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

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希望中外汉学家们以加强文明对话,促进中外文化沟通,传播和谐思想,促进文化和谐为己任,进一步推动世界汉学研究的发展。3月27日下午,“世界汉学大会2007: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闭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堂中心隆重举行。
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2007年3月26日上午,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世界汉学大会2007: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隆重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内地首次举办的高水平、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

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务院副秘书长项兆伦、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纪宝成、程天权、袁卫、牛维麟、林岗、冯俊、马俊杰、王新清、陈一兵、陈雨露,200余位海内外汉学专家、国家有关部门领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师生代表近千人参加大会。大会开幕式由纪宝成校长主持。

陈至立国务委员致大会开幕辞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积极支持汉学研究,为海内外汉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本次大会的举办顺应了当代汉学蓬勃发展的趋势,标志着中外汉学研究与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希望中外汉学家们以加强文明对话,促进中外文化沟通,传播和谐思想,促进文化和谐为己任,进一步推动世界汉学研究的发展。

纪宝成校长发表《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的演讲时指出,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一个和谐的世界还必须是一个对话畅通的世界。“和而不同”的原则正在当今世界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唯我独尊”的权力话语,或者任何一种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都已经无法描述文化共生中的多元品格。纪宝成校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术中心,在各个领域都拥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学校愿意为全世界的汉学家提供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希望中外学者在汉学研究的学术平台上,为文明的和谐对话发挥积极的贡献。

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为“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揭牌。

3月27日下午,“世界汉学大会2007: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闭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堂中心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许嘉璐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本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规格最高、收获最丰的汉学大会。他强调指出,准确分析中国传统和现实的文化,帮助民族把对自身的认识提高到自觉的高度,是汉学研究的重要职责,希望海内外汉学学者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话和交流。

本次大会为期3天,旨在通过世界汉学界主要学者的对话和讨论,促进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施寒微、魏若望、罗多弼等70余位来自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意大利、越南、罗马尼亚、奥地利、瑞典、加拿大、新西兰、斯洛伐克、比利时、塞尔维亚、西班牙、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和冯其庸、戴逸、汤一介、乐黛云等140余位内地学者出席,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汉学界的所有顶级专家和学者。举办过程中前后共有3000余人次的师生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就大会的5个分主题“作为文明对话的汉学研究”、“‘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和影响”、“汉学家与汉学史”和“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流”进行了发言和研讨。在正式会议之外,还于3月28日组织三场专题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主题分别为“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景教文典与新近发现的《景教宣元至本经幢》”以及“汉学的自我定位”。在两天的发言和讨论中,中外学者还分别涉及了汉学家与汉学史的个案研究,详尽梳理了历代汉学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论说了汉语作为文化载体的潜在能量,并初步探讨了“对话”可能给予汉学研究的新范式。同时,海外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学、艺术与文化,也引起了国内学人的热烈回应。

大会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随着对大会相关报道的增多,“汉语热”、“和谐世界”、“汉学与国学”等主题也成为媒体评论性文章的关注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