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威廉姆斯创造性与情意的教学模式

威廉姆斯创造性与情意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威廉姆斯在对中小学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音乐、艺术等六科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一种三维空间结构的教学模式。就教师的行为而言,对于该模式的使用,威廉姆斯提出了18种创造性教学行为策略:矛盾。威廉姆斯创造性与情意的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统一与相互影响,强调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相互渗透。

6.1 威廉姆斯创造性与情意的教学模式[14]

威廉姆斯(Wiliams)在对中小学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音乐、艺术等六科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一种三维空间结构的教学模式(见图7-1)。

img5

1.矛盾

2.属性

3.比拟

4.辨别差异

5.激发学生问题

6.变化的举例

7.习惯的举例

8.有计划的随机探讨

9.视觉化技术

10.容忍暧昧的事物

11.直观表达

12.对发展的调适

13.研究创造者与创造过程

14.评价情境

15.创造性阅读技术

16.创造性倾听技术

17.创造性写作技术

18.视觉技术

图7-1 Williams创造性教学模式图

这是一种强调教师通过课程内容,运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增进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创造性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行为和课程的创造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与结果。

就课程而言,课程的创造性结构组成与表现形式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与渗透。

就教师的行为而言,对于该模式的使用,威廉姆斯提出了18种创造性教学行为策略:(1)矛盾。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自相矛盾的事物、命题等激发学生思考。(2)归类。让学生注意事物的各种属性,并加以归类。(3)比拟。让学生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将某事物与另一事物做适当的比喻。(4)辨别。让学生找出事物间的差异或缺失,寻觅各种信息中遗漏的环节,发现知识中未知的部分。(5)激发。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引发探究知识的动机,探索并发现新知识或产生新发明。(6)变化。提供变化的事例,演示事物的动态本质,使学生形成选择、变通、修正及代替的能力。(7)习惯的改变。组织学生讨论习惯对思考的影响,形成敏锐的感受性,防止思维功能固着。(8)重组。将某种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零乱无序的情况里发现、组织并提出新的处理方式。(9)探索的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探索,掌握求知创新的技巧。(10)容忍暧昧的事物。提供各种开放性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允许他们有适当的甚至错误的思考。(11)直观表达。进行直观性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逼真。(12)对发展的调适。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鼓励发展胜于干预调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13)研究创造者与创造过程。组织学生分析创造者的特性,了解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机制。(14)评价情境。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某种情境,判断利弊得失,从而得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15)创造性阅读技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从阅读中产生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16)创造性倾听技术。引导学生从听讲中产生新见解,发展创造性。(17)创造性写作技术。组织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掌握沟通观念、表达观念的技能。(18)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解或实例的方式,来学习和表达思想与感情。

就学生行为而言,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包含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八种重要过程或结果。其中流畅的思维、变通的思维、独创的思维和周密的思维等四种,描述的是有关学生发散思维发展的心理历程,属于认知领域范畴。其中的另外四种是属于情意领域的,它包括好奇心、冒险、挑战和想象力。这几个要素关系着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欣赏及动机等特质,这些特质能使学生与知识、事实、资料等发生实际的联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些过程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兼顾理智与情感,使他们对敏感或好奇的事物去进行猜测、假设、推敲、验证,同时也使他们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玄想、直觉。

威廉姆斯创造性与情意的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统一与相互影响,强调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课程、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正反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创造性教学的立体动态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