些腹腔炎症性疾病,热态图除了表现在病变部位之外,还在同侧及中上腹部呈现高热态分布成像图,且范围较广。此种热成像图非病理性,故称为“反应性(生理)热态区”,常见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机制可能与内脏神经节段性分布和周围毗邻的组织解剖特点有关。以阑尾炎为例,当患阑尾炎时,支配阑尾的内脏神经必将受到刺激,刺激传导至脊髓的相应节段,与该节段的有关脏器,除阑尾外,还有其他相应的肠管血管反射性扩张充血,从而出现相应的热态区域。前列腺炎症、脂肪肝等组织变化,所显示到体表相应区域的热态变化与解剖位置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它,有助于分析热成像图,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