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地制宜,立足课堂教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因地制宜,立足课堂教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并利用现有教材在课堂上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多毛丑陋的外貌描写来反衬文学家伟大的内心世界。所以以下两步的教学,我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因地制宜,立足课堂教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谈品味比喻句教学新模式

薛 伟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容,体会语言文字的美。避免那种单写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初二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所以在初二下半学期,对其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那就是:品味词语的运用和品味语句的运用。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的运用的好处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气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去体会作者在语句运用上的表达作用,领略作者在文章中的造句艺术,以达到更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但是,我们的一部分老师即使知道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总是抱怨课堂上教的教材,考试不考,考试考得文章,教材上没有,不知道利用什么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实我们手中的教材就是我们指导学生最好的工具,我们的课堂就是我们训练学生最好的场所。

本篇论文我主要从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理解上,指导学生品味作者在文章中的语句的运用。并利用现有教材在课堂上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

从比喻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我特别选取了传记作家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多毛丑陋的外貌描写来反衬文学家伟大的内心世界。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流程,分部分写段意,学生会觉得冗长枯燥无味。根据这一课比喻句比较多的特点,我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所有比喻句,并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本课分为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

一、根据喻体所具有的特点体会句子的作用

第一步,根据学生对比喻句的已有认知体验,找出其中一个比喻句的喻体,并根据喻体所具有的特点体会句子的作用。

在此列举几例: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

重点分析“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我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个模式:

“这里用了比喻,黑豹似的,托尔斯泰的目光像豹子一样有神采,尖锐犀利。我从这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有神采,尖锐犀利的眼睛。”

这是一个传统的思考模式,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一味的模仿这个模式,而是引导学生针对这个模式,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品味比喻句,一定要抓住喻体,体会喻体有什么特点,这里抓住的就是“黑豹似的”,体会出目光的有神采,尖锐犀利等特点,而这个特点,就是托尔斯泰目光的其中一个特点。

根据以上讨论出的方法,我们又品读了“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这两句话,其中重点品读了“皱似树皮”“森林般”。这两个词,“皱似树皮”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脸膛像树皮一样粗糙,“森林般”的写出了托尔斯泰的须发很茂盛的特点。

二、品味比喻句,结合具体语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根据以上的方法分析,那品味比喻句似乎太简单了,只要找出喻体就可以了,好像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语言是复杂,尤其是一句话所处的语言环境,是我们在品味语言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以下两步的教学,我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洋洋得意时,我又抛出一个新的比喻句,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有如神奇的星光。”在学生最初见到这句话时,普遍认为太简单了,只要抓住喻体“星光”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闪闪发光”。但学生说完答案后,有的学生哈哈大笑,“谁的眼睛没有光?”学生们感觉不对,可又找不出问题出在哪?

我适时引导,在品味比喻句时,抓住喻体是对的,但不应该,只看这一句里的一个词,还要顾及句子的语境义,结合具体语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句话前面是“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所以,联系前面的这句话,“星光”比喻托尔斯泰的眼神“柔和,富有神采”。

经过上面的先体验后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富有挑战性。得出的结论,使学生深受启发,并记忆深刻,从而明白了,不要孤立的品味一个词一句话,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三、品味语言要联系文章的背景及主题

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以上的道理呢?这还要看课堂实践,在学生沾沾自喜,以为完全掌握了品位比喻句的所有方法时,我又选出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了新的思考,并通过这个练习形成一定的能力。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学生很快就知道,这句话要抓住“匕首”这个词,并且文中用寒光四射来形容匕首,那么这里反映的托尔斯泰的眼神的特点,就是:锋利、尖锐。因为有了上面的学习体验,学生有意识的联系下文的“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学生在想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新的含义?当学我适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但要联系前后句,更要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有时甚至是文章的背景。,针对问题有了探究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

我适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但要联系前后句,更要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有时甚至是文章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匕首”对准的“主人”是谁?“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上文找出相应的句子:“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

联系背景:托尔斯泰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根据以上的文字,学生了解到,虽然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但是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的叛逆者,他敢于为国民大众的利益去挑战强权。所以理解了“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在第三个步骤结束时,学生对品味比喻句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品味一句话要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之上,而一句话的品味准确,对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文有了帮助,学生越分析到最后,就越觉得托尔斯泰的伟大,并且要老师介绍托尔斯泰的作品,在班里形成讨论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热潮,我想这正是在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上的升华。

有人说过程比方法更重要。在这一节课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学到的方法公式更重要,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美好的,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完美结合。这一节课,分成三个阶段,步步深入的使学生体会到体验、探究、实践的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本课不但学到了品味比喻句的方法,也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在学习中眼光要放远放大,不要拘泥于一词一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模式;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品味,也是对学生心灵和美的熏陶。在学习即将结束时,通过对本课所有比喻句的品味,学生也真正感受到,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虽然外表丑陋,但是有一颗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真理的心。这是学生和伟人心灵的对话,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了人格品质,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