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谈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 算理、 公式、 法则等知识, 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分析, 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 理解正确, 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马辉才 杨灵芝

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知的焦点, 因而化解难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 联系生活, 变陌生为熟悉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创设情境, 让学生走进生活, 时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数学变成看得到、 摸得着、 用得上的学科, 从而将学生从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直观、 熟悉的答案。

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 时, 在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过程中,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量量生活中1厘米和1米的物体, 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 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 如图钉的长约有1厘米, 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 最后让学生估一估、 量一量身边的事物, 如门、 电视柜、 讲桌、 铅笔、 身高、 步长等的长度。 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或估测, 让学生在直观中建立了对1厘米和1米的表象认识。 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时, 为突破“对称” 概念的抽象性, 教师先通过大量列举生活中对称的物品, 然后指出“对称” 的概念,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二、 活用旧知, 变复杂为简单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强, 每个新知识往往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因此, 教师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中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 以旧引新、 旧中蕴新。 如教师在教学两步加、 减、 乘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 首先以一步应用题为基点, 然后把一步问题转化为两步。 如二年级(1) 班有男生18人, 女生比男生多16人,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先组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讨论要知道二年级一班共有多少人, 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先要知道男生、 女生各有多少人, 再组织学生找哪些条件已经得知, 哪些条件还不能直接得出, 所以第一步要先求还没有直接得知的条件, 这一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二步才能得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

三、 结合游戏, 变枯燥为有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 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 他们的注意力(有意注意) 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 在教学中, 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 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使课堂妙趣横生, 师生感情更为融洽。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时, 老师首先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用小棒摆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然后计算出自己所摆几个相同的图形用的小棒数, 由少到多, 由此产生很多个相同图形所用的小棒数不好用加法计算找简便算法的必要性, 也就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在欢快娱乐中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通过游戏, 学生既参与了教学活动, 又轻松愉快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四、 实践操作, 变抽象为具体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是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 算理、 公式、 法则等知识, 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分析, 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 理解正确, 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教学“镜面对称” 时, 我把学生带到办公楼道整衣镜前, 让两位学生中一位学镜子外边的同学做动作, 另一位同学学着镜子里边的同学做同样的动作, 然后告诉大家彼此伸出的是左胳膊还是右胳膊,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镜子里边的和镜子外边的方向上下不变、 左右相反这一抽象深奥的道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只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备课上多动一动脑筋、 多花一番心思,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弄清重点、 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 就能找到关于突破重难点的锦囊妙计,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本文发表于《宁夏教育》 201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