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区与企业选址

开发区与企业选址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发区与企业选址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载体的功能。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投资环境条件不均一,采用开发区模式,便于集中公共资源,快速有效地营造起有利于企业选址的特殊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是开发区的主要动力。

开发区与企业选址

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载体的功能。开发区种类有多种,包括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等。截至2004年6月,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 741个,规划用地面积3.75万平方千米,比台湾省的面积还大。到2004年底,中央五部委联合对其进行整顿,撤销了4 735个开发区,占开发区总数的70.2%,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3%。

表5.3的数据表明,中国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从1990年的12 856平方千米,到2005年增加为30 406平方千米,同时城镇人口也从1990年的30 19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4 28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相应地从1990年的24.41%提高到2005年的41.76%。按照2004年开发区规划面积1.34万平方千米,并参照同年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17 853人/平方千米的数据,如果我们来做一个简略的估算,可以算出全国开发区规划面积将容纳新增人口约2.4亿。

表5.3 中国历年的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开发区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开发区在中国会成为一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说到底还是集聚经济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投资环境条件不均一,采用开发区模式,便于集中公共资源,快速有效地营造起有利于企业选址的特殊产业空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都非常重视搞开发区,招商引资,这对于当地就业、税收、GDP增长各方面都有好处。而且,如果是集体土地、农民的土地,用于开发的话也是最容易被征收的。在用地指标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区扩展城市空间是非常实际的有效途径。开发区与城市扩展的关系如图5.3所示。

开发区作为新城而言,第一,空间特点是有政府的统一规划,这与传统城市的演化路径不同。它一般有方方正正、宽阔的道路(常常是过于气势恢宏),基础设施一步到位,企业比较集中,污水可以集中处理。第二,就业特点是开发区内有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因而年轻人群体和外来打工人员的比例高,另外有不少外资企业,所以高学历者、外籍人士比较多。第三,社会特点,一是国际化程度较高,比如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国际社区已有很多境外居民,他们有的将整个家庭都迁过来了,周边的商业、休闲娱乐设施一到周末便热闹异常,生活场景已然与国外相同。二是农民变市民,开发区征用集体土地以后,农民的身份因此改为市民,农民分到了房子,他们除了自住,还将房子出租,有租金收入,但是其他的收入太低,也不愿意打工,或者是技术不够,这就导致一些人游手好闲,没有什么正经的事情要做。所以农民变市民在短时间里面引发的问题很多,包括社区建设、就业岗位的培训、外来民工的管理等,都是很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好。

图5.3 开发区与城市扩展的关系(姚士谋等,2006)

我们知道,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代工生产(OEM)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那么,我国的工业以及开发区在全球分工体系的整个链条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曼纽尔·卡斯特(2001)研究IT产业,将其产业链分为四段,也即四种独特操作所寻求的四种不同的区位类型:①研发、创新与原型制作,集中于核心地区高度创新的工业中心;②技术性的制造,位于母国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分支工厂;③半技术、大规模的组装与测试工作,相当部分位于境外;④按照顾客需要而调整设备、售后维修和技术支持,通常是位居主要电子市场所在。后两段的组装是为当地市场做服务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些都已经本地化。由此看来,我国的开发区目前之情况,还基本处在后面两段。

开发区或者产业区的类型,按马库森(Markusen,1996)的分类有四种。其一是马歇尔式。意大利式产业区是其变体形式,特点是:由小的地方性企业支配,规模经济较小,关键的投资决策限于本地,劳动力市场在产业区内,有高度的灵活性,混乱,但增长前景好。其二是轮轴式,例子有日本丰田市、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它以相当数量的关键企业或设施作为核心,周围有供应商和相关活动的区域,其结构可以想象为轮子和轴。规模经济相对较高,关键的投资决策限于区内,但向全球蔓延,进化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有专门的资金来源和技术,长期的增长取决于工业和轴心企业的战略前景。其三是卫星平台式。这一类型本质上是基地在外部的多工厂企业的分厂设施的集合,关键的投资决策在外部,资金、专门技术、商业服务主要由外部提供,因此工厂或有关活动可能中途转移到其他类似结构的平台,威胁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其四是国家力量依赖型。它们由诸如大型的公立大学、军事基地、政府等若干机构所支配,关键的投资决策由不同级别的政府做出。无疑,借助马库森的发现,我们看到的开发区所具有的多样性,实际上是多种力量催生的复杂产物。

我国开发区的类型,比较多的是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大环境有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些名声较响的开发区,FDI规模比较大,相当于前面说的卫星平台式。我们的各地政府都急于发展高科技,更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宏愿。比如通过政府办公中心迁址,专门开辟公交线路,甚至把高校整体或部分搬迁过去,或者建造标准厂房,以形成一定的聚焦。但是由政府来做这种事情,与这个地方本身由“地方化经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市场机制自发演化起来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区别。

集聚与扩散机制是开发区的主要动力。开发区的发展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的支撑。当开发区成为拥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区位优势时,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各种要素,形成产业发展高地,率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然后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的发展,形成产业链,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而增长极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与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差异,开始通过不同渠道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开发区聚集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土地使用成本不断上涨,再加上能源、交通、工资等方面的压力,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梯度差异逐渐消失。

具体划分开发区的生命周期,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演化阶段:第一,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和开发区整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引进开发区参与主体。第二,起飞阶段,主要特征是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入驻园区的企业数量较多,产值达到一定水平,开发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该阶段主要任务是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和营造创业环境,构建产、学、研互动的区域创新网络。第三,成熟阶段,入驻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新生企业层出不穷,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很强的活性。企业产品在市场中拥有很大份额,有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开发区各参与主体已成为全球经济循环的一个节点。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使之融入知识、人才、技术、资金的全球大循环之中,同时要克服因集聚所带来的交通、住房、环境、商务成本等方面的压力。最后,终结阶段,由于开发区发展而产生强大的扩散效应,随着周边地区的崛起,两者间梯度差异逐步消失,并最终融为一体。终结的另一种可能是开发区一开始未经过严格的统筹规划,盲目上马,或是不顾实际,刻意模仿,始终进入不了好的状态,甚至还没尝够起飞的滋味,就陷入长久的僵滞和衰退窘境。

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开发区现象,印度就仿造中国设立了42个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孟买、马哈拉施特拉、古吉拉特、安得拉、西孟加拉等地区,其中十多个已开始运作。在经济特区内,外资企业可以享受若干优惠服务,如不需要进口许可证、简便的通关手续以及免税待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