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一种活动,一种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项活动一周下来,使每生至少要练笔五次,还有机会在课前听评别人的作品,既增大了作文信息的交流量,又培养了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们都想通过课前五分钟活动来检测自己的作文水平情况,所以在活动中人人都表现得很主动、很积极。并在每次活动中,我都宣读“下水”日记,让学生评析,他们的思路便渐渐打开了。

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祁伟成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课、工具课,有它的特殊性。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一种活动,一种能力。基于此,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去学习它,掌握它,而不能只靠知识的灌输和方法的传授。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课前教师“下水”多写,坚持“五分钟”活动

作文是一种思想文字的综合训练,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从观察生活,确立中心到材料选择,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包含着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仅仅靠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次数,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

五年前,我搞了个尝试,就是让学生坚持做“课外练笔,课前读评”的“五分钟”活动。即:每天上课结束时,围绕本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及内容,给学生布置一篇练笔日记,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字数不限,让学生到课外或校外去观察、思考、捕捉写作素材;第二天上课前,用五分钟时间,点名学生和老师分别朗读各自所写的“日记”,又指名一学生来比较、评析;然后教师给予二人以肯定或指正。初一侧重记事,初二侧重“一事一议”,初三侧重议论文

刚一开始,正好上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上课时,我就出了一个《我的妈妈》的作文题。题目一出,同学们就嚷嚷说不会做,没有什么东西好写。为了引导同学打开思路,我便一边指导他们回忆妈妈的情况,一边组织句子,在黑板上写了一篇五百字左右的作文。学生觉得亲切,很有兴趣。但当我要求他们不许重复黑板上写的内容,另选别的材料写这篇作文时,他们又嚷起来了:“材料都被你写完了,哪里还有东西写?”于是,我就让大家打开书看《我的老师》,通过设疑讲析课文,启发他们如何抓材料。第二天上课前的“五分钟读评”活动结束后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一篇《我的妈妈》。学生们的反应是既惊异又兴奋。我看出这种示范的作法对他们打开思路颇有启发,便又写了两篇。我把四篇各有侧重点、内容又不同的《我的妈妈》印发给学生,就好像数学老师做例题一般,以此来启发他们的思路。这个办法很受学生欢迎。在作了适当提示之后,我又布置了另外一个作文题《一个熟悉的人》,让学生去做。由于观察、取材、组织有“例题”作借鉴,写起来就比较顺利了。其中有位叫张治伟的学生在这次习作中写的是某队队长伙同干部私分、贪占在“献爱心”活动中上面捐发下来的衣物的情景,写得绘声绘色,人物描述也栩栩如生,令人捧腹大笑。在我的指导下,该生做了修改就投寄给《宁夏中学生作文报》社。不久就发表了,正文未改一字,编辑只把原题目换为《分爱心》了(原作见《宁夏中学生作文报》2001年10月20日版)。

万事开头难。兴趣的激发也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很快,课前“五分钟读评活动”就顺利开展起来了。

这项活动一周下来,使每生至少要练笔五次,还有机会在课前听评别人的作品,既增大了作文信息的交流量,又培养了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们都想通过课前五分钟活动来检测自己的作文水平情况,所以在活动中人人都表现得很主动、很积极。

现在,这项活动的第二轮已进行快两年了;但我自己始终站到学生的角度上来观察,用学生实见实闻或者可见可闻的材料来写作。并在每次活动中,我都宣读“下水”日记,让学生评析,他们的思路便渐渐打开了。这样做自己虽然辛苦一些,但看到学生们因此认认真真对待作文,有可喜的进展,心头的甜,是超越那笔下的苦的。正像农民看到茁壮生长的禾苗,也便不觉得耕耘施肥的辛苦一样。

二、课内教师设疑精讲,突出“三动”活动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正确处理好“练与讲的关系。“练”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主要途径,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做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宜充分提供学生以直接语言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基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讲”要少而精,即从课标和教材出发,针对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特点,解决疑点,做到一言无虚发。学生会的,不讲;似懂非懂的,注意讲;根本不懂的,重点讲。讲述还要注意启发、点拨,要做到“启而不牵,导而不拖”。只有这样,才能腾出时间,让学生“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以讲读为例,教师只有巧妙设疑去引导学生做好动脑、动手、动口的“三动”活动,才能使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识字、解词、析句,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才能训练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理解、写作能力。叶圣陶老人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这就告诉我们,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才能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而学生在摸清作者思路的过程中,也就训练了自己的思路。如我在教《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先亮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2)怎样向沙漠进军?(3)向沙漠进军有前途么?然后让学生带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画。这样,每读一遍,学生就能很快解决一个问题;三个问题解决了,教师没做多少讲解,学生却掌握了作者思路和文章的逻辑顺序。

教师如果不善于引导学生一丝不苟地熟读课文,在学生未读课文或只读一两遍的情况下急于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另外,只有做好“三动”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大量语言实际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辨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一定要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课外教师悉心指导,开展“三赛”活动

为了培养语文能力,我还教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读的“三赛”活动。“故事大王选拔赛”、“朗读比赛”、“演讲赛”、“笑话大赛”、“小品表演赛”……学生们搞得有声有色。小品、话剧表演赛的内容多是教材中的内容。由于是自编自演,并且要在同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他们都非常用心。如在九七年全县“迎香港回归文艺汇演”中,我编导的小品《三号选手》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在九九年全乡庆“六一”活动中,我班学生自编的小品《喊口令》,表演精彩,惹得全场观众一片喝彩。上《变色龙》《孔乙己》课时,我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了这两课要上话剧表演赛。学生们一听便来劲了,几人一组,精心研究编排。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我不但当顾问、评委,还当编剧、导演。

此外,我还有计划地开展了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眼界,使他们增长知识、受到教育、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丰富他们的语汇、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我根据本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图书欠缺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带一本、看十本”的交流阅读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看谁读得多、读得好”的竞赛活动;并在教室后墙黑板上开辟《语文学生园地》,设立“新书推荐”、“新作选登”、“文学信箱”、“成语故事”、“名著欣赏”、“文章病院”、“语病诊断”、“字词谜语”、“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等栏目;还创办了《春芽文学报》小报。这些,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阵地。

本学期,校团委把“校园之音”广播工作按班分配下去,轮流主持广播,栏目、内容均由该班准备。这样,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和基地;而我却又义不容辞地当上了广播站的临时编辑和辅导员。

总之,培养语文能力的方法和活动还很多、很多,我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尝试,算作引玉之砖,意在请教同行,引出真正的“那一个”。

(2001年全国中学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