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相法制备

水相法制备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波长激发下Zn S量子点的发射光谱如图5.5所示,当激发波长小于340nm时,量子点的发射峰为单峰,峰值位于431nm附近。因此可以分析出Zn S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机制,Zn S量子点存在表面S2-空位缺陷态和晶格内部的S2-空位的缺陷态的两种缺陷形式,受到紫外光激发后,光生载流子以极快的速度受限于表面缺陷态而产生表面态发光。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化学试剂如表5.1所示。

表5.1 化学试剂一览表

将Zn(CH3COO)2溶于去离子中配制成水溶液,将稳定剂Na(PO3)n加入快速搅拌的Zn(CH3COO)2水溶液中,控制反应温度,按照化学计量比,缓慢地加入配制好的Na2S溶液,反应时间为20~60min。将制备好的悬浮液进行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溶液多次清洗,直至去除杂质离子,将合成的量子点材料置于溶剂中保存,部分量子点材料经过24h真空干燥,收集后用于测试,其流程图如图5.1所示。

图5.1 水相法制备Zn S量子点的制备流程

用XRF、X射线衍射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对Zn S量子点的组成、结构、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分析,用PANalytica的Magix PW2403型X-荧光光谱仪测定Zn S量子点的成分,用Rigaku D/MAX-2500型X射线衍射仪表征Zn S量子点的结构,用FEI的Tecnai G2F20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Zn S量子点的粒径及表面形貌,用Horiba Jobin Yvon FL3-221-TCSPC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er测定Zn S量子点的荧光光谱。

Zn S量子点材料经过真空干燥,用模具压制成型后对其成分用XRF进行测定,经过XRF分析,分析出Zn,S元素化学剂量比接近理论值1∶1。

利用X射线衍射谱图对真空干燥后的Zn S量子点材料的结晶状况进行表征。图5.2所示为X射线衍射谱结果。其中,线谱为体材料β-Zn S标准图谱,而Zn S量子点的X射线衍射谱谱线明显展宽,其中位置2Θ为28.5°左右衍射峰对应于(111)面,2Θ为47.5°左右衍射峰对应于(220)面,2Θ为56.2°左右衍射峰对应于(311)面,且强度比例变化趋势与体材料对应。与体材料相比Zn S量子点的X射线衍射谱谱线明显展宽,通过半高宽(FWHM),根据Debye-Scherrer公式计算Zn S量子点平均粒径为4nm。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Zn S量子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Zn S量子点的形貌、结构、粒径以及分布等信息。图5.3为Zn S量子点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量子点颗粒呈近球型,参照图中标尺估算,Zn S量子点颗粒直径为5nm左右,与X射线衍射谱计算结果接近。

图5.2 Zn S量子点的X射线衍射谱图

图5.3 Zn S量子点的透射电镜照片

Zn S量子点的激发光谱图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如图5.4所示。从吸收光谱可以发现,Zn S量子点位于294nm的吸收为带间跃迁吸收峰,但是量子点激发光谱的两个激发峰分别位于334nm和374nm。根据有效质量近似公式进行计算,对于粒径为5nm的Zn S量子点,对应的波长为304nm。因此,可以推断激发光谱中的两个激发峰并非来自量子点的带间跃迁吸收,而是源自某些缺陷能级。

不同波长激发下Zn S量子点的发射光谱如图5.5所示,当激发波长小于340nm时,量子点的发射峰为单峰,峰值位于431nm附近。随着激发波长增加,发射光谱中发射峰展宽且主峰位置发生红移。当激发波长大于350nm时,发射谱的主峰红移至482nm左右,此后不再发生变化,特别是550nm处逐渐增强。谱线可能是多个光谱的叠加而成。图5.6为不同发射波长下Zn S量子点的激发光谱,随着发射波长从420nm向550nm增加,激发峰呈现双峰,332nm处的激发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378nm处的激发峰则逐渐增强。

