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趣化教学支架,冲破活动重难点

趣化教学支架,冲破活动重难点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过程中,支架式教学就成了教师们最为普遍使用的教学策略。但是怎样的支架才是活动所需、重难点所需、孩子所需呢?但是从活动效果来看,这两个支架缺乏趣味性,具体表现为:1.突破技能难点,采用了逐步讲解示范的做法,致使课堂氛围不佳,没有较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可见教师铺设的支架无效。

趣化教学支架,冲破活动重难点

宁波厚生幼儿园 洪淑霞

《纲要》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提倡冲破传统“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大胆“放手”,让孩子由“学着画”转变为“画着学”,让孩子在自由表达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一过程中,支架式教学就成了教师们最为普遍使用的教学策略。但是怎样的支架才是活动所需、重难点所需、孩子所需呢?

一、概念界定: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融合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多种理论,它以理论整合为特征,以实现孩子的自主学习为宗旨,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即搭建支架),让孩子逐步实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阐述的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泛化的辅助等多种动态讲解,辅助孩子跳起来摘到距离自己并不太远的那串葡萄。

二、实例解析:中班美术活动“重叠的房子”教学重难点突破策略

这是一堂中班的水粉画教学活动——“小小建筑师”。活动的重难点是学习用重叠法表现房子之间的层次关系。

活动一开始,老师先请小朋友欣赏大量的用重叠法表现的房子图片。

师: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建筑师,今天画面中的房子跟以前有所不同,请小朋友来看看哪里不同?

小结:对,这些房子都是叠加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画法叫作重叠法。

接着再一次欣赏图片。

师:这里还有重叠的房子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欣赏完图片之后,老师就对孩子们进行了示范。(说明:老师采用了逐步示范法来突破难点)

师:现在我们要来画房子,先画前面的房子。中间一座小木屋,右边打围墙一层,左边打围墙一层,前面的房子画满了吗?那我们继续画。前面画好画后面。先画一个小屋顶,再把围墙打好,这面围墙跟哪里衔接?(屋顶)

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孩子是看着老师,看着黑板的。有的在准备自己的水粉笔急于跟着老师一起画;有的在打量身边听课的老师。由于这个班级纪律较好,倒是并没有在自由交谈的孩子。因此,整个课堂非常安静,只有执教老师的讲解声。

在讲解的最后,老师又展示了两幅事先画好的范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房子,漂亮吗?小朋友们想画吗?”

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看向了黑板,重重地回答了一声“想”!

终于到了由孩子们操作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照着老师的范画开始了绘画。每一位“建筑师”所创设的房子都是方方的房顶,圆圆的窗户。最后呈现了一幅幅和范画雷同的作品。

分析:纵观整个活动,教师为突破重难点搭建了两个支架。其一:讲解示范;其二:范画欣赏。但是从活动效果来看,这两个支架缺乏趣味性,具体表现为:1.突破技能难点,采用了逐步讲解示范的做法,致使课堂氛围不佳,没有较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可见教师铺设的支架无效。2.虽然提供了两幅范画,但是两幅范画的框架和形态几乎一致,只是色彩不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产生了对范例的过于依赖,致使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该活动的难点为“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层层叠加的房子”,很多老师会有一种矛盾:美术活动不是应该重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吗?到底是重技能技巧,还是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老师们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疑问:“如何轻松地解决技能技巧,又使课堂栩栩如生,不呆板不机械?”会思考的老师不难发现,技能为造型的发挥提供了基础和手段,创造性的发挥促进了技能的学习,两者并不矛盾。这是因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向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会包含技能的使用过程。所以说,技能技巧和创造力的发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但老师更应注意的是,孩子习得技能的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充满趣味的。

回顾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活动中,面对老师精心搭建的支架,这些孩子并未认真听讲,有的孩子甚至在任意地画自己想画的。那么,为何在老师如此的精心准备下,整个课堂仍然显得呆板、机械,更未能突破重难点呢?这是因为教师并没有采用适合孩子接受的教学方法。在铺设支架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给予,却未曾考虑这种给予是否有效,孩子们又是否乐于接受。

由此便生成了第一个问题:支架的趣味性从何而来?

