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教学·写作

阅读·教学·写作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阅读,一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更好的生存之道。“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阅读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对一个教师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培育了我们的人文精神。学生们一下子被何香凝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纷纷鼓掌,拍案叫好。

一、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各类学科知识无所不含。因此,历史教师的阅读应该博一点、杂一点,立足专业,“左顾右盼”,尽量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变得开阔、深广。读什么样的书、读谁的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眼界、功底、视野、学识和品位。[1]历史学科的知识既包罗万象,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广阔的阅读面。[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走进名师”栏目,以自我叙事方式展现了部分中学历史学科名师的精彩人生及所取得的不俗成就。这些名师无一例外地提到阅读对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李惠军老师说:“教历史的人不能不读书,读书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中你会感到困惑,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释惑,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活法。”[3]阮巧玲老师认为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课堂、阅读改变学生,“总有书香萦心怀”,在“润物无声”中从事教学和科研。[4]李明海老师以“一个中学教师读书教学的自白”为副标题阐释了“读书改变人生”,“读书改变课堂”的经历。[5]全仁经老师的“耕读人生”[6],孙双武老师的“怡心书香,探索守望”[7]等。

笔者认为阅读,一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更好的生存之道。二是一种情趣,一种享受,一次心灵的美好放逐,一次忘我的投入,一次灵魂的愉悦,一种令人感到余香、美不胜收的精神盛筵。成功时,给人冷静;悲伤时,给人安慰;退缩时,给人鼓励。与书相伴,那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加油站。读书,远离浮躁;读书,生命得以升华!三是成为“三好”(思想好——有思想,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身体好——有健康的身体、心理;业务好——“教得好”“考得好”“写得好”)教师的必由之路。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有四类书是必读书:一是专业教学杂志和论文,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等,它对教师的教学、写作帮助很大,有助于教学、命(解)题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二是文史随笔之类的闲书,如余世存编写的《非常道》,苏文编著的《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钱波、夏宇编,德风供图的《原来如此:1840-1949年中国底本》等,它对课堂教学帮助很大,有助于了解一些历史的碎片,增加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三是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赵亚夫的《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等,它有助于提高历史的洞察力,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四是教育随笔、艺术之类的书,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等,它有助于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之有理。历史教师要沉下心来阅读,没有广泛的涉猎与浏览,不能够打开思路,容易受一家之说的束缚;没有精深的专业研读,不能形成专业的历史逻辑思维。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一种书香人生,可以使你驶入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

二、教学,阅读学习效果的反馈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阅读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

对一个教师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课堂能否焕发活力,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阅读。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培育了我们的人文精神。只要用心教学,陈述史实也可以妙语连珠,营造场景也可以惊心动魄,反思历史也可以令人感慨。站在讲台,打开心扉,尽情融入课堂的每一个当下,自能与学生情相交、心相印。如讲述“解放战争”时,如何从“双十协定的签订”过渡到“全面内战的爆发”呢?笔者曾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的故事。如“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步步深入,国土成片沦陷,笔者讲述了1935年何香凝赠裙附诗一事,反映了全国上下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不满,并当场朗诵了这首《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以女服有感而作》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学生们一下子被何香凝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纷纷鼓掌,拍案叫好。

记得1995年高考前,笔者把黄安年教授的《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历史教学》1994年第12期)一文在班上对学生介绍,认为文中的“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很有新意。结果当年高考第43题就考了“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题目。1995年江西省报考文史类的考生总人数为37 013人,历史单科成绩120分以上全省仅4人(第一名127分,笔者有一学生126分,名列第二),110~119分143人(笔者教的有2人),全省及格率仅21.1%(见《江西招生报》1996年1月10日),而我班的平均分接近90分。

2006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第29题(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请回答:①分别简述这两部巨著出现的社会背景。②编纂(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③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无独有偶,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第37题第(1)问填表(8分)也考到了18世纪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清朝《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如果大家注意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上的《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这篇文章,答案呼之欲出,相比之下,这篇文章与北京卷对《四库全书》的评价比广东卷更客观些(答案略)。

“中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是在外部世界不断冲击下发展的。把中国史放入世界背景下,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以现代化的眼光分析比较,促使学生去关注、思考,感悟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精神脉络,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四库全书》的教学为例。若单纯放在中国史背景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成就,但放在世界背景下,与同时代的《百科全书》相比,两者的差距就很明显。两者的成书时间只差4年,就篇幅相比,《四库全书》共有9.97亿字,《百科全书》仅有0.226 8亿字。但《百科全书》的价值远远超过《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竭力清除各种反封建的‘异端’思想,全部禁毁的书多达2 453种,部分禁毁的达403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的又一次空前的文化典籍浩劫。《百科全书》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编纂,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为标准,关注现实,重视科学技术,批判专制制度,全书洋溢着人性光辉与理性精神。从此意义上讲,《四库全书》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帮凶,《百科全书》则是呼唤新社会的助产士,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推动了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8]