图5.4 Zn S量子点的归一化荧光激发和吸收光谱

图5.5 不同波长紫外光激发下Zn S量子点的发射光谱

利用高斯分解对样品的发射光谱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当样品被330nm左右的光激发时,发射光谱由三个峰组成,峰值分别位于431nm,482nm和550nm,与此不同的是波长380nm光激发下的发射谱由两个峰组成,峰值分别为482nm和550 nm,431nm处的发射峰消失。通常认为,Zn S量子点在跃迁吸收和发射与S2-空位(Vs)相关,但是需要进一步确定S2-空位的类型及所处的空间位置。

图5.6 不同发射波长时Zn S量子点的激发光谱

通过在Zn S量子点的表面包覆一层巯基乙酸,可以抑制表面缺陷对量子点荧光发射的影响,有利于S2-空位的类型的研究。包覆巯基乙酸后Zn S量子点的特征光谱如图5.7和5.8所示。包覆巯基乙酸后Zn S量子点的激发光谱中仅出现波长380 nm处的激发峰,如图5.7所示。同时在发射光谱中,当激发光波长从320nm增加到380nm,均没有观察到样品峰值在431nm处的发射峰,只有400nm至600nm左右的发射带,其中包括482nm和550nm的发射峰。可以认为被巯基乙酸对Zn S量子点表面进行了有效修饰。通过表面修饰可以实现对量子点表面的钝化,抑制其表面缺陷态。因此,332nm处的激发峰可能来自样品表面S2-空位的吸收,表面修饰并不能影响颗粒内部的晶格结构,所以378nm处的激发峰则可能是源于晶格内部的S2-空位的缺陷态吸收。

图5.7 不同波长时已包覆的Zn S量子点的激发光谱

图5.8 不同波长光激发下已包覆的Zn S量子点发射光谱

通过调节制备过程中前驱体[S2-]和[Zn2+]用量的比例,可以有效地控制量子点中S2-空位的数目。因此,合成了前驱体摩尔浓度比分别为[S2-]/[Zn2+]=0.5, [S2-]/[Zn2+]=1.0和[S2-]/[Zn2+]=1.5的三个样品进行分析。不同[S2-]/[Zn2+](0.5、1.0和1.5)的Zn S量子点在332nm激发下的光致发光光谱,如图5.9所示。峰值为波长430nm附近的蓝光发射强度随着[S2-]/[Zn2+]的值的增加而降低,这说明从X射线衍射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来看由于Zn S量子点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更多的原子处于Zn S量子点表面,[S2-]/[Zn2+]的值比较小时,表面S2-空位相对较多,因此,波长430nm的蓝光发射比较强,但是[S2-]/[Zn2+]的值比较大时,表面S2-空位相对较少,甚至被抑制,因此,波长430nm的蓝光发射比较弱。

图5.9 不同值[S2-]/[Zn2+]时Zn S量子点的光致发光光谱

因此可以分析出Zn S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机制,Zn S量子点存在表面S2-空位缺陷态和晶格内部的S2-空位的缺陷态的两种缺陷形式,受到紫外光激发后,光生载流子以极快的速度受限于表面缺陷态而产生表面态发光。332nm处的激发峰来自表面S2-空位缺陷态的吸收,其捕获的价带电子一部分通过辐射跃迁回价带并与空穴复合,发出431nm左右的蓝光;另一部分以非辐射弛豫的方式被S2-空位陷阱能级捕获,然后向价带和Zn2+空位跃迁,分别发出波长为482nm和550nm的光。但是整个过程跃迁以S2-空位缺陷态直接跃迁为主,量子点发出的482nm和550nm的光强度较弱,所以332nm光激发样品时产生蓝色发光。晶格内部S2-空位自身也能吸收波长为378nm左右的光产生460nm和505nm的发射发出白光,Zn S量子点能级跃迁如图5.10所示。

图5.10 Zn S量子点的跃迁能级示意图

Vs=S2-空位,VZn=Zn2+空位,

SS=surfacestates,○=hole,●=electr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