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青少年对本国制度的认同。基于此,英国政府历来很注重通过宗教教育来传播道德观念。因为宗教教育在社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英国学校教育的科学化进展,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对学生个人品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宗教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英国很注重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养成教育是英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一)英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政治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承以及宗教观念和教育理念等,国家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上。英国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教师常常会通过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道德问题,经过讨论使其认同一些传统的、优良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英国最有名的公德可能就是排队了,英国人从没想到去插队,有英国人的地方就有排队现象的存在。有时候在办理登机手续时队伍会排得很长,如果有人请求插队提前办理登机手续,往往没有人会同意这个请求。即使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车站等待的人再多也不会看到有拥挤的情况。据说这样的习惯是在儿童时候就开始接受训练的,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英国倡导把儿童培养成为未来的有德行、有理性、有礼仪、有学问的绅士。英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从小讲究仪表,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包括在家的礼节和在公共场合的礼节,甚至上厕所如何保持清洁也有规定。如果一个英国人缺乏忍耐力就会被人看不起,也会被看作不能成大事。英国的教师会和家长一同教育孩子养成在公共场合排队的习惯,这也是英国绅士传统的体现。

英国的学校非常注重民族文化传统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宗教和精神领域的历史和内容,尤其是对英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宗教传统知识。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靠教育来传承。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一。英国有学者指出,学生的政治意识培育得越早,其政治方向越稳定。英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青少年对本国制度的认同。在讨论中教师会使学生们意识到民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作为公民如何让学生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很多英国人并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他们相信法律会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一位英国老人说,他很少考虑诚信问题,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去相信别人诚实或不诚实,法律会对不诚实的后果进行制裁。比如大学生贷款问题,英国的大学生可以申请到各种各样的贷款,有很多学生一毕业就到国外工作,银行却不担心他们不会偿还贷款,因为每个英国人一出生就会得到一个社会保障号码,一旦欠钱没有及时偿还的话,就等于上了各家银行共享的黑名单,以后买房、办公司之类就会有很多的麻烦。

2.注重教育的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结合

基督教在英国有着很长的历史,英国的宗教教育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思想作为一种保守的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在向英国人灌输符合社会需要的宗教信仰,在英国有一天24小时专门播放的各种宗教节目,并且有的娱乐性的节目中也会有宗教的宣传。基于此,英国政府历来很注重通过宗教教育来传播道德观念。英国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是教会开办的,把宗教教育作为所有学校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传统的宗教要求学生信仰宗教教条,这在自由市场、工业和贸易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越来越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们强烈呼吁“德育世俗化”。宗教教育的中心也由以前的以教义为主到现代的以教育为主,课堂上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讨论代替了对宗教教义的讲解。

虽然有人担心宗教教育会被公民教育取代,但是由于英国受宗教的影响非常深远,人们在社会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仍需要得到宗教的解释和安慰。直到现在英国官方仍把宗教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他们觉得宗教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英国的宗教教育也是英国教育中很有特色的部分,英国的教育改革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学校有义务对所有在校注册的学生进行宗教教育;而且,在全国的统一课程中也规定:宗教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必须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的宗教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宗教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宗教的一般性知识,目的是教会学生利用特定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道德问题。学校组织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在上课开始的时候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礼拜,集体礼拜一般在学校采取每天集会的方式举行,届时全校的学生将集合在一起,除非学生父母提出拒绝。具体操作时会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年龄和能力等,由校长或者学生发动,礼拜的内容包括唱赞美诗、做祷告、阅读《圣经》等。有时礼拜活动可能会围绕日常生活的主题展开讨论,如“诚实”、“思考每一天”,有时会是一些公共政策或新闻中的敏感事件等。对于礼拜的出勤是很严格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所有的在校学生都要参加。为确保宗教课程的顺利实施,法律规定担任宗教课程的教师为“保留教师”,不得随意解聘,学校至少要有一个宗教教育教师,即使一个学校只有两位教师。

