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

写作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如何介入学生写作过程,提出了“想象性还原”、“比较作家修改稿”、“设计写作情境”、“强化修改过程”等五种策略。而通常情况下,学生模仿的对象是被选为“优秀作文”的学生习作,或是每年的中考满分作文。教学《风筝》时,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探寻先生的写作、思考过程。

写作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介入学生写作过程的几个策略

诸暨市浣纱初中 郭桂红

内容摘要:摒弃写作教学中主客颠倒、随意无系列的教学现象,从关注写作主体入手,思考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本文就如何介入学生写作过程,提出了“想象性还原”、“比较作家修改稿”、“设计写作情境”、“强化修改过程”等五种策略。

关键词:介入 写作过程

一、问题的发现

2009年9月份,中央电视台播放《开学第一课》。十岁的儿子津津有味地盯着电视机的屏幕,直到屏幕上出现本节目的工作人员名单才恋恋不舍地关了电视。饭桌上,儿子一直念叨着节目中那个名叫马鹏飞的男孩的故事。儿子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我也被感动不已。故事讲完,我趁机对他说,既然那么令你感动不妨用笔记录下这个故事吧。儿子一听要写作文,大声嚷嚷表示抗议。

事后想来,儿子的这种表现在我们学生这里也同样演绎着。学校要求所有学生看完《开学第一课》然后上交一篇作文。很多学生也写了马鹏飞的故事,然而基本上是草草涂鸦,几乎没有令我感动的文字。

按理,有了材料,不会再空洞了;有了感动的情结,也不会再虚假了。为何孩子们还是如此害怕提笔写作呢?为何摊开稿纸却都是苦苦冥思呢?为何稿纸上出现的文字是那么平淡而冷漠呢?这期间的原因不得不令我们语文教师深思!

二、原因的猜想

为何出现以上如此现象?我查看了一些作家对此的说明。

鲁迅先生说,写作中最为痛苦的是期间的过程,写作过程犹如一个“暗胡同”;福楼拜在写作过程时因为自己过慢的速度而苦恼不堪;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他写出来的作品总是比写作前的构思要差,便叹道:“构思和想象一部小说,远比将它遣之笔端要好得多。”由此可知,灵感不是作家的专利,要把耳闻目睹的内心思考的内容化为语言文字绝非易事。一旦进入实际的写作过程,诱人的旅行就成了前途未卜的艰苦跋涉。作家尚且如此,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过程这条死胡同里更会苦苦挣扎。他们一旦拿到作文题目要提笔写作时,便开始咬着笔杆不肯下笔,开始皱上眉头苦苦思索,开始胆怯、烦躁和退缩。

看来,写作过程原是内在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固然是看不见的,但它确实又存在着。如此思考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我们是否关注过学生的写作过程呢?

努力提倡着“当堂作文”,但所谓的“当堂作文”是否只是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时间罢了呢?对学生具体的写作过程顾及了吗?每次的写作指导课是否都是“先命题,提要求,指导学生审题;再以例文引导,提供范文;然后学生写作”呢?对“怎么写”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指导吗?讲评作文时,是否只是展示好的作文,或介绍批卷的感受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本该解决的“写得怎样”的问题,老师留意并作重视了么?总结性地想一想,这样的写作教学,是否把写作的客体都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了?教师和学生都在围绕着这些写作的客体不断转动着,那么写作的真正主体——学生呢?我们在关注学生吗?王荣生老师也说:“写作的客体仅仅是教学的客体,写作的主体才是教学的主体。”(1)

综上可知,写作教学应该回归到对写作主体的关注上去,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指导。

三、可以采取的教学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的发现和思考,我们不妨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采取相关的教学措施。比较实效的做法便是设计相关的几种课型,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过程上的指导教学。

(一)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进行想象性还原,动态地体验同龄人的写作过程

初中生的作文,有一个模仿的阶段。而通常情况下,学生模仿的对象是被选为“优秀作文”的学生习作,或是每年的中考满分作文。这样的模仿是很自然的。可仔细思考,这些优秀作文往往存在着“做作文”的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长期一味地模仿,效果或许不佳。理想的状态是既不一概拒绝模仿,也不放任学生机械模仿。参考上海王荣生等老师所编写的作文教材内容②,对“优秀作文”的模仿不妨进行“想象性还原”教学。

