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和技术的含义及其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含义及其关系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和技术是生活中常见的名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科学生活、科学发展、教育科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革新、技术转移、工程技术、医学技术等。下面我们首先讨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将实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讨论放在下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技术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技术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生产劳动,任何

科学和技术是生活中常见的名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科学生活、科学发展、教育科学、生物科学,以及技术革新、技术转移、工程技术、医学技术等。在很多场合中,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使用到这两个词汇。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它们确切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一、科学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种类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便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许多自然知识。它们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于解释和预言世界的理论知识,我们称之为科学;另一种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实用技能、方法等,我们称之为技术。下面我们首先讨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将实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讨论放在下一部分。

1.科学的含义

科学 (我们这里讨论的仅限于自然科学)几乎有着同人类一样漫长的历史。但从它开始步入辉煌即从近代科学诞生之时起,至今也不过400余年。短短几百年间,科学以其无比巨大的成就,使自己成为人类语汇中最为闪光的字眼。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国度,科学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它的地位如此显赫,但目前人们对科学的性质、作用等还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科学研究传统的民族,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肤浅。

科学,最早人们把它理解为知识的同义词,在拉丁文中scientia就是指知识,后来从拉丁文演化而出一些相似文字 (如在英语和德语中),它的本意都是指知识。而在我国古代,“格致”是指知识,没有 “科学”这个名词,直到近代,“科学”一词才辗转从日本传入我国。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解释有很多,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期,科学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科学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因此很难给科学下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但是,在“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的成果”这一点上,人们则没有太大的分歧。

科学,从最普通的角度来讲,它是人类头脑对外部自然界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反映,也就是知识。这种知识,最初也许只是零散的,甚至包含着许多谬误;但随着认识的不断全面和深化,知识也随之不断进步,表现为谬误的减少以及知识本身的体系化。自然科学作为人类生产实践的直接产物,特别是作为认识活动的结晶,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的自然界,其根本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也就是说,大自然将引导着科学前进的步伐。简而言之,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其根本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故事,从而使我们能够利用科学、驾驭环境,并使之服务于和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要。

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实际上非常复杂,概括地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然如上所述,科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这是科学的主要标志。其次,科学是人们认识规律和发现真理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人们生产和加工科学知识的活动。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成为一种建制是在近现代才真正开始的,并逐渐由少数人的 “小科学”转化为当今涉及社会和国家的 “大科学”。最后,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它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此外,科学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

为了使大家对科学能够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现就科学的基本特征给大家做一些扼要的介绍。

2.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作为人们认识自然活动的产物,与人类其他形态的知识系统 (如哲学与社会科学等知识)相比,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从根本属性来看,大致有两个方面的特征较为突出:

第一,自然科学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内容是没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有这个特点,完全缘于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运动规律,而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对任何人、任何阶级来讲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原子核裂变的规律进行原子能发电,也有人利用它制造杀人的原子弹。当前风靡全球的 “克隆技术”也是这样,既可以被应用于医学等领域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某些人利用而导致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总之,同社会科学相比较,由于自然科学的内容没有阶级性,就能较顺利地为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但也要看到,在阶级社会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是有阶级性的,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为谁所掌握和利用,也是有阶级性的。因此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第二,自然科学作为意识现象不属于上层建筑,因此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内容只要经过实践检验,就可以世世代代为后人所继承,不会随社会形态的变更而被抛弃。像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建立的几何学,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中学生必修的数学知识。在科学的历史上,有些理论未能被继承下来,如 “地心说”“燃素说”,那是因为它们属于错误理论。凡是正确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都不会被后人放弃,一定会被继承下来,并且还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例如,后人继承了牛顿力学,又相继发展了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直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提出后,牛顿力学在低速宏观领域也仍旧适用。

自然科学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意识现象,不属于上层建筑;它不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不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当然也就不会随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因此,它的发展不会像上层建筑那样,用 “消灭现存的和建设新的”这种方法来发展,而是把旧的科学理论当作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包含在新的理论体系中。如上面提到的相对论,就把牛顿力学包含在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3.科学的种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交叉科学。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它不仅在内容上包含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每一个方面——从微观到宇观、从低速到高速、从机械运动到生命与思维运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相继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理论,其具体内容和内涵在第一篇中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拟重复。

