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家宗族内的和谐

客家宗族内的和谐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客家宗族内的和谐客家人筚路蓝缕的迁徙,总面临着自然与社会环境等重重困难,只有利用家族的整体力量才能够迎接挑战,立足生根。因此,客家人特别重视宗族内部团结和集体观念,倡导“天下客家一家亲”的意识,逐渐养成家族团结观念浓厚,宗族凝聚力尤为强固的群体。千百年来,客家宗族的稳定秩序和团结友爱,靠的是传统的宗法制度。除了靠宗法制度维持宗族里秩序的和谐,还有以“祖宗言”为纽带的“自家人”情结。
客家宗族内的和谐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一)客家宗族内的和谐

客家人筚路蓝缕的迁徙,总面临着自然与社会环境等重重困难,只有利用家族的整体力量才能够迎接挑战,立足生根。所以客家人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组建大家庭,形成宗族社会。但随着宗族社会的不断壮大,人口的不断膨胀,处于宗族最高地位的客家家长为鼓励子孙自立自强,避免因弟兄过多而引发种种家庭矛盾和由此产生的弊端。按照客家旧俗,男子一旦成婚和生儿育女,家长就要分给其一部分财产令其分炊,以组成在大家庭庇护下的小家庭,这就是其民间俗称的“树大开杈,子大分家”。这些由大家庭分化而来的小家庭分门立户,相对聚居,构成邻里,从而产生宗族里的邻里关系。

汉民族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12]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3]的先进理念,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千年万里的战乱逃难中,客家人意识到了加强宗族团结的重要性:只有聚宗团结,一致对外,才可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宗族的繁衍。几百年前,广西还是一个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外来的客家人必须依仗家族的整体力量,才有可能在广西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客家人特别重视宗族内部团结和集体观念,倡导“天下客家一家亲”的意识,逐渐养成家族团结观念浓厚,宗族凝聚力尤为强固的群体。美国《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迁居到华南的中国北方人即客家人,是一个非常勤奋和精明的群体,他们团结得十分紧密。”[14]

客家人非常强调宗族感情,凡族内有纠纷,多由房族老人出面调解,一般不通过官府,以免“浪费金钱,且伤情感”。凡族中大事,均由族中男丁开会解决;一旦族人与外族发生争执,客家人则发动整宗整族的男丁前往压阵解决,为的是避免吃亏。这种宗族集体观念较之其他民族,显得更为突出。如广西富禄地区,成立有客家人的互助会,每家每户每年交一定数额的互助金,置办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以备急用。哪家老人去世,全镇的客家人到场帮忙,每家每户还送礼,帮助主家办好丧事。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能够互相帮助,济困救贫,少讲报酬,甚至不讲报酬,客家人的“蒸尝”机制就是基于“自家人”的感情基础上产生的。蒸尝是秋冬祭祀名,蒸尝来源于族人量力捐助,或由族人按房派捐,或有族人违背族规罚款提供,还有绝户所遗财产拨入等。蒸尝的支出由族内分配,除了祭祀、办学、兴修祠堂,还用于扶困济弱,使失去生活的依靠的弱者(鳏夫、寡妇、孤老、残疾者等)和贫者有赖于“自家人”的接济,日有所食,岁有所依,嫁娶、丧葬得到帮助,这就减少了贫富悬殊,使得族群内部能够和谐发展壮大。

千百年来,客家宗族的稳定秩序和团结友爱,靠的是传统的宗法制度。其宗法制度包括组织专人编写族谱,制定族规,规范族众,购置祠产,建立宗祠,以祭祀祖宗等方式联络宗族感情等。客家人通过共同的祖先这一先决条件进行祭祖敬宗,修建祠堂,修谱定规等活动来体现家族亲和力、凝聚力,进而加强族人的联系、团结,帮助和保护同族人,扩大宗族的影响力。客家人注重祖先崇拜,每逢墓祭,客家人都踊跃参加,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赶回去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因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同祖同宗意识。这一习俗活动,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在祖宗崇拜观念上的比较强烈,同时折射出崇拜同一祖先的宗族团结的凝聚力。在整个广西客家社会中,只要是聚居一地的家族必有族谱。客家族谱保证了宗族成员血缘宗法关系的可靠性,明确了宗族内的辈分等级的上下尊卑地位,保证了宗族内部的稳定秩序和尊卑礼仪。

此外,客家一家亲的和谐关系也受客家语言守护,客家人“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离乡不离腔”。如柳城县古碧乡的百姓人是来自广东的一支汉人,在杨梅、江口等村的壮、仫佬等族的影响下,现全操壮话,并且还继承了仫佬族的隆重节日“依饭节”。客家人迁桂数百年,其语言仍保持不变。客家社会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客家语言能保持独立性,归根结底在于宗法制度对客家宗族起了团结凝聚的作用。在客家人看来,语言是祖宗遗传下来的,是宗族的象征;丢掉本民族的语言,即是“叛逆”祖宗的表现。可以说,客家语言的独立性大大加强了客家人的宗族团结。

除了靠宗法制度维持宗族里秩序的和谐,还有以“祖宗言”为纽带的“自家人”情结。客家人见面,只要一方讲客家话,另一方会迅速反应:“自家人哩!”于是彼此间陌生感会马上化解,亲密感油然而生。“自家人”情结使客家人能够同甘共苦,发挥协作与互助的精神。广西贺州市江海清“发达”后,曾数次回贺州老家,因家族人口繁衍,仁冲老屋已不够族人居住,他出资请人在老屋东南面另建一座围屋,兄弟六人共同分享,称为“新屋”,也就是保存至今的有名的江家围屋。江海清极重亲情、顾念族人,出资助学于族亲贫穷子弟,至今仍为族中后辈称颂。这种怀土思宗的“自家人”情结惠及江家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