第一步,“入”,其实就是进行仿写。选取其中一优秀作文,引领学生模拟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想象中也经历了类似的生活过程和写作过程,然后及时加以记录并整理成一篇模仿性的文章。第二步,“破”。出示一篇同样话题的优秀作文。此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应该与前一篇有很多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对前后两范文的比较、借鉴甚至批判,读出两篇范文的优缺点。第三步,“出”。借用比较、借鉴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到自我,贴切而创新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总之,模仿“优秀作文”并非是对静态例文的仿制。动态地体验例文的写作过程,才能使写作教学回归到对写作主体的关注上。坚持着引导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想象性还原的模仿,或许能将学生拖离出机械模仿的陷阱。

[此课型注意点]

(1)前后范文需要有梯度,要适合学生仿写、比较和鉴赏。

(2)第一步“仿”、“学”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读透文章,要明确“仿”范文的哪块内容,是写法还是思想内容还是布局谋篇。第三步创造性作文后,可以再选择班级中的优秀范文再次进行朗读。

(3)体验学生范文的写作过程有一定的训练时间,要因人因时而异,最好进行分组分文进行指导训练。

(二)针对经典性文章,对比原稿和修改稿探寻作家的写作过程

曾经有年轻人请教鲁迅先生,文章该怎么写。先生回复的话中有几句颇为值得咀嚼:“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2)对比原稿和修改稿,探寻作家的写作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看来也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

当然,教师对此需要的是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课内课外广泛的文章,随时收集整理那些有明显修改档案的例文。然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写作引导教学。

比如初中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案例为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看到这篇文章自然会想起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后者是前者的未定稿。教学《风筝》时,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探寻先生的写作、思考过程。北大教授钱理群老师对这种教学的评价是:“从《我的兄弟》到《风筝》的过程,是一篇文章从酝酿、准备、起草到最后形成的过程。这对我们的写作是大有启发的。许多同学常常有了写作的素材,却不知如何将它发展成为一篇生动活泼、有丰富内涵的文章。鲁迅的经验告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变叙述为描写,这样就变得有血有肉,不再简陋和干枯了。其二是思想的开掘,努力探寻素材背后的深层意义,通过文章的精心布局,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力和文字表现力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作文的真正目的、写作的真正价值也就在这里。”(3)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探寻作家修改文章思路的兴趣,可建议学生购买朱正先生整理出来的书籍《跟鲁迅先生学改文章》。期间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五猖会》因为都是学生熟悉的文章,所以能读到原稿,对同学们来说无疑是大开眼界。

(三)精心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师生共同感受写作过程。

创设情境进行写作过程的指导教学,其作用不言而喻。这里提供上学期尝试过的一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

写作缘由:学校准备举行“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美文朗诵比赛。班级里推选了胡、李两女生参加。可这两个女生顾虑重重,不敢参加。

(1)上课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先讲述了胡、李两生不敢参加朗诵比赛的事情。然后我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同学们一时无从说起。

(2)于是,我顺势请这两个女生自己说说原因,而我则把两个女生诉说的几个要点写在黑板上。

(3)完毕,再让学生商讨劝说方案。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我要求全班同学都记录下每个发言同学的劝说要点。

(4)劝说火候差不多了,我请班长根据所有发言同学的劝说要点,整理性地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

(5)然后让所有同学谈谈班长的劝说效果,并提出修改意见。

(6)然后,我问大家,如果现在把刚才劝说的这些话写成文字,用书信的方式送给这两位女生,有无困难。同学们都说没有。于是,同学们开始写信。等同学们写信完毕我再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说说以往写作和这次写作的不同感受。同学们都说,这次的写作很轻松也很快乐,因为感觉真的有话可说,而且也知道了该怎么说,怎么写,怎么修改。

课后翻阅学生们的书信,个个都满含劝说的真情。没有了以往甚至有同学只写一百字左右作文的现象。

[课型特点]