新《纲要》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标准化要求和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从活动来看,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除了示范讲解外,还用了范例的模仿。正是因为教师前面的讲解未能让幼儿解惑,致使幼儿都采用了临摹的方式去完成作品,而非创作作品。也就是说幼儿并不是在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才接触到范例。由于教师提供的范例时间不适当,导致幼儿只关注技能,形成对范例的依赖,创造力受到了限制。

反思:通过剖析活动过程、分析作品,我意识到:之所以作品出现如此雷同,最关键的原因是大多数孩子对如何用重叠法画出层层叠加的房子缺乏相应的绘画技能,也就是在“想表现”与“实际的表现技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本次活动中,如果执教老师在孩子自主表现出现困境时,能及时地采用适宜的方法“出手”。如形象生动地指导孩子如何画重叠画。那么,不仅孩子的经验会有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孩子提升经验的过程将会是充满趣味的,整个课堂也将会是生动活泼的。

三、我的策略:支架哪得生如栩?为有趣味生成来

1.活动教具,趣化范例

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将范例中的房子一幢一幢剪下来,让幼儿自由摆放,在操作摆放的过程中,切实感受遮挡、重叠的关系,他们会发现,当第二幢房子和第一幢部分重叠之后,其中的一幢房子肯定只能看到部分“零件”了,剩余的都被遮挡住了。这样他们就会领悟到:在画第二幢房子的时候,不需要画整幢房子了。有的是把其中的半边围墙藏起来;有的是把半边屋顶藏起来;有的甚至只露出了半个屋顶。就这样在摆摆放放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重叠、遮挡。

小细节:(1)幼儿摆放的房子最好是形状各异、颜色丰富的。这样可为幼儿提供格式“零件”,从而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房子,这既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2)在摆放的时候,放在最前面的房子肯定是完整的。这时,老师要提醒小朋友:“我们是站在第一幢房子前往后看的,所以在绘画的时候,要先画好最前面的房子,这幢房子没被别的房子挡住,所以要画完整。”

2.情境创设,生动课堂

在绘画创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境是不能没有的。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故事的情境,再配以提问的设计,使幼儿在猜猜想想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感知、发现。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捉迷藏的情境。一幢大房子后面,有许多小房子在玩捉迷藏的游戏。这幢房子露出了什么?让幼儿看到屋顶。这幢房子露出了什么?让幼儿看到左半边围墙。那幢房子露出了什么?让幼儿看到右半边围墙,等等。这样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让幼儿轻松地了解作画步骤。

小细节:(1)最好能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可以更生动形象。一会儿变出了这个,一会儿又变出了那个,可以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过程中也可以让幼儿明白作画顺序:从大到小,从近到远。

3.儿歌辅助,形象讲解

活动中因为教师的讲解不够形象,使得幼儿听得无味,最终不愿意听。所以教师可以将枯燥的讲解改编成儿歌式的讲述。比如拍照的情境式儿歌:老房子爷爷先站好,爸爸妈妈站两边,弟弟妹妹长得小,踮着脚儿冒个脸。将前面最大的房子比喻成老爷爷,旁边两幢呈现一半的房子比喻成爸爸妈妈,形状最小的,排在最后只露出个屋顶的房子比喻成最小的弟弟妹妹。朗朗上口、节奏轻快的儿歌形象地讲解了重叠画的技能、难点。

小细节:教师在编儿歌时,用词要多斟酌。儿歌中“先站好、站两边、长得小、冒个脸”都隐藏着作画的布局——主体物要画大、画在纸张的中间位置;顺序是从主到次,从近到远;远近关系是近大远小。

这样一来,趣味化支架教学和普通支架教学在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游戏性、有效性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表现为:

img110

总之,只有趣化了教学支架,幼儿的学习才会实现“游戏化、生活化、自主化”的模式,活动的重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玉敏.许卓娅.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湖南:学前教育研究,2013

〔2〕孔起英.给幼儿园老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