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养护亲情快乐

家庭教育养护亲情快乐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鲜活愉快的人生,“爱”的家庭教育为其供给了充分的养料。在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常表现为柔和之美,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人的心田,带给人身心的明朗与和谐,所以,在家庭中汲取了足够的爱的养分的成员会春风满面,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明显;相反,那些遭受家庭成员粗暴对待或冷漠处理的成员,则会显得消沉低靡,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最为明显,尤其是那些失去正常亲情关爱的孩子更为突出。

家庭教育养护亲情快乐

严格地讲,一个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人的快乐多种多样,但有一种快乐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她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其他方面的快乐可以不要或少要,但这种快乐少了或丧失了,就很有可能带给人心理的扭曲和变形,她,就是亲情的快乐,因此作为亲情发源地的正常家庭,她首先要养护亲情带给人的快乐。

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种生命,那么爱就是家庭教育的养分。鲜活愉快的人生,“爱”的家庭教育为其供给了充分的养料。在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常表现为柔和之美,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人的心田,带给人身心的明朗与和谐,所以,在家庭中汲取了足够的爱的养分的成员会春风满面,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明显;相反,那些遭受家庭成员粗暴对待或冷漠处理的成员,则会显得消沉低靡,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最为明显,尤其是那些失去正常亲情关爱的孩子更为突出。

我们从这种鲜明对比中看到,一个家庭要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就应该在其中酿造爱的蜜酒,让每个成员生活在爱的芬芳中,家庭应毫不含糊地肩负起养护亲情快乐的天然责任,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在快乐和谐的状态中促使家庭成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 重温动人的诗篇

《游子吟》是无数中国人熟知的诗篇,是发自孝子肺腑深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只是无数生活细节中的一个片段,像这样的慈母关爱儿女的细节不知有多少!母亲的关爱之情不就如游子身上的丝丝缕缕吗?在那个夜晚昏黄的油灯下,慈祥的老妈妈可能已经老眼昏花,连针线都难以穿中了,然而她还是用那枯干的手指抚平儿子的衣角,细细实实地缝补着!儿子没有打扰母亲,可能只是静静的端详着她,他知道此时妈妈已在挂念儿子何时归来。他也不劝妈妈早点休息,因为此时此刻,他知道妈妈最需要的是为临别时儿子再倾注些爱的暖意,只有这样,妈妈的心里才舒服——妈妈是多么愿意把爱的暖流绵绵无尽的流向儿子的心田啊!

这是慈母恋子的图画,也是孝子感亲的心曲。她把母慈子孝的美好亲情凝炼在简洁明了的诗句中,在无数的生活细节中找到了最有代表性的“定格”,让她印在人心灵的深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流溢着亲情芬芳,成为永不磨灭的印象。

● 情味绵长而醇香

良好的家庭教育所养护的亲情快乐确实是绵长而醇香的,她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她能抚平岁月的棱角,所以,“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在母亲的眼里,八十老翁的儿子仍是未长大成熟的孩子。所以古代孝子老来子,直到年迈苍苍时,仍想各种花样逗双亲开心乐呵!那种既天真而又淳厚老练的情愫真是我们很难体会的人生境界。

晚清“重鼎”大臣曾国藩,每次回家省亲,老母亲总是要挽着“老儿子”走出庄院许多路程,边走边絮叨,仿佛送着刚走出家门到远处的游子一般。试想,让时空的摄像机拍摄下这一对母子的剪影,看他们点缀在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湖南乡村山路上,会是多么感人的画面!

许多人熟知的《傅雷家书》更像一条涓涓的亲情爱流,让我们体味到一位常怀舔犊之情的父亲对爱子无尽的眷念和庇护。

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文,真挚的父爱,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的浓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我们不难想象,傅雷对儿子的亲情之爱时时闪烁着抚慰理解、交融共鸣的智慧火花,人生道路上有如此的亲情之爱保驾护航,生命定会满载成功的佳酿。

附:严是另一种养护亲情快乐的营养

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种生命,那么,除“爱”之外,还有一种与“爱”同一实质和目的却面目不同的“营养”——她不是阳光和甘露,而是严谨和追求——“严”,其实,这也是一种爱,为生命所必需。生命的成长,健全人格的形成是这两种“爱”共同酝酿的结果,其中后一种成就人的坚强和才干,也是我们必须认识的问题。

“严”的教育适用于教育的各个层面,但其重要的发端和保证她在其他教育层面落实得顺利的基础仍是家庭教育,关于这一点,《大学》里早就给世人以警醒:她“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由于存在着严重的“私爱”之心,所以很难认识或根本就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的过恶,但由于贪多恶少,却总觉得自家财物不如别人家的丰厚。显然,她是提醒我们防止因自私而对孩子产生错误判断和护短,否则就会搞类似“智子疑邻”的愚昧荒唐,甚至因溺爱和偏袒而酿成大祸。那么,戒备这种过恶的唯一方法就是从严要求孩子。

提倡“严”的教育,防范缺失只是其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凝炼人的品质,提升人的境界。

“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早被历史公认为成功的教育案例,后来,“乐羊之妻”为丈夫表演了类似的教育范例,以“大义”的力量感化了丈夫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向人生高品质的境界迈进。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回忆自己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而能沉着应对时,对在自己十几岁时就因病去逝的父亲满怀着眷恋和敬意,因为她的童年、少年都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成长。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父亲从不允许她坐车去学校。

有一次,她因赖床而想放弃去学校,出于孩子的单纯与顽皮,她竟呆在被窝里不动,没想到父亲毫不客气严厉地惩罚了她。咻咻的鸡毛掸子抽打得她火辣辣得疼,并留下了一道道紫青的伤痕。自然,她伤心地哭着,破例坐车去上学。从那次教训后,小学六年她再没有迟到过,并成为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学校的学生。

平时,当她遇到一个孩子力所能及而别的孩子都依靠大人去做,她当时也感到为难的事时,父亲总会说“闯炼、闯炼”,硬是“逼”着她独立完成任务,当完成任务时,每次她都获得“闯关”成功的快乐。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被父亲教育得比许多孩子坚强得多,在她小学刚毕业的时候,正需要父亲的爱呵护的她实然要失去父亲了,但此时此刻的她,面对家庭的巨大变故,却突然感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在苦难降临到家庭时,她没有成为要靠母亲爱怜的泪孩儿,而是成了为母亲分忧解难的“小大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毅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严格的家庭教育,为塑造一个生活的强者,为教育一个对人世间产生深刻体悟的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