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割不正,不食

割不正,不食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割不正,不食。”这句常常被误读为,切割得不方正的食物,不能吃。首先,肉类食材要横着切才对,因为横着切会把瘦肉的纹理切断,不但容易入味,而且不易塞牙。如果把瘦肉顺着纹理来切割,做熟之后肉丝会比较长,不易咀嚼,很容易塞牙,而且不容易消化。老人除了消化功能有所减弱外,通常牙齿也不太好,如果不把瘦肉的纹理切断,老人吃起肉来会相当吃力,剩下的牙恐怕也会很快掉光的。最后,割得正不正,还涉及是否会中毒的大事。

割不正,不食

“割不正,不食。”这句常常被误读为,切割得不方正的食物,不能吃。中国古汉语博大精深,一个字通常有多种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才行。在这句话的语境中,“正”字并非是字面的“方正”的意思,而是“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割不正,不食”的真正含义是:“如果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切割方法不对,就不要吃。”

表面看来,好像孔子的要求太高,太挑剔,毕竟吃的是食物而不是切割方法,但实际上这正是圣人看问题的独到之处。

孔子认为,食材的切割方法是做一道菜最基本的工序之一,如果一个厨师在烹饪过程中,连正确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那么他做别的事情也容易出错,他做的菜也就不值得信任,起码来说,卫生方面就值得怀疑。

孔子看一个人的品格,是从外而内,再由内反映到外的。对烹饪技术的要求,也就是对人性、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要求。如果一个厨师,连自己本职的切割工作都做不好,或者能做好的事嫌麻烦不愿做的,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也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反过来说,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会怎样呢?

那么,具体来说,食材要怎样“割”才“正”呢?

首先,肉类食材要横着切才对,因为横着切会把瘦肉的纹理切断,不但容易入味,而且不易塞牙。如果把瘦肉顺着纹理来切割,做熟之后肉丝会比较长,不易咀嚼,很容易塞牙,而且不容易消化。这一点,对小孩子和老年人格外重要,因为小孩子消化功能还未发育完全,把肉的纹理横着切断才易于消化吸收。老人除了消化功能有所减弱外,通常牙齿也不太好,如果不把瘦肉的纹理切断,老人吃起肉来会相当吃力,剩下的牙恐怕也会很快掉光的。

其次,对于肠胃功能不好或有肠胃病的人来说,要把食材(主要指肉类)切割得很细碎才算“割得正”。因为这类人消化功能非常弱,肉类虽然很有营养,但消化起来也比较困难,必须切割得比较细碎,甚至做成羹来食用,才容易消化吸收。这一层的意义,是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相互映照的。

最后,割得正不正,还涉及是否会中毒的大事。比如我们吃鲈鱼和河豚的时候,有毒的部分一定要切走,而且要切得干净利落,不能让毒素污染到肉质上,否则吃了会要人命的。切走了有毒的部分,就是“割正”了;“割不正”的,坚决不能吃。

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对身体有益却不好切割的食材的切割方法。看了之后,你就知道什么是“割得正”了。

(1)巧切黏性食物。先用刀切几片萝卜,再切黏性食物。萝卜汁能防止其黏在刀上,切出来也很好看。

(2)巧切肥肉。切肥肉时,其中大量的脂肪会溶出来,一来不容易固定在案板上,下刀时会滑刀切手,二来不好掌握肉块的大小。可先将肥肉蘸凉水再切,边切边洒凉水,这样既省力,肉也不会滑动。

(3)巧切鱼肉。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因此切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下刀的方向最好顺着鱼刺。另外,切鱼时要干净利落,这样炒熟后形状才完整。

(4)巧切羊肉。羊肉中有很多黏膜,炒熟后肉烂而膜硬,口感不好。所以,切羊肉前应先将黏膜剔除。

(5)巧切牛肉。牛肉筋多,为了不让筋腱整条地保留在肉内,最好横切。

(6)巧切猪肝。猪肝要现切现炒,因为切后放久了不仅使养分流失,炒熟后还会有许多颗粒凝结在肝片上。鲜肝切片后,应迅速用调料及水淀粉拌匀,并尽早下锅。

(7)巧切蛋糕。生日蛋糕很容易黏在刀上,因此,切前最好将刀在温水中蘸一下,这样,热刀会融化一些脂肪,起到润滑作用,防止蛋糕黏刀。此外,用黄油擦在刀上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

(8)巧切大面包。可先将刀烧热再切,不会使面包黏在一起,也不会松散掉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