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以想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在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中,不良的家庭环境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危险源。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很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父母离异后,家庭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孩子无人管教,失去家庭温暖和关爱,往往流入社会,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单亲家庭子女或者孤儿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

1.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给家长们的启示是,环境是影响孩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家庭对孩子来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将来”。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很大影响,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未来。曾有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是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介手段。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的。

家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据调查,一个人从出生、长大,直到走上独立生活道路,有2/3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即使独立生活,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是否和睦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

父母离异、再婚,父母一方去世的单亲家庭,或双亲去世,儿童由亲戚、老人监护的“破损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幸,情绪抑郁,自卑感强,学习上不去;由于自小缺少亲情温暖,性格变得冷漠、孤僻,加上缺乏教育,其学业和品德都会逊于其他孩子。他们缺少大人管束,社会责任心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这类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上海达21%以上。

在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中,不良的家庭环境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危险源。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不良的家庭教育类型主要有:

过分溺爱型。家长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连孩子在幼儿园的值日活动也争先恐后地代劳,其后果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说一不二,骄横自私,缺乏爱心,使孩子形成了好吃懒做、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性格,有错不改,酿成犯罪。

单亲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很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对人或物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善于和老师及小朋友们交流,等等。父母离异后,家庭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孩子无人管教,失去家庭温暖和关爱,往往流入社会,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单亲家庭子女或者孤儿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

过分严厉型。家长们不允许孩子乱说乱动,轻则抛以白眼,重则大打出手,其后果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不是沉默寡言,就是性情暴躁,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粗暴。有的父母受“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思想影响,缺乏与孩子沟通、交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力图寻找家庭以外的温情和依靠,结交了不良朋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放任。有的父母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监管和教育,或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看管,或早出晚归,顾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孩子放任自流,有些未成年人整夜不归,在不良因素刺激和诱导下,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尽管家庭的一些功能被其他社会机构所取代或分担,但是家庭仍承担再生产、社会化和情感支持这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据调查,我国儿童有焦虑或抑郁问题的发生率达6%~7%,这些儿童显得孤僻,易激动,烦躁或交往不良。其中学龄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且易出现违纪行为。经焦虑或抑郁量分析可发现焦虑或抑郁问题。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家庭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中心,1~3岁是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适应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开始。孩子生活环境主要在家庭中,通过自己感觉系统,视听能力的迅速发展,感受语言、音乐及各种各样的表情刺激,来促进大脑迅速发育完善。有人观察到3岁以内的孩子若缺乏应有的爱和关心,不但会影响到身体的生长,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若在2~3岁重新得到关心和爱护,可以阻止生长和智力发育落后。出生于贫困、没有文化、缺乏教育家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学校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因此缺乏爱和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肯定会影响到孩子智力发育。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孩子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爱,还会增加不应有的麻烦和烦恼,精神长期处在紧张、恐惧的状态。如果家庭破裂和形成新的家庭,孩子心理压力更大,往往学习能力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减低。

三、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人的个性是在家庭中开始形成的,家庭是个性的摇篮,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联系最为紧密,具有感性的生活环境。因为孩子在与其家庭成员的亲密交往中,模仿着他们的言行,而父母又是最先给他们树立操行的榜样,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认识周围的世界,并模仿用在自己的言行中。所以说家庭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养,培养着他们的某些性格特征,使他们的情感—意识结构逐渐定型。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现在有很多家庭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前者看来,孩子的性格似乎是天生的,遗传来的,是什么性格早已定型,家庭环境怎样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对孩子是听之任之,随其发展,后者虽然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影响,但是他们轻视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总是认为孩子太小,还听不懂、看不懂他们的言行。然而正是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一旦他们发觉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

四、家庭环境对品德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孩子教育的特点,家庭承担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任。孩子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此,家庭信息环境对孩子品德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环境是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信息环境是多方面的,对孩子品德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发展的。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富有亲情和情趣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做到心胸豁达、乐观,使孩子受到良好熏陶,减少焦虑及抑郁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发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