二、技术的含义

技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也是一个历史现象,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

1.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所谓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从它一开始诞生就是为了应用,就是一种变革世界的能力。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是技能、技巧和技艺,它最首要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技术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技术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生产劳动,任何生产都离不开技术。可以说,有了人,就有了劳动,也就有了技术的萌芽。技术发展的历史,比起科学来更为久远。最初的技术,是包含在生产经验之中的。当人类制造出第一把石刀时,也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技术,后来人们又逐渐掌握了各种技术知识,如制陶、耕作、酿造、冶金等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最初阶段,即一直到手工业时期,技术主要指个人的经验、技能,还有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配方等内容。而且因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活动的物质手段比较简陋,技术中物质因素的作用较小,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经验。但是,这些来自生产经验的技术在古代只是作为工匠所具备的一种技能,而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当时的人们也不知道有关这些技术的科学原理,所以技术与科学事实上是处于分离状态的。

但是,就是在这种长期的摸索中,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了物质的属性和规律,经验开始上升为理论,即科学理论逐渐从技术的成熟过程中建立起来。到了近代,技术才从生产中分化出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并日益紧密地同科学 (即理论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共同铸就了辉煌。而科学的不断成长,又对社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从18世纪起,由于力学与热学研究的进步,促成了蒸汽机的制造。蒸汽机的使用,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大工业的兴起和机器的使用,过去要靠长期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技巧、手艺才能办到的事,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由机器做得更好;这时技巧、手艺的作用相对减弱,而机器和其他物化的生产手段的作用增强了,机器逐渐成为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当然,机器的制造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从根本上说,科学理论的水平决定了机器生产的水平。没有科学知识,任何新的发明创造都无从谈起。这也就意味着人的因素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处于主导地位。

而现代技术实质上是与现代科学融为一体的。一方面,技术上的发明依赖于科学上的发现;另一方面,技术上的发明又会为科学研究提供实验手段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在这里谈的技术,主要是从科学理论应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的,它是人们为了满足某些实际需要而发明创造的一些工艺知识、技艺、方法、手段、措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或工艺流程。它泛指一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工艺、操作方法以及技能。

2.技术的内涵

由技术的发展来看,人们对于技术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技术是经验、技能或技艺。

技术 (Techn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τεχυη,意指熟练的技能或技艺。在近代产业革命以前的手工业时代,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依靠各行业的工匠、技师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创造和传授经验。这就使得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往往侧重于技术中的主观因素,即把技术看成是由经验而获得的某种技巧和能力。

第二,技术是生产的物质手段。

近代产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使劳动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过去需要靠长期积累经验形成的技能、技巧才能做到的事,现在利用工具和机器就很容易办到了。技能、技艺的作用相对减弱,机器、工具的作用增强。于是人们开始倾向于把技术活动的客观因素 (即机器、设备、工具等物质手段)看作是技术的主要标志了。

第三,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应用。

19世纪后期电力技术革命之后,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中,科学理论的因素增加了,科学走到了生产技术的前面,成为了技术的先导。人们此时认识到: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经验和物质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成了科学理论应用的结果。因此就有学者提出了 “技术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在生产实践中有意识的应用”的观点。

第四,技术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

在当代关于技术本质的研究中,我国的学者认为,应当从人类变革自然的活动中,对技术进行合乎历史规律的研究,才能揭示技术的本质。无论是技能、物质手段、科学知识,还是它们的简单相加,都不是技术的全部。技术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动态过程,是人根据预期的目的,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能和物质手段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是为了实现对自然界的变革,使之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即所谓自然界的人工化。这个观点从总体上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统一,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技术的本质。

3.技术的特征

对技术进行简单的考察,可以发现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与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这是由于技术直接渗透在生产过程的许多环节和因素中,如劳动者掌握的技能、生产工艺、操作的办法,工具的发展和变革,等等。技术的高低或落后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性质,它是生产力最直接的标志。

第二,技术是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的最初目的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对自然界进行的变革、改造或利用。如工具的产生——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弓箭等。也就是说,技术从诞生起就是有目的的,它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需要、意愿和想法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改变,从而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使自然界人化。

