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提出了相应对策来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上,缺乏全国性、专业性的组织来负责制定专业标准和资格认定,采取何种培训方式、考核等不明确。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还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从一些学科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其主体性和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冯庆陵[1]

摘 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进课堂,但教师专业化进行却较为迟缓,在专业化发展中面临着以下问题:专业制度尚待完善、专业技能较低、专业主体性不强、缺乏动力及教师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完善自身心理素养。笔者提出了相应对策来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他们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严峻的形势和社会各界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呼声下应运而生,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越来越成熟。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下述这些问题是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存在。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制度尚待完善

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制度不够健全,在教师培养制度、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都有待完善。首先,在教师培养制度上,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什么专业来培养,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明确规定。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上,缺乏全国性、专业性的组织来负责制定专业标准和资格认定,采取何种培训方式、考核等不明确。最后,在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名额,同时,在现有专业技术(教师职称)系列中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系列,迫使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在心理专业以外的相近系列中晋升职称,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较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只有通过严格的人员选拔与专业化的培养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所以要求从业者必须经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还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从一些学科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即使是从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学校里也只接受了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教育学、医学方面的培训还不够。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

专业人员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主权。但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其主体性和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编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一般都由大学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负责编制,很少有一线的教师参与其中;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教学安排无选择权。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于是一周安排上多少课由学校安排。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动力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后,他们还是需要专业发展,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和实践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教育理论水平不高,同时在实践中缺乏深入反思和积极探索,难以运用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教育研究能力的欠缺,常常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失去敏感和兴趣。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角色心理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扮演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与德育工作者角色、辅导者角色与管理者角色之间时常产生矛盾冲突。

(二)工作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样来源于多方面。学校领导和同事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帮助对付那些最难处理的问题学生、后进学生或者双差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尊心强,在学校实际地位比较低,往往对工作有更高的个人成就期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希望由此得到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认同与肯定。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兼数职,包括升学就业指导、行政事务管理、社会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还要与来访学生家长交流,加上要接受名目繁多的检查、验收等任务,经常处于应激、应急和“游击”状态。

(三)职业心理倦怠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丧失工作热情,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对来访者和他人缺乏同情心,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觉得自己无法或难以胜任工作。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稳定的群体归属感,时常感觉自己势单力薄,缺少有力的支持系统。调查显示,75%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每天觉得很忙很累,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

(四)专业心理障碍

这里所讲的专业心理障碍,不是病态学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从认知到情感到行为,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过程,如专业信念动摇、专业情感淡漠、专业兴趣减退、专业精神萎靡不振等。烦躁、焦虑、忧郁、失眠多梦等心理状态因专业而生,也影响专业活动质量,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不可小视。在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等许多人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身心健康,“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对心理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一旦他们的言行举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认为是心理变态、个性乖僻或行为异常。

(五)发展心理危机

发展心理危机主要是应对学校教育挑战和变革产生的危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有迷茫困惑感,对自己究竟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心存困惑。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产生“辛辛苦苦为谁忙”的疑惑。许多学校改革人事制度,推行聘任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迫于生计与生存的无奈,很多时候只能勉强而为。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与角色定位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

1.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制度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制度。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制度,至少应包括培养的层次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的方式与方法和其他相关要求等,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的层次与专业。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制度中确定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来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严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如“美国心理学会”(APA)学校心理学分会和“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两个组织,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与培训方式,制定了专业标准,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因此,我国也可建立相应的组织,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与认证,严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教育部门和学校本身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职务制度、聘任或任用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考评制度、专项评优奖励制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

2.加强培养与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在职前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专业知识,培养观察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基本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达到能够策划、组织、实施、评估各种辅导活动,协助、指导其他教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学科渗透和其他活动渗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职培训。

3.提升专业自主性

在“教师专业化”的界定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这里所谓的“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其专业领域里依其专业智慧,执行专业任务,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或是组织决策,以维持其专业品质,以及不受非专业的外界因素干预的状态。专业自主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自主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上不宜统一要求,注重差异性。教育部先后下发的文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与途径进行了宏观上的规定。但是我国地域广大,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不宜统一要求,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第二,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自主确定教学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三,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自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4.开展教育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努力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为此,可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意识着手,使他们养成反思和探索习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而问题的解决则能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树立研究的信心,激发他们对教育研究的兴趣,增强专业发展的动力。这样就使他们专业发展的过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真正融为一体。

(二)角色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既崇高又艰巨,其角色也既丰富又复杂,顺应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岗位和专业实践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全面加强自身心理建设,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扮演好多重专业心理角色:成为心理安全与心态积极的“重要他人”,成为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的“心理指导者”,成为心理自由与精神富有的“精神关怀者”,成为心理成熟与人格健全的“个性示范者”,成为心理和谐与个性张扬的“自我实现者”。

参考文献

[1]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从教师自身的视野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

[2]贺春湘,王开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 2009(1).

[4]张传燧.教师专业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5]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工作中的心理障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6]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7]张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注释】

[1]冯庆陵,重庆市丰都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