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各国的德育教育无不把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首要目标。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德育教育的实践化、生活化,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校内外活动互补互动、相辅相成,构成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六、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题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各国的德育教育无不把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首要目标。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弘扬宪法精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根本要求。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具有分析和鉴别真理与谬论、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的能力;第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愿意为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贡献一切;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心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切实做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坚决反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现育人功能,必须坚持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人的成长是内在动力和外部引导双重作用的结果,外部引导必须作用于学生自身,使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接受科学理论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我国历来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方面的培养,并以一种共性的要求来铸造个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凝聚全体人民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教育的消极影响是,培养的人往往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和个体的自主性,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也容易扼杀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情感,摒弃道德说教、强迫执行和强迫灌输等反理性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在教育中以激发为主,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

(三)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化与生活化

通过德育教育的实践化、生活化,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我国的学校德育比较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如文体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以情景和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校园生活,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态,培养其成熟的主体意识。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感性经验、气质特征选择活动项目,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实践过程,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符合学生的意愿、情感、个性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体现思想道德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适应性和幸福感的增长和自信、自知、自尊的人格品质的形成。通过政治性和服务性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认知能力。社会活动的功效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磨炼意志力、探索力和自主、自重、公平竞争精神;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校内外活动互补互动、相辅相成,构成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