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曾经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可能也有责任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21世纪中国的新型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能唤起教师职业的活力。你是否能在教师生命活动构成的每一节课,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

第一节 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一、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这个古老的事业注入了“创造”这一强大的新生命。

创造是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教育在今天,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和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真正生命价值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曾经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可能也有责任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

21世纪中国的新型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换句话说,教育者最终必须创设一种能够充分尊重、完全适合学生生命发展和创造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首先关涉到教师,关涉到对教师职业性质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生命最本质的生存方式在于创造。当人类一只脚已经踏入新世纪的大门,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不断强大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她之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自身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现出来。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他应该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教学民主;他应该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教学生学会生存;他应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应该变单纯“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他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能唤起教师职业的活力。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会和学生一道,在教育活动中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21世纪,怎样做教师?

你是否能在教师生命活动构成的每一节课,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悦?你是否已经感觉,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智慧与人格的挑战?你是否意识到,教师职业不仅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在其中体现和延伸?

只有深刻认识并做到这一点,教师生活的每一天,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丰富多彩的生命。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

二、亲和力: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一)亲和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学生评教中,我们发现,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一位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也常有研究文章见报,但学生评教满意率却很少能达到平均值,为此我们曾开过一个小型学生座谈会。学生反映,对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他们都能接受,但他太过严肃,少有笑脸,与学生谈话,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有事找他,他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换言之,这位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紧张,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亲和力。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等。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例如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的教师,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例如无视学生的存在,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等等,亲和力就一定很低。从这个角度看,亲和力又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亲和力的理论是多元智能,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

因此,21世纪的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还要注意不断激发自己的亲和动机,努力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心,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的做法当作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仅不会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还会彻底破坏师生关系。

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三、做新时代的教师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数学考了80分,是全班最后一名。老师怒而呵斥,并用红笔在考卷上批了“84人第84名”。满面泪痕的孩子告诉父亲:

“我不想上学!”

——一位小学生家长的来信   

这个故事也许在许多学校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着。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故事太平常,不必大惊小怪。但对于故事的主角——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而言,却是她幼小心灵无法承受之痛。

一天中午,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满脸泪痕地回到家,口气坚决地表示不再去上学了。原来,那天上午,女儿在数学测试中得了80分。老师大怒,不仅将女儿叫到办公室斥责了一通,而且用红笔在考卷上写上了大大的“84人第84名”,命令女儿把考卷带回家,找家长签个意见。无疑,此举严重伤害了一个8岁女孩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使她产生了厌学情绪。望着女儿沮丧、羞愧、自责的样子,看着考卷上醒目的“84人第84名”的红红评语,怎么不令人痛心疾首。

女儿从乡下小学转到这所县里最好的学校,班上人数很多,最多的竟有90多人。据称,每次考试全班平均分都在98分以上,女儿只得了80分,老师自然大发雷霆。想到在老师疾风暴雨式的斥责声中女儿无助的模样,想到被“笨蛋”等羞辱话语包围时女儿恐惧的神情,父亲很伤心。但他只能是尽力安慰女儿。好说歹说,女儿总算别别扭扭上学去了,但好几天都未露过笑脸。

女儿顽皮、粗心,但也有许多优点: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差就对她讽刺挖苦,进行心理惩罚,这样的老师够格吗?

父亲将女儿的遭遇讲给同事听,引起共鸣。又调查了部分家长,发现老师讽刺挖苦学生,有意孤立学生等“心理惩罚”现象还不少。有关部门早已明令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目的的心理惩罚现象却远未受到重视。孰不知,心理惩罚极易导致孩子自闭自卑、自暴自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危害。

心理惩罚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都有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不得歧视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的有关条文。现在都说要减负,但教师整体水平不提高,“心理惩罚”不杜绝,如何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呼吁教师们,不要再实行“体罚”、“心理惩罚”等手段了。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老师为什么不能对我们说一句‘你真行!你很了不起’?”

“‘84人第84名’,对小孩子来说,老师这个批语是残酷了点,那个小女孩肯定很伤心。.”16岁的高中生乐颖昱伏在她的小书桌上漫不经心地说。

“这类事情学校里常有的呀。”乐颖昱说:“有一次,年级测验,我们班考得不好,任课老师很生气,先是训斥,然后报分数,领考卷。不管你难堪不难堪,几乎每个领考卷的同学都要被他数落。”

乐颖昱是上海市某中学高二班的学生,喜欢文学,作文很棒,理化成绩一般。综合考试少有名列前茅,但也不会垫底,按教师给学生定级方法,乐颖昱大抵算个中等生。她很少被老师点名批评或表扬,尽管她很希望自己的写作特长能够被老师肯定。

“看国外电视剧,常见有老师夸奖学生:‘你做得太好了!’‘你真棒!’‘你这个想法很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但在我们这里,很少能听到老师这样鼓励。不小心做错事了,不用说,等着挨批吧。如果你做得好了,老师表扬两句,还得添上‘不要骄傲’。要么就以你为样板,在同学中横向比较一下,刺激其他同学,令人尴尬。”乐颖昱问:“为什么老师不能真诚地对我们说一句‘你真行!你很了不起!’?是不是怕影响他们的权威?”