英国政府认为宗教教育是学生精神发展的主要部分,但有一些人却认为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价值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宗教教育必将被公民课所取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道德世俗化”的呼吁,很多学校开设了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通常是每周上课一两次,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发展,上课内容大多涉及个人的宗教、文化信仰、价值体系以及一些带有争议性的道德问题,往往是关心一些基础学科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如权利与责任国际关系、对法律的理解等等,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技能。1989年,教育和科学部出台的有关学生个人和社会教育课程指导规定,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人品质和态度的发展,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发展一系列的个人和社会能力与技能,包括日常所需的技能、做出道德判断等。

事实上,随着宗教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力量的减弱,学校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道德价值观,传统与现代之间必定会有一定的冲突,但不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宗教教育在社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英国学校教育的科学化进展,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对学生个人品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宗教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德育教育的宗教化与世俗化可以并存。

3.注重养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英国很注重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养成教育是英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有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充分体现了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的重大影响。英国的家庭注重对孩子从小的教养,父母会经常同孩子谈话,谈话时间一般是在晚饭之后,时间约为两个小时,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文化都会有所涉及。他们会平等地交流,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父母会教给孩子一些社交的礼仪,用绅士教育的方式规范孩子的行为,见到陌生人要大方、要热情,大声问好是英国人的传统。英国家庭还会倡导孩子礼貌地接听电话,父母会告诉孩子,只要是给家里打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客人,对待朋友一定要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一定要热情等,让孩子养成礼貌的习惯。他们会告诉孩子,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这种积极的想法会让孩子自发地去养成好的习惯而不是被迫。父母会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务,如收拾餐具、饭前餐具的摆放等一些简单的杂事,培养孩子的参与感。在进餐的时候父母会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能大声交谈,要轻声咀嚼食物,不挑食,不浪费,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他们认为如果迁就孩子就会使孩子养成自私的性格,这对孩子步入社会后坏处很大。

除家庭教育外,英国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还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渗透,比如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会与孩子很随意地坐在一起,跟孩子一起交流、倾听。施教者会经常与学生做一些游戏,在游戏中教师会在行为方面做出榜样,会打扫一些做游戏留下来的东西,给学生一个行为导向的作用。学生看在眼里,会主动模仿教师的行为,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在英国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学生认为教师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向学校投诉,如果在一个学期里,教师受到五次投诉,学校会展开调查,情况属实的话这位教师可能会下岗。另外,单靠家庭和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巩固良好习惯的又一场所,是检验一个人社会道德的试金石。孩子的道德习惯不可能孤立存在,一定是在社会之中存在的,体现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之中。

英国的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英国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校会举办各种别开生面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创意、自觉参与,培养学生成熟的主体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英国学生拥有选课的完全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如果在后来的实践中证明自己的选课是不当的,学生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课程。在同一个班级里,并不一定是年龄相仿的人,而是学习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的人。英国举办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宣传性的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磨炼意志,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平竞争能力等,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道德理念。

4.注重教育的多样性与系统性的结合

在英国,德育教育呈现出多样化与系统化结合的特点。西方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人们更注重个人的地位和尊严、个人的发展和价值,这就促使英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把实际效果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促使了英国德育教育的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英国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并不采用说教、灌输等方法而是多种方法一同使用。教师主张以“中立”的方式呈现道德教育教材,诸如讨论法、讲故事、价值观澄清等。在其他的课程中也会渗透德育教育,如利用文学艺术课对学生进行人格生成教育。教育者会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在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中,英国的教育者从来不会去制定一些标准答案来束缚同学们的头脑,而是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底蕴,理智地思考,明智地选择,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点。

英国的德育教育是开放的,从不采用一种统一的观念来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开发,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出发,注重营造一种适于教育者接受的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使施教者和受教育者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影响德育教育的结果。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是灌输教育无法相比的。在英国,教师更倾向于以情感人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英国南部有一所小学,为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学校规定一个学期当中每个学生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病日、一个聋日、一个残疾日和一个哑日。在这特殊的一天,他们在生活上的每件事情都需要别人的照顾,然后学校会分派其他的孩子去帮助他们,这就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感激,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仁爱之心,这门别出心裁的爱心课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理解痛苦,感受幸福。

