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团体更和谐

让团体更和谐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阶段是群体间的竞争。谢里夫的“强盗洞”实验主要研究团队间的竞争与合作。谢里夫的实验告诉我们,团体间的竞争有利于维护团体内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组内成员的内在动力,发掘潜能,实现自我超越,提高团体优势。其中5组进行团体间竞赛,另外5组进行团体内个体竞赛。古畑和孝曾高度评价谢里夫的实验研究,认为这相对于当前往往是以竞争为首位的社会来说,尤其有力地证明了合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把自己归类,诸如你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你是中文系的,我是化学系的,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这些归类使人们有意无意间把自己归属于某些团体。每当自己的团体与其他团体发生冲突竞争时,他便会尽力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和名誉,而对竞争团体产生敌意和偏见。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谢里夫等人曾就此做过实验研究,探讨其形成及缓解机制。这就是著名的“强盗洞”实验,也称“响尾蛇与鹰”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讨造成团体内的合作与团体间竞争的原因及缓解机制。

二、实验过程

实验前的准备:研究者们在实验开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过程设计、主试和助手的培训、被试的挑选以及实验地点的选择等,以保证实验顺利、客观地进行。

在实验地点的选择上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与外界保持相对独立,无外界干扰,以保证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实验影响所产生的;其次,为保证实验初期小组的形成,防止组间交流,必须有两套独立的设施以供实验使用;再次,实验场地还应能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经过反复挑选,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位于俄克拉何马州的“强盗洞”州立公园内的美国童子军营地。这里森林茂密,距离最近的镇有40公里,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验所需的各项要求。

在被试的选择上,研究者也作了严格的要求,尽可能使所有被试在年龄、背景、智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完全相同或相似。经过几重筛选,研究者共挑选了22名男童。这些孩子平均年龄11岁,正在俄克拉何马城念小学五年级,身体健康,成绩中等。他们的家庭背景相似,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感情较好。实验之前被试之间完全不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必须完全遵守实验要求,确保被试的安全、健康,了解他们的行踪。但不参与任何一组的活动,也不发表个人意见,确保对两组被试的态度是一样的。

1954年暑期实验正式开始,总共为期3周。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群体的建立和形成。被试到达营地后,主试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每组分配一个营地进行活动。他们和自己的伙伴们一起远足,一起做事和玩游戏,形成了各自的规范和角色分化,并且树立了“我们”的群体的概念。两个组并分别为自己取了名字:响尾蛇队和老鹰队。

第二阶段是群体间的竞争。一周之后,主试安排两队会面,在他们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赢的那队可以得到奖励。随着竞赛活动的开展,双方的矛盾接踵而来。他们相互攻击对方,辱骂对方队员,团队意识变得更为强烈。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双方的行动变得更加野蛮。老鹰队烧毁了响尾蛇队的队旗,为了报复,响尾蛇队毁坏了老鹰队的小木屋,掀翻了他们的床铺,偷走了他们的私人物品。最后主试不得不强行把他们分开。

队员们在营地的情景

第三阶段是两个群体间的合作。为缓和两队之间的矛盾,减少偏见,研究者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以增加两队成员间的交流机会。如一起吃饭、看电影,共同劳动等。然而研究者发现,简单地增加交流机会并不能缓和两队间紧张的气氛,他们仍相互敌视,攻击行为时有发生。

对此,研究者改变了活动内容,他们组织了一些新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超级目标,但这些目标是一个队所无法完成的,需要两个队合作。在这些超级目标的指引下,两个队开始相互合作,共同承担活动任务。在“蓄水池问题”中,营地的蓄水池发生了问题,大家都面临缺水的危险。于是两队成员开始共同寻找问题。他们发现是输水管道被堵住了,于是两队成员聚在一起共同疏通管道。当蓄水池最终被修好时,全体人员都欢呼雀跃。在“看电影问题”中,大家一起协商想要看的电影,当钱不够时,成员一起把零花钱凑起来。经过这样一系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的活动之后,研究者发现两队成员间的紧张气氛开始缓和,相互间的偏见开始减少。当野营结束时,绝大多数队员都同意乘同一辆车回城,座位也不按组别分,并且在途中,响尾蛇队还请全体队员一起喝麦乳精。这与第二阶段相比,有了显著的差异。

三、实验结论

谢里夫的“强盗洞”实验主要研究团队间的竞争与合作。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个体归属于某个团体时,他便会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组内团结和凝聚力;当团体间发生冲突时,团体内的团结会更紧密,凝聚力也会增强,在实验中,男孩们还做出了过激行为;增加团体间的一般交流不一定能减少或消除团体间的矛盾;当竞争团体为实现共同的超级目标而努力时,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改善,并且多次这样的合作,能缓解敌对情绪,并有积累的效果。

谢里夫的实验告诉我们,团体间的竞争有利于维护团体内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组内成员的内在动力,发掘潜能,实现自我超越,提高团体优势。多伊奇曾做过一项现场实验。他挑选了50名条件相似的大学生,分为10组。其中5组进行团体间竞赛,另外5组进行团体内个体竞赛。结果发现,在组间竞赛的条件下,团体内成员的目标一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人际关系良好,共同提高工作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如体育比赛、产品竞争、评奖评优等。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项极为重要的机制。但是,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即优胜劣汰。然而,团体间的竞争同样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相互攻击等。因此,在竞争之外,我们也要重视团体间的合作。

如何进行团体合作呢?谢里夫的实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实现组间合作,最重要的是设定一个超级目标,即能使双方团体成员感受到压力和吸引力,但单凭一方的资源和力量无法达到,而需双方相互合作才能实现的目标。在这种超级目标的指引下,竞争团体为实现目标,会尝试沟通和协商,消除障碍。会相互谦让,并进行分工合作,共同为实现这个超级目标作出贡献,从而使原有的竞争冲突与超级目标统一起来,有助于确保团体自觉地为这个目标努力。有时,他们甚至会形成一个暂时的大团体,当超级目标达成之后,他们的合作也就完成了。

这种团体间共同合作的过程,能使团体成员感受到合作的优势和力量,降低对竞争团体成员的偏见,缓解团体间的紧张气氛。古畑和孝曾高度评价谢里夫的实验研究,认为这相对于当前往往是以竞争为首位的社会来说,尤其有力地证明了合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