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割不断的亲情

割不断的亲情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她与左思虽同居京城,却被冷漠的宫墙隔绝,两年也未能见上一面。唐代规定每年上巳,准许宫女在兴庆宫大同殿与亲人会见。不少家属千里迢迢前来会亲,自早到晚呼唤着宫中亲人的姓氏、排行,由于人数太多,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女儿或姊妹,只能涕泣而去。不啻是多数后妃的真实心声。她的母亲素好淡妆,不喜簪花,西太后却强为她插花满头,也令其恼怒不已,以后再也不想入宫了。

在《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说:“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虽是小说家言,却也说明宫门一入深如海 ,即便那些位高的后妃,也不能任意回家省亲,或在宫内会见娘家亲戚。而对底层宫女来说,生离更往往意味着死别。然而,对生养哺育自己的父母有眷恋之情,对儿时朝夕相处的同胞有手足之情,是正常社会人的基本感情,但在君主后妃制下,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总是横遭重创与撕裂。

◎仿佛想容仪

北魏胡灵太后的父母死后,按例陪葬在洛阳的天子陵园。但胡灵太后想起父亲要求归葬故乡安定祖坟的临终遗言,感慨说:“我父亲远思双亲,就像我想念父母一样啊!”不过,她还算幸运的,贵为皇太后以后,常与父亲相见,重温天伦之乐。有的妃嫔至死也见不上父母一眼,赍恨郁郁以殁。

春秋时,齐景公纳女给吴王阖庐,她到吴国后日夜号泣,思念故国的亲人,得了思乡病。据说,阖庐特为她造了北门,取名望齐门,让她游观其上。齐女思乡不止,终至一病不起。临终,她说:“如果人死后还能有知觉,一定要把我葬在虞山之巅,让我好远望齐国的亲人。”相传虞山齐女冢安葬的就是她。

一入宫掖,故家路断,后妃对亲人的思忆刻骨铭心,西晋左思、左芬兄妹因而留下了动人的诗篇。他俩早年丧母,兄妹感情深厚,在文学上更有同好。泰始八年(272),左芬被晋武帝纳为修仪,后迁贵嫔。她与左思虽同居京城,却被冷漠的宫墙隔绝,两年也未能见上一面。于是,左思写了《悼离赠妹诗》说:“其思伊何,发言流泪”;“执书当面,聊以永日”。大意说:

多么思念你啊,

一说起就泪流满面。

你且拿着我的诗吧,

就好像兄妹见了面,

聊以慰藉思念,

消度这漫漫的时间。

左芬体弱多病,在深宫反复读了哥哥的诗,对兄长的思念也凝聚在一篇《感离诗》中,最后六句说:“仿佛想容仪,唏嘘不自持。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大意是说:

我好像见到了你的容貌,

啜泣着,已经难以自持,

什么时候,兄妹俩再能见面,

了却思念,欢乐地读书谈诗,

用什么来诉说辛酸的苦闷?

把离情深沉地交给那文辞。

◎妃嫔会亲如放风

唐代以后,个别朝代实行会亲制度。唐代规定每年上巳,准许宫女在兴庆宫大同殿与亲人会见。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呼儿唤女,叫爹喊娘,亲人相见,悲喜交集,递送物品,泣诉离情。不少家属千里迢迢前来会亲,自早到晚呼唤着宫中亲人的姓氏、排行,由于人数太多,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女儿或姊妹,只能涕泣而去。这种场面,与其说是会亲,还不如说是囚犯放风。

清代规定,内廷有名号的妃嫔,父母年老,经特旨允准,几个月或一年可以入宫会亲一次,地点一般在顺贞门。为了会亲,宫内临时支起黄色幕帐,一般宫女是无权会亲的,但思亲之情人皆有之,也往往也借这个机会,与亲人匆匆见上一面,顺贞门会亲场面更嘈杂混乱。嘉庆十六年(1811),清仁宗特别下诏,严禁宫女借便会亲。