4.技术的种类

对于技术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很多,并没有定论和公认标准,我们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按照是否直接服务于生产,可分为生产性技术和非生产性技术。如土木技术、建筑技术、机械制造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等,属于生产性的技术;而医疗技术、制药技术等,属于非生产性技术。

第二,按照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划分。如:劳动对象技术,像种子、化肥、原材料等;间接地服务于生产劳动的技术,如道路、运输、房屋建设技术等。

第三,按是否可以直接利用划分,可分为直接利用和加工的技术。如种植和养殖技术、蔬菜保鲜技术等;而加工技术如纺织技术、合成纤维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从技术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技术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形态的技术,如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第二种是知识形态的技术,如技艺、资料、图纸等;第三种就是拥有一定技艺和技能的人,如工程师、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工匠等,即以人才形态存在的技术。总而言之,由于标准的多样性,技术的分类也取决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需求。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如上所述,科学和技术都源于原始人类的认识活动和生产活动,后来又逐渐从中分化出来,成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认为,古代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充其量只有一些科学的因素,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古希腊的科学在内。而在远古时期,技术就有了萌芽,如石器、弓箭、制陶技术等,所以说两者的关系在古代是以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展示了各自的独立特征,但归根结底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由于科学探索和技术创造两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已密不可分,明显呈现出了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趋势。由于两者的关系相当复杂,这里有必要从整体上梳理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二者的区别

(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作为目的,很多情况下始于人的天性——对世界的好奇,而且没有直接的应用目的,它着重回答的是 “是什么”和 “为什么”的问题。科学成果可以增加人类的理论知识财富,并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而技术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变革现实,着重回答 “做什么”与 “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利用自然规律,控制自然、实现自然人工化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的成果是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也就是说科学的目的在于 “知”,而技术的目的在于 “用”。

(2)研究的内容不同。

科学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自观测到的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或者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等。而技术一般都有明确的实用目标,研究课题基本上是工程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是对现有技术的提高和改进。技术比科学更加联系生产实际,更加面向社会。科学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而技术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增强人的生存能力。

(3)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新事实、新规律的发现,或新理论的提出,如伦琴发现X射线。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是真与伪、正确与错误。技术成果一般表现为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发明,如现代农业中的无土栽培技术。技术成果的评价标准是质量的好与坏、效率的高与低,以及发明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等。

(4)发展进程不同。

科学发展与技术发展在时间上往往不尽一致。如在古代青铜、铁器等金属工具代替石器工具,是技术进步的一大飞跃,与此同时却并未产生科学革命。16—17世纪时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而蒸汽机的发明引发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却发生在18—19世纪初,滞后了一个多世纪。20世纪初发生了现代科学革命,而现代技术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全面发生,可见二者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之后,科学革命往往是技术革命的先导,而技术革命又为新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目标的一致性。

虽然科学的职能是去认识世界,技术的职能是改造世界,但对于人类来说,不管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是为了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人类赢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正因为如此,科学和技术统一为一个整体,二者并不相互矛盾,而是互相促进。

(2)二者互为前提。

科学可以为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依据和知识储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又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内容,并且为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如:科学的发展可以产生新技术,如信息理论产生计算机技术;技术应用也可以产生新的科学理论,如显微镜、望远镜的应用可能导致新的科学理论的发现,像青霉素的发现、冥王星的发现等。

(3)一体化的趋势。

当代绝大部分科学研究活动中,很难找到截然分开的、科学和技术各自单独活动的领域,绝大多数都是两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科学中包含着技术,技术中也存在着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中应用的实验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中蕴涵着基因和遗传理论。很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浑然一体,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成为时代潮流,科学和技术的融合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和生产逐渐联结为一体。科学进步逐渐显示出它在技术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即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表现为当代社会中的“技术科学化”和 “科学技术化”。科技发展的这一新特点,使现代科技走上了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人类更加自由和自觉创造的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科学和技术更快地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因此触发了一门新学科的出现,即STS。它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研究领域,说明了科技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本文中的STS主要是指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考察它们的发展历程以及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