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

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文部省制定了《道德教育手册纲要》,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卷,设计了详细的道德条目,确立了“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针。社会课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由此可知,特设道德教育课,也体现了日本战后全面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方针。残酷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严重扭曲了青少年心灵,社会道德荒废现象与伦理规范缺失日趋严重。

一、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军进驻日本,为了消除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日本发布了《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管理政策》,宣布对教育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修订,剔除教学课程和教材中的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的内容”。

1945年,文部省公布了《新日本建设指导方针》,明确指出,通过国民教育“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做贡献”,以建设“文化国家、道义国家”为目的。1946年《新教育指针》出台,对实施民主化教育提出了五个方向性建议:①实现教育制度民主化;②实现教育内容民主化;③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行适应个性的教育;④进行独立自主、合作协调的生活与学习训练;⑤加强教师自身的民主化修养。

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以培养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创造者、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充满自立自主精神且身心健康之国民为目的。1951年,文部省制定了《道德教育手册纲要》,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卷,设计了详细的道德条目,确立了“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针。在学校开设“社会课”,教育内容以培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习惯为目的,主张根据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给予相应的教育,力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社会课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革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其中指出“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经过几届文部大臣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58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中,实现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特设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特设道德课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而是通过各学科及课外活动等途径指导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从而形成良好的行动力量和实践能力。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伦理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由此可知,特设道德教育课,也体现了日本战后全面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方针。

进入60年代之后,教学的“智育化”、“应试化”无形中挤掉了德育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教学成为考试、升学的一种手段。社会也过分偏重学历,用人只看学历不看实力,致使大学考试竞争达到白热化。社会上两极化趋势越发显著。一方面,只有毕业于名校,才能得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具备创造性但没有文凭的人,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种极端的两极化趋势更加剧了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社会各界追求学历主义的结果,使学校教育更加趋于应试化。残酷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严重扭曲了青少年心灵,社会道德荒废现象与伦理规范缺失日趋严重。

为了挽救青少年道德滑坡现象,确保劳动者素质,1971年文部省发表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咨询报告,回顾了战后20年来学制改革的实际成就及不足,展望今后随着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动将出现的教育情况,提出了立足于长期预想之上的有关基本文教措施。为了迎接新世纪,培养面向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日本设立了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规定了基本目标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就是充实道德教育,把德育重新提到了智育之前。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1989年2月,文部省颁布了修改后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道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1991年,文部省对小学、中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又作了一些新的要求和修改。1998年7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对文部大臣提出的“关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盲人学校、聋哑学校以及养护学校课程标准的改革”答询报告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根据其精神,小学德育课程以“让小学生对未来抱有理想和目标,能够自律,不仅顾及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为社会和公共事业能够做什么,使他们成为可以赢得国际信赖的日本人”为目标进行了修改;初中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社会性和生存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自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