如何面对老师这样的指责:“他太调皮,太不守纪律,一堂课竟提了6个问题!”

乐颖昱的猜测并非没道理。一些教师这样想:体罚或斥骂可以让调皮的孩子变得听话,让成绩差的受到鞭策——由于怕责罚而怕老师,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责罚能够维护“师道尊严”。

在四川,一位年轻老师为了惩罚打架的学生,将学生带到办公室,通知该学生家长到学校领人。结果学生逃出学校,一夜未归。校领导认为年轻教师简单粗暴,停了他的班主任资格。教师很委屈,在给媒体的一封信中,他反问:“现在还要不要‘师道尊严’?”

“这样的‘师道尊严’恐怕要不得。”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陈玉琨说。教师要不要有权威?要。但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沟通基础之上的,教师应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严。

乐颖昱的话更直接:“现在,谁也别想糊弄我们。哪个老师有真学问,教育方法好,哪个老师水平臭,我们都知道。整天板个脸,端个架子,能让我们信服吗?”

强调所谓“师道尊严”,也就是强调了一种不平等,强调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从属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陈教授曾碰到的一件事,令他啼笑皆非:某中学一班主任要一位家长好好管教孩子,“他太调皮,不守纪律,一堂课竟提了6个问题”。家长摸不着头脑,请教陈教授。陈教授回答:“好办,你鼓励他一堂课提12个问题!”

“全班50人,排出前三名并极力表扬,这是不是暗示其他孩子:你是失败者?”

给学生排名次。罚调皮的学生抄书、抄作业,成绩差的同学被老师划为另类,每个学生分属什么等级,你从老师的眼里可以读到……

乐颖昱很明白自己是个中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待遇就是不同,”她说:“我念小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好,老师对我很宽容。一次我们去郊区玩,夜晚在旅馆住宿,我害怕一个人睡,就向老师提出和好朋友一起睡,老师立刻同意了。入睡前,好朋友说:‘也只有你能得到老师的恩准。’那时,我体会不到好朋友的心情。现在想起来,老师这种不公平态度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伤害!”

“其实,都是孩子,再差能差到哪里去?”上海浦东三林中学刘云龙老师说。有30教龄的刘老师带了好几届所谓“差生班”,了解“差生”的心理。1994年,刘老师刚从安徽应聘到这个中学,所带的“差生班”全校闻名。

“他们从各班中挑出,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被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我是差生’。学生们都有一种被遗弃、被排斥的感觉。他们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心理上的弱势需要,更多地被外在极端行为掩盖,因此他们愈加敌视教师,无视学校纪律。我第一天上课,他们东倒西歪地坐着,挑衅地望着我。我逐个点出他们的优点,孩子们很吃惊,不知不觉就坐正了。第二天,这群学生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想从被发现的优点重新开始。”

陈玉琨教授最反对给学生排座次、贴标签,“全班50人,你排出了前3名,并极力表扬他们的成功,那么剩下的呢?是不是会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你们是失败者?”

“动辄罚学生抄作业,重复练习是一种最简单、初级的教育方法。如果一个老师有足够的爱心和信心,有很好的教学水平,他就不用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山东桓县实验小学校长张连聿说。在这所小学,排名次是被绝对禁止的。张连聿说:“这种落后的、低水平的教学方法,容易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不排名次,老师依靠科学的教育方法启发孩子,在树立孩子们自信心的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

学生的能力远非考试排名可以衡量。有一个关于南京大学教授卢德馨的故事颇为动人。有教授招他的学生为研究生,请他评价谁是第一名。一教授拿着小张的材料来了,卢教授说:“这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我喜欢。”另一教授拿着小李的材料来,卢教授也说:“这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我欣赏……”一连肯定了4个。教授们奇怪地问:“别瞎糊弄我们,到底谁是第一啊?”卢教授说:“张三思维敏捷,李四思考问题有深度……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为什么一定要排出名次,强调他们的弱点呢?”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作过一个调查,这个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结果令人难以置信: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当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介绍,上海也曾作过一份相似的调查,受调查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而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

陈玉琨教授将此归于社会对教师的压力太大,“尽管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工作中,谁也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升学率的追求。”

“升学的压力甚至扭曲了教师的人格。”张连聿说。他曾见过这样一件事,为了使班级考试成绩高,老师在安排座位时,有意将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生搭配,鼓励学生作弊。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很多家长说:对孩子严格点。孩子调皮时,尽管替我打骂他。

陈玉琨教授带的研究生曾经对广西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轻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很快向现实妥协。这位学过现代教育心理学、曾经雄心勃勃要进行教育改革、追求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年轻女教师,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没了自己的追求。她很快发现,训斥、责骂竟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至于对孩子长期带来的心灵影响,却顾不上了。

“我们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没有健康心理状态的教师,教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孩子。”陈玉琨教授不无担忧地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一方面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另一方面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会交往,过于死板,缺乏批判力和创造力。这实在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如果基础教育再不改革,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再不提高,只怕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会一败涂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