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生活文明又和谐

让生活文明又和谐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和谐”,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谐社会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贫穷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让生活文明又和谐

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的核心就是让中国人幸福地活着。怎样的国家才能让人民生活得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充盈,更重要的是道德的高尚和社会的文明。只有在道德高尚、社会文明的国家里,人民才能感受人性的温暖,感受到尊严的力量,感受到奋斗的希望,这些是人民幸福的起码要求,也是激发人民投入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力量源泉。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景。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为实现“中国梦”铸魂

回望过去10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然而,一个国家发展不仅仅需要经济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为大国发展助力,让社会凝聚成一个能集体行动的共同体;更为大国发展铸魂,为国家和民族提供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催人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统而言之,没有形成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寻求核心价值观的背后,体现的是文化自觉,体现的是一个经济崛起后的大国在文化上的追求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一次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关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打造民族自信与开放胸襟,让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时代新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如何让“最美”从个人到群体,如何让一个个道德楷模接连涌现,如何让时代新风引领新风尚,塑造一个更加文明的中国……这些是我们大家关注的话题。

“惩恶”与“扬善”要有机结合。要让好的行为照亮天空,让楷模的力量成为一面旗、一盏灯,去感染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近年来,无论是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还是道德模范的宣讲,都弘扬了时代新风。只有将惩治恶的行为与弘扬褒奖优秀道德结合起来,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精神力量,更是物质力量;既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人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每个人都应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这些梦想与“和为贵”、“和睦相处”、“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等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的心灵土壤,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和谐”,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包容开放的哲学伦理体系。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和谐社会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贫穷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和谐社会是活力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证社会开放和公平竞争,为居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社会要富裕,人就得有活力,不断发展,不断形成更新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决破除束缚群众创造活力的各种障碍,营造鼓励居民群众干事业、支持居民群众干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勃勃生机。

和谐社会是公平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一要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必须把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二是重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贫困弱势群体能吃上饭但看不起病、能养活孩子但供不起学费的问题,避免绝对贫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但是公平是相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无差别的社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有不同的目标。

img46

共享和谐

和谐社会是道德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仁爱孝悌、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生处世的基本准则。大力开展“城乡共建”、“文明社区”等活动,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多为社会尽义务,帮助困难群众。通过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人人平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