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幼儿的人格

理想幼儿的人格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想的幼儿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幼儿人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而这些可贵的人格特点,与母亲的人格特点也有相当关系。幼儿会回答“坏”。这并不是幼儿的人格发展的缺陷,相反,这正是幼儿在对他人的模仿中最终形成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的过程。此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人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性格。家长们大可放心,这种双性人格的培养,其实对孩子人格的完美发展大有好处。

理想的幼儿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大人而言,一个理想的幼儿应该是:活泼、健壮、欢乐、敏捷、机灵,而不是性格孤僻、行动迟缓和体弱多病;爱动脑筋,细心好问、兴致勃勃地对待学习和游戏,而不是呆板、缺乏主动性,像个小机器人;有礼貌、守纪律,互助友爱、诚实勇敢、爱劳动、不怕困难、心地善良,而不是粗暴、任性、自私和懒散。

大人先要了解幼儿人格的年龄特征:2岁左右的幼儿,随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人格的萌芽。幼儿人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泼、好动。幼儿总是不停地做各种动作,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停活动而感觉疲劳,而往往会因为单调的活动而厌倦。如果一个幼儿一动不动而呆如小机器人,很可能其人格发展并不健全。而健康的幼儿如果在活动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总是情绪愉快。

第二,好奇、好问也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幼儿的典型人格。幼儿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很多东西都要看看、摸摸,许多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充满兴趣的。而与之相伴生的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而这些可贵的人格特点,与母亲的人格特点也有相当关系。研究证明,母亲的发现行为、好奇定向行为、回答问题数量等与孩子对新物体的发现行为和提问数量成中等或强的正相关。反之,如果母亲的权威性强、较少引导幼儿去发现、较少和幼儿交往,孩子的好奇心也较差。

第三,幼儿会从模仿中认识自己。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模仿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大人都知道幼儿往往没有主见,常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比如,当成人问小班幼儿“好不好?”时,幼儿回答“好”;接着问“坏不坏?”幼儿会回答“坏”。越是年纪小的幼儿,这种受暗示的可能性就越强。这并不是幼儿的人格发展的缺陷,相反,这正是幼儿在对他人的模仿中最终形成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对于周围没有任何受暗示和模仿的意识,这只能说明他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观察力,而这一点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很不利的。

对于较大的孩子来说,比如4~6岁的幼儿在人格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坚持性的个人特征,而且这种个人特征已经趋向稳定。大人可以相信,一个人格完善的4岁幼儿在不同动机、不同任务、不同环境下的活动中,坚持性水平在群体中所处地位基本不变。这是孩子能够对自我判断能力充分相信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孩子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他们容易接受外界信息,他们的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

此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人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性格。当孩子约2岁时,男女的性格差异就已经凸显出来。但其实,如果大人想培养一个孩子的完美人格,反而应该让孩子拥有“双性人格”。这种说法也许让人匪夷所思,但确实有科学道理。著名的心理学家吴静吉博士曾说:传统总认为“男人”应该雄壮威武;“女人”应该温柔体贴才对。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两种绝对化的性别角色都不尽理想:成年以后,他(她)将很难面对多变社会的挑战,因此,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拥有“双性化”特征,亦即男性要具有部分的女性特质,女性也要具有部分的男性特质,也就是“刚柔并济”。

那么,大人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突破传统文化的角色,建立“双性化”人格呢?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值得遵循:首先,大人要鼓励孩子从事异性的活动,如让女孩子打打球,引导男孩子做家务等。其次,要鼓励孩子参与异性的社交活动,帮助他克服羞怯的心理,并和他谈谈参与之后的体会。再次,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重男轻女”或批判女性的观念或口吻。最后,如果孩子出现一些异性人格特质,千万不要感到讶异或愤怒。家长们大可放心,这种双性人格的培养,其实对孩子人格的完美发展大有好处。相反,如果一味地只把孩子局限于同性的狭小天地,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偏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