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土逐水法

培土逐水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以十枣命名,取其顾护胃气之义。这类患者往往病程较长,体质较差,加之药物峻猛,所以采用枣汤服药来减缓药性,保护脾胃。方中芫花、甘遂、大戟峻下逐水,大枣缓和诸药峻猛之性,顾护胃气。经解痉、止痛、抗感染等治疗2天,疼痛不减,邀中医治疗。证属乃水饮食滞停结中焦,气机不通,治以攻遂水饮,投十枣汤。

【原文】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释义】

本证是风邪引动饮邪,停积胸胁的证候,由于饮邪由外邪诱发,故条文冠以“太阳中风”。表解者,乃可攻之,病初起即属表里同病,故当先表后里。汗出不恶寒者,太阳病已解,可攻里也。下利乃饮下趋大肠;漐漐汗出,发作有时是饮邪外迫肌肤。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是饮停胸胁,气机壅滞;干呕是饮邪犯胃,胃气上逆;短气是饮邪迫肺,肺气不畅。头痛是饮邪上干清阳。主要病机是饮停胸胁,上下攻窜。当攻逐水邪。方用十枣汤。柯韵伯曰:“预培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即不使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正气之虚而支”。故以十枣命名,取其顾护胃气之义。

本证属于饮邪在胸胁、胃肠的大量的停留,阻滞气机,而肠道为水饮祛除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故十枣汤为急则治其标的方法,通过峻泻肠腑,使机体内停之水得以减少,患者得以暂舒。这类患者往往病程较长,体质较差,加之药物峻猛,所以采用枣汤服药来减缓药性,保护脾胃。

【方义】

方中芫花、甘遂、大戟峻下逐水,大枣缓和诸药峻猛之性,顾护胃气。服用护理:芫花、甘遂、大戟三药等份为散剂,不作汤剂,用大枣10枚,煎汤,冲服药末,清晨空腹服用,每日1次。一般从小剂量开始(1.5克),视病情逐渐增量,药后用补益之剂,饮食用糜粥调养。

【历代论述】

许宏:用芫花为君,破饮逐水,甘遂、大戟为臣。佐之以大枣,以益脾而胜水为使,《经》曰:以辛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义》)

【病案分析】

吕某,男,21岁,农民,2000年8月23日入院。上腹部阵发性剧痛1天,以急性胃炎收入院。经解痉、止痛、抗感染等治疗2天,疼痛不减,邀中医治疗。诊为胃脘痛,先拟芍药甘草汤加味1剂,药后症状反重。后细询得知,患者入院前1天干农活后,饮生水一大碗,随之入睡,醒后即感胃脘部不适,又强食馒头2个,傍晚即胃脘痛大作,痛无休止,汤水不进,水入即吐。诊其舌淡、苔滑腻,脉弦滑。证属乃水饮食滞停结中焦,气机不通,治以攻遂水饮,投十枣汤。处方:芫花、甘遂、大戟各3克,大枣10枚。煎法同前,药后连泻大便8次,夹有黏液,遂痛止,心下畅快,嘱服陈夏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乃因暴饮暴食,水食互结于中焦而致胃脘痛。饮邪内迫,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始未细辫,凭常法处方,自未能收功,后经详询,脉证合参,病因了然,即大胆逐饮,故收效甚捷。《儒门事亲》曰:“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痛饮而得之者……”,此之谓也。患者服药后腹痛、腹泻属正常药性作用,停药后消失,且泻下稀水便应达5~6次,甚则8~9次不等,若仅有1~2次,则次数过少,未达预期疗效,可稍增其量,再服。服药时切记空腹服用[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