课堂是生动的,多姿多彩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阅读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阅读能改变自己的历史课堂。”[9]阅读和教学能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10]

三、写作,教学得失总结的见证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君子之学,或施于事业,或见于文章。”读书与写作一样,应该是一个教师的“优秀意识”。[11]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所谓的写好,都不会成为现实。但只读不写也不行,大量的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会使写作熟能生巧。课堂和写作存在着一种水乳交融的血脉关系。没有了课堂,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研可以使一个教师较快地成熟、清醒、理性起来,从容面对教育生态,更好地生存与生活下去。[12]历史教师的科研离不开课堂,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归结点。[13]“教师的文章离不开课堂,离不开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故事。这是教师拥有的‘专利’,是所有专家无法取代的‘先天’优势,只是需要平时不断积累。”[14]

笔者认为,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悟,并把自己的感悟付诸笔端,就有了写作。“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想,书读到一定程度就想用,书读到一定程度就能写。”“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对思想边际的挑战,是对读书和理论的反刍,是对教学行为的修正。”[15]坚持阅读,不断地吸收新鲜空气,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己的思想与教学、写作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见证写作,写作促进教学,写作与教学有机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回忆自己所写的文章,有的是为了评职称,有的来自市、区的年会论文评比,有的来自阅读的体会或灵感。以《〈国史概要〉与高考选择题》一文为例,笔者读了樊树志教授的《国史概要》,感慨良多,觉得这本书无论是对历史爱好者,还是对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也是史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无论是对教学教研、论文写作,还是对高考备考,作用尤其重要。此外,笔者在文中对解答近五年(2006-2010年)高考历史部分选择题(含港澳台地区全国联考试题)谈了一己之见,认为该书:①直接提供答案。②成为试题的题干。③隐含试题的答案。文章刊登在《广州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上。

通过阅读,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思维与理论水平,教学、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任教的历史课效果优良,所带毕业班高考成绩多次名列省、市、区前茅,多次获得学校“高中毕业班工作突出贡献奖”。先后发表了《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中》《研究性学习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的渗透》《高考作文与历史的交融》《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浅谈诗词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运用》等文章。笔者曾在市、区、校教研经验交流会上讲了三句话,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第一句是多看书;第二句是多看书,多看专业书;第三句是多看书,多看专业书,尤其是多看专业杂志,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通过阅读《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还了解了很多本人所敬重的老师的情况,如赵亚夫、冯一下、梁励、姚锦祥、叶小兵、朱煜、任世江、任鹏杰、魏恤民、齐健、黄牧航、何琼、何成刚、戴军、陆安、郑流爱、朱可、傅元根、梁仁华、林桂平、曾凡国、刘俊利、邹樱、庞友海、张汉林、夏辉辉、毛经文、胡军哲、邓兴国、彭禹等老师(恕不能一一列举)。笔者拜读过他(她)们的文章,久闻大名,深感敬佩。他(她)们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教研员,有的是中学老师,有的年长于笔者,有的年轻有为,都为笔者所敬重。

总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朱永新语)。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阅读效益的反馈;写作是教学得失总结的见证。阅读促进教学,教学反馈阅读,教学见证写作,写作促进教学,教学与写作反过来对阅读又是一个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阅读·教学·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部曲”。

(阅读·教学·写作“三位一体”,相辅相成。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阅读效果的反馈;写作是教学得失总结的见证。“阅读·教学·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部曲”。本文获广州市天河中学2015年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1]陈伟国.一位历史教师的茁壮成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1).

[2]陈杰.专业教学杂志是历史教师成长的阶梯.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2).

[3]李惠军.困学苦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

[4]阮巧玲.总有书香萦心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9).

[5]李明海.重知厉行 勇于创新——一个中学教师读书教学的自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9).

[6]全仁经.耕读人生——我的心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

[7]孙双武.怡心书香,探索守望——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生涯之感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3).

[8]郭富斌,张艳.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5).

[9]李翰.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2).

[10]吴自兴,范多宝.以读促教 升华教学.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

[11]赖配根.读书分子的阅读姿态.人民教育,2006(12).

[12]陈伟国.一位历史教师的茁壮成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1).

[13]李惠军.叙事与历史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5).

[14]聂幼犁.由串门“历史博客”而想到的“写文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5).

[15]束鹏芳.像水一样——历史的倒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