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使学生能达到写作的三“自”,即在写作目的意图上达到自觉,在写作过程中达到自主,成文以后达到自证。这类课型,就是努力想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其主要特点有:

(1)让学生的“说”有具体的对象,有明确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内心其实都有话可说,可是让学生把内心的话写出来却很难,这期间缺少有效的激发机制。所以,课的第一阶段口头表述,让两个女生把内心的顾虑说出来,教师借此把要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学生下面的劝说就有了具体的对象,有了明确的方向,防止了表达的盲目状态。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启发学生,平时写作没有话可说,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可以顺利地过渡到写作。

(2)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而不是写作。教学第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围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展开着:让学生进行劝说、班长代表再总结性地劝说、同学交流班长劝说的效果并加以修改。每个环节,所调动的都是学生的生活意识。此时引导学生写信,学生们也自然地把写信看成了一种生活内容。

(3)学生的写作状态处于自觉“说”、“写”的状态。学生们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这样做,该怎么做,那么,写作也就进入了自觉状态。劝说意识强的同学,此时几乎用不着别人再指点,他们能判断写信时的表达是否切合实际需要,哪里需要修改,怎么改。此时,他们能自主地掌握写作的过程,成了写作的主人。

(四)设计共同撰写一篇作文的活动,让学生在众说纷纭的述说中感受自己写作构思的过程

[课例]以“读书”为话题,写一文章,文体不限。(4)

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发散开去”。围绕“读书”说说自己所想到的内容,允许一个字、词或句子。学生发言,老师把相关内容写在黑板上。在师生的交流中,在教师的板书中,逐渐明白围绕“读书”可以想到读书种类、读书方法、读书意义、读书态度等,还能想到作家作品、读者年龄、读书评价等。第二阶段:“寻找路径”。将黑板上的这些素材一一罗列、归类,再分别取名,形成有用的素材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归类后的内容再写写自己的感受。比如学生归了其中一类“读书的好处”后会想到哪些内容呢?有学生回答想到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扩大知识面、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再比如归类了“读书态度”,学生马上能想到一些作家的读书情况。此时,教师在引导着学生从生活素材关注到作文题材。第三阶段:“理清层次”。让学生交流归类后所想到的内容,然后师生一一评价并交流修改意见。在修改中让学生逐渐明白“把罗列出来的这些素材进行编排要注意有层次意识和层进意识”。比如其中对“读书感想”和“作家作品”进行归类后,此时作文话题就从“读书”缩小到“作家作品给予我的感想”,可以如此编排:先写余秋雨,再写梁实秋,最后写鲁迅。原因:余秋雨关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中国或外国的文化现状;梁实秋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而鲁迅关注的是社会的现实和它的走向。从“民族文化”到“生存状态”到“社会的现实和走向”,思想在深入,内容在递进。

[课型特点]

这种课,把老师们普遍关注写作客体而忽视写作主体这种颠倒了的关系恢复了过来。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作文构思“三步”法,但老师并没有先出示概念然后找材料加以印证。课一开始,从“读书”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议论纷纷”,然后教师顺应着学生的思路边提问边板书边和学生一起构思。老师把写作教学指导的工夫花在了感受、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积极的述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写作的过程。

(五)作文修改课:将“修改”置于中心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修改(包括思路、内容、结构、言语表达等各方面),并保留每个时刻的版本,反思改动的过程,体会写作的真实感受

修改的基本步骤可设计为:全体学生互批——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学生再次自改——文学社成员批改——学生第三次修改,直到文学社成员满意为止——学生把所有修改痕迹的原稿粘贴在一本软面抄上——学生把最后的定稿誊抄到软面抄。

语文是学(实践)出来的,教(讲)的作用非常有限。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应该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学生有了写作过程的深刻体验,有了自觉按照思维规律写文的感觉,他们便能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增强写作的自信心,从而大大地调动自己写作的积极性。如此,写作教学的效果或许还能提高。

【注释】

(1)王荣生.写作教学内容的探索.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七章第一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②王荣生.写作教学内容的探索.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七章第一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钱理群.对比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语文建设,2009(7)

(3)钱理群.对比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语文建设,2009(7)

(4)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作文构思”教学实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