英国学校的德育教育教材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编写的,而是经过严密的调查研究编订的,比如,编写者会做一个问卷调查,让8~13岁的学生回答:当有人使你感到快乐、恐惧或者痛苦的时候,或者当你与某人在一起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你干了什么?在调查了上千名学生之后,根据答案中反映出来的道德问题来编写故事教材。除此之外,教材的编订还会考虑到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意见,通过反馈的信息来编订教材。这就使德育教育的教材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性的,这样学生也更容易从课堂上的德育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及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另外,英国对学生渗透德育方式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利用环境尤其是媒体进行情景的熏陶和渲染。国家大力投资公共设施建设,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可以免费参观。国家还建了规模宏大的艺术馆、纪念馆等,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使广大的青少年在无形中接受了道德教育,更容易使道德观念深入学生的心灵而逐步内化。

英国德育的多样化并不偏离它的系统化的轨道。本着引导的原则,英国的德育方法有自己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德育课与其他课紧密结合,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德育模式,使其系统不断丰富、完善、规范。

5.注重途径的多样性与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英国学校普遍开设宗教课、道德课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当前,英国学校开设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几乎涉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指导。

通过其他学科和课外活动拓宽道德教育时空。英国学校非常注重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内容,如通过文学艺术课,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欣赏水平;通过历史课,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守纪律、勇敢、拼搏、协作等品质。此外,英国学校还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以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机会。

注重校园环境的熏陶。英国学校对校园的设计和其他生活设施、教室环境的布置以及课桌椅的摆放等都有一定的讲究。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强调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施加影响。

通过制度体系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英国人相信法律能够改变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英国教育部明确规定,16岁以下学生若上课缺席,必须有家长或医生证明;学生在校的出勤率应超过90%,否则不予毕业。

通过大众媒体和公共环境进行道德教育。英国学校除利用电影、电视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网络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英国伦敦城有博物馆200多座,各种参观点100多处,这些场所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英国的大不列颠精神”,传递着英国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是英国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英国自20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创新性的探索,相继提出了以下四种道德教育方法:

(1)文化传承法。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家,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人物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事例,引导学生思考、问答、讨论,使其认同并接受某些传统的、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2)关心体谅法。这是一个很有创见的德育方法,即通过教学,鼓励学生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多为他人着想。目的在于形成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价值澄清法。该方法是由美国拉思斯(Louise Ralhs)等人创制的,由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组成。英国教育界将其引进后,把它的步骤简化为五个: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珍惜并且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价值澄清法强调的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

(4)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教师们使用的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刺激其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的层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英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1.学校德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

德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国学校德育的成功就在于其德育更贴近社会现实,更深入社会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也同样使之与现实建立更好更密切的联系。我国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同时德育需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建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在参与经济建设和培养个体发展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内在生长点,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构建为现实服务同时面向未来的新的德育体系。

2.学校德育应建构完善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德育内容的确定、取舍标准一般受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因素制约,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英国的公民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教育形式便是从社会及个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及培养方案,并利用各种课程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此外,德育的发展性原理也告诉我们,脱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德育有效性的降低,造成道德说教与对象接受“两张皮”、德育过于政治化或庸俗化等。因此,必须研究德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

当前,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建构,从我国的现实情景及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制订出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

3.注重合力,全方位优化德育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受教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美德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德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开展类似于英国SSEAL计划的项目,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关注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使其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接受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不断净化育人环境,加速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当然,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价值观的取向。因此,我国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完善道德教育课程及各门课程的渗透性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总之,我国应当使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方面协调发展;要注重对道德品质产生影响的主观因素即道德责任心、成就动机、角色选择能力、移情、价值观等的教导;要充分发挥客观因素即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同伴群体的作用,成功与失败以及有目的的教育培养等的促进作用。此外,要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发挥教育作用的因素来加强道德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内涵,不断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将学校德育引向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上来,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养,最终培养出奉献社会,关爱自我与他人,符合世界及时代发展需求的世界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