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法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的公民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公民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这与法国政府对青少年公民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公民教育体系密切相关。法国公民教育全方位地调动了各方的力量,政府、学校、社区都成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承担者,这些主体有所侧重地为青少年的公民素质成长创造学习环境,使法国的青少年获取全方位的公民教育。

五、法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一)重视公民能力的培养

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公民知识的获得、公民意识的养成和公民能力的形成。法国的公民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公民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公民能力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核心条件。在法国的高中阶段,学校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人工作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辩论能力,使学生能维护作为公民的各种权利和履行公民责任。这些公民能力仅靠课堂灌输是不可能形成的,实践的能力须在实践中形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法国的公民教育教师尽量使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通常是通过分析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启发学生思考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与责任、在集体中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现实问题。另外,各种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实践的良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领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如法国高中的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课大纲规定的那样,本课程“不能代替也不能被认为可以代替校内或校外的公民实践活动的培养作用。这门课很大程度上是实践的发觉和研究”。

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可能造成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很高,而道德行为能力不足。道德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只有付诸实践才有意义,因此,一切道德教育都要落脚于学生的道德行为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道德准则,而且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践行道德准则的能力。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强调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但其配套的实施方法仍然有待探讨。

(二)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法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实施和管理有着高度的组织性。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国家是领导和指挥公民教育的权威者,国家有权利统一组织国家的公民教育活动。正如前文所述,法国政府直接干预学校公民教育,为公民教育制定法律、编制统一的标准、设置机构、准入教师、指导编写教材、整合社会其他教育力量。因此,法国对青少年的公民教育都是有章可循,有制度保障的。这种严密组织使得法国的青少年公民教育能集合各方力量,并有效地克服机构运作的摩擦、重复建设等内部矛盾,使教育有效率、成规模。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法国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在欧美国家中是最强的。这与法国政府对青少年公民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公民教育体系密切相关。

法国对公民教育的直接管理,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其他欧美国家的间接管理明显不同,而与我国道德教育管理的情况相似。这种管理体制的优越性毋庸赘述,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家掌控着道德教育的整体方向和具体实施,中央教育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的道德教育实施则可能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如何在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下充分调动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德育的主动性,根据具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依然是目前我国德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具有很高的系统性

法国的青少年公民教育由于有高度组织性,因而整个教育过程都有细致的规划和安排,从而形成一个高度完善的系统。公民教育的目标设置和内容安排都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的特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层层推进的。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在内容安排上总体而言以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为主线,从离学生最近的学校生活开始,到所在地方的社会生活再到国家活动和国际社会。公民课的主要内容随学年递增而循环上升。例如,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大纲侧重于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围绕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平等、团结、自由、安全和公正展开。初中四年级则强调当今欧洲乃至世界大环境下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资格,并介绍国家的主要政治机构。不仅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系统性,法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目标设置、机构设置、管理机制、师资力量配备等一系列配套都具有很高的系统性。

系统性强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突出特点,系统性保证了道德教育实施的有序和稳定,但也降低了灵活性。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比较缓慢,因为每一项道德教育的革新都通过教育系统的每个单元。这就可能导致学校道德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滞后。

(四)具有整体性

法国公民教育全方位地调动了各方的力量,政府、学校、社区都成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承担者,这些主体有所侧重地为青少年的公民素质成长创造学习环境,使法国的青少年获取全方位的公民教育。学校一方面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还通过其他学科课程(如文学、历史、地理、社会课程)、课外活动和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渗透。例如,历史课可以通过讲授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体育课可以通过集体项目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团结互助精神。

社区也是开展公民教育不可替代的主体,社区中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资源。这些机构为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鲜活的环境,成为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不同的主体对未成年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学校课堂公民教育使学生可以获得系统的公民知识、意识和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强调学生可以体感身受,而且具有现实的情境性,使得学生可以实践自己课堂所学;社区的公民教育则以社会生活为主题,脱离了学校场域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通过与社会的实际互动来获得或者践行公民标准。通过这些不同主体在公民教育上的联结,可以向青少年提供一套导向一致的公民教育,使学生无论置身于哪个场域,都能接受公民教育的熏陶。

整体性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学校承担了最重要的责任。而事实上学校生活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其道德教育功能不可能是全面的,因此倡导家庭、社区承担其应有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