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情之爱是家庭教育的精神营养

亲情之爱是家庭教育的精神营养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亲情之爱主要包括父母子女之爱,夫妇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其中父母子女之爱是亲情之爱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情感。儿女爱父母,是儿女对父母产生的一种感恩的表现,这种爱很容易使儿女对长辈产生孝敬,“孝”道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亲情之爱是家庭教育的精神营养

● 亲情之爱——教育儿女的“催化剂”

亲情之爱主要包括父母子女之爱,夫妇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其中父母子女之爱是亲情之爱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情感。正常的家庭教育,父母子女之爱是相互的,是交融互通的。亲情之爱把不同年代的人牵连在一起,因此,不会有“代沟”的存在。父母爱子女,给子女信任和希望的力量,给子女身心健康的活力,给子女心灵的依托和安全,同时又使其受伤的精神获得慰藉。

教育不只是“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要“礼”“乐”兼备。父母爱的情感是其教育儿女产生显著效果的“催化剂”。

● 美好的精神营养

对父母而言,儿女的幸福和成功也是他们最大的幸慰和满足,他们的精神会获得无形的滋养。

儿女爱父母,是儿女对父母产生的一种感恩的表现,这种爱很容易使儿女对长辈产生孝敬,“孝”道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对父母之爱顺畅而真诚的回报使中华民族有了许许多多的孝子贤孙,古有二十四孝的典范,今有“孝老敬亲”的模范人物,他们都代表着深厚的道德的力量,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真正懂得感恩孝敬的人,也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所接受的来自各方面的爱和恩惠,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除了父母亲人给予自己无穷的爱护外,还有老师、同事朋友等各类劳动者,他们也能真正成为一个懂得爱和回报爱的人。随着人生修养的提高,他们会成为“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不是讨厌别人,而是指讨厌自己自私和恶的方面,不断自省改进)”的人。

可见,爱父母绝非一人之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情之爱是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所以《孝经》从反面提示人们要敏锐觉察:“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的伪君子,让我们能反省自我。

儿女爱父母,从受施者方面说,她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反应。因为父母之爱得到儿女之爱的正常回报,犹如花草树木接受雨露滋润而长得枝繁叶茂一样,是一种符合自然的现象。这时,父母就会感受到自己爱的付出是值得的,教育的方法是正确的,否则可能会招致叛逆,或者不能产生效应,甚至会酿成不良后果,我们能说那个“揠苗助长”者他的出发点不是爱吗?

另外,父母获得儿女的爱,除了他们的心理上感到幸福满足外,更重要的是,随着儿女对他们的肯定,他们付诸于儿女的教育理念、方法等将被承传下去,是将他们的价值继续发扬光大,能使他们看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家庭教育的美好前景。

因此,相互的亲情之爱是家庭教育美好的精神营养。

● 爱的真谛

当说到爱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产生一种误会,会将爱理解为是对自己情感的满足,我爱你,是因为你能满足我的情感需要,你能满足我的情感需要,所以,我爱你。当然,这样的爱,我们不能说是一种错误,她也是人生存或生理方面的需要。但是这里面难免掺杂着自私和偏狭,这种爱往往就会变为对对方的控制和占有,一旦当这种控制和占有不能实现的时候,就会翻脸不认人,变爱为恨。

现实生活中人们交际关系的脆弱,夫妻关系容易产生猜忌裂痕,离婚率上升等现象,就是这种“爱”制造的产物。

所以,我们有必要为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中相互之间的“爱”正名。

汉字“爱”的繁写体“愛”,能真正反映爱的真谛,这个字由“心”和“受”组成,应该属会意字,即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的亲情之爱指的就是这种爱。

在家庭中,当每个人都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时,那怎能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就会淡化自己的需要,淡化自私的心,慢慢地“忘我”,进而一心想着为他人服务,当大家相互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时,这个家庭便会是一个祥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公民”,丈夫是正直负责任的丈夫,妻子是贤淑尽义务的妻子,儿女会是善良孝敬的儿女。

当相互间用心感受对方需要的家庭氛围形成的时候,理解、包容、谦让、顺从、付出、支持、奉献、牺牲等人类美好的品质和行为便会在家庭教育的“爱园”中培育出来,结出美好而香甜的精神果实,让人感叹不已,回味无穷。同时,这种爱心会让一个人为亲情奇迹般地奉献,成就人性最善最美的德性。

三 品

考试结束后,三位同学凑在一起诉起苦。

孙瑜说:“我语文考得不好,妈妈说我是废品。”

盖清说:“我体育不达标,爸爸说我是次品。”

李思说:“我政治不及格,爷爷说我是危险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