那些下层宫女的家属,预先打探到自家女儿姊妹要随着后妃因事出宫,便在神武门、福华门等处等候,仓促地见上一面或看上一眼。据《南亭笔记》,词人纳兰性德有个表亲被选入宫,无法见面,恰巧某位皇后去世,就扮成喇嘛僧入宫做法事,这才见上一面,却还是不能对话。纳兰性德是否确有这种经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则笔记说明了掖庭宫女与亲人见面的困难。

如果说后妃制悖逆人性,令亲人暌隔,那么受害最深思念最苦的还是下层宫女。据《宫女谈往录》说:每月初二这一天,是宫人接见家里亲人的日子。地点在神武门西边,顺着护城河南岸,沿着紫禁城根往西,很僻静的地方,城墙中间开一个豁口,有两扇大门,大门里有栅栏,可以隔着栅栏跟家里人谈话。

清代宫女会亲制度始于何朝,一时尚难考定,但从上文嘉庆十六年禁令来看,或许迟至清末才有。然而,即便这种探监式的会亲,据这位谈往的宫女称:“这种会见接见,对我们奴才来说,算是最大的喜事了。”这句平淡的回忆中,蕴含着多少辛酸苦楚啊!有一首《元宫词》道出了个中的苦涩:

一别诸亲三十载,诏令相见出宫垣。

就中苦乐谁知得,内侍丛中不敢言。

好不容易“皇恩浩荡”,隔了三十年才见上亲人一面,百感交集,欲向亲人一诉宫中生活,但太监在场,怎么敢说呢,苦涩的泪水还是向肚里咽吧!

◎享受省亲特权的后妃们

《红楼梦》贾妃省亲的细节描写,却有历史的影子。那富贵的气派与堂皇的排场,掩饰不了骨子里的凄切悲凉,贾元春对父亲所说:“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不啻是多数后妃的真实心声。

然而,在后宫等级金字塔上,要享受元春那样的待遇,还必须爬到相当的地位,才可以经皇帝特许,偶尔回家省亲。朱有燉《元宫词》说,“脂粉钱关岁岁新,例教出外探诸亲”,元代就有这种先例。

但一旦贵为后妃,即便会亲、省亲,冰冷的繁文缛礼也让天伦之情冷冻了起来。据说,北魏胡灵太后喜欢以家人礼与亲属宴戏,也许,她希冀的正是从中享受那一点过早失去的天伦之乐。

随着时代的推移与礼教的深入,皇后、皇太后会见父母,越来越失去人情味。明神宗即位,生母李贵妃被尊为太后,太后的母亲王氏也可以入宫见女儿了。李太后用家人礼给母亲上食敬菜,希望回到昔日共餐的母女温情。不料她母亲起座避席道:“太后至尊,怎可因老婆子坏了朝廷的大礼?” 丁夫人是明思宗周皇后的母亲,入宫见女儿时,先向这位天下之母行朝礼,再行家人礼。周皇后见母亲佝偻地向自己下跪,就让太子还礼,一旁使者说:“这是天下之主,不可随便下跪的。”周皇后不忍心哭了起来。《崇祯宫词》记其事云:

西太后朝服像

法宫严重压于亲,

此意怦怦谢未申。

翻羡田家小儿女,

起居还得自由身。

一旦贵为皇后、皇太后,就连女儿的身份也异化了,这是顺乎人情,还是悖乎人性呢?

不过,在会亲时,也有后妃以所谓朝廷大礼自显尊贵的。西太后还是懿妃时,因生了儿子,咸丰帝特赐她回家省亲一次。这时,她的母亲与长辈还不必跪地叩头;可是,她当上皇太后以后,其母入宫就必须行大礼了。按清代惯例,父母行大礼时,皇后、皇太后可在座位上侧身以避,表示对父母的谦让。但西太后却一本正经地端坐着,接受跪拜,让母亲衔恨在心。她的母亲素好淡妆,不喜簪花,西太后却强为她插花满头,也令其恼怒不已,以后再也不想入宫了。

后妃制扭曲家人之间的正常感情,固然应该诅咒;然而,像西太后这样把扭曲的人伦视为天经地义,进而炫耀虚荣,也让人齿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