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琪治疗乙肝的经验

张琪治疗乙肝的经验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多部专著,并已出版《张琪临床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张老治疗慢性肝炎多以柔肝疏肝健脾为主,自拟一方命名为“慢肝复康汤”。诸药配伍,用于治疗肝强脾虚之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张老用此方治疗慢性肝炎病案较多,一般对消除临床症状和改善肝功能疗效显著,对消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则需坚持服药,长期治疗。近2年总结了30例病例,大多属久治不愈的疑难肝病,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张琪,男,汉族,主任医师,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黑龙江省名老中医,省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培养研究生39名。精通中医内、妇、儿科,尤擅中医肾病、肝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湿热病、消渴病等。有多部专著,并已出版《张琪临床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发表论文70余篇。

张老认为,慢性肝病各个阶段病机特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治疗原则不外乎柔肝疏肝,健脾除湿清热,部分患者辅以补肾之法。同时,根据其各阶段证候特点的不同而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处理。

张老治疗慢性肝炎多以柔肝疏肝健脾为主,自拟一方命名为“慢肝复康汤”。其药物组成为:柴胡15~20克,白芍20~30克,枳实15克,甘草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

本方乃祖方四逆散加茯苓、白术而成。其中柴胡为疏肝之圣药,用之以条达肝气。芍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柴芍合用,一疏一柔,疏而不燥,柔而不滞;枳实行气;甘草和中缓中。诸药配合,药力专而奏效捷。肝以阴为体,以阳为用,内藏相火最忌香燥戕伐以耗伤肝阴,但养肝又切忌甘寒滋腻如生、熟地黄和玉竹等以助湿邪有碍脾胃之运化,故重用芍药敛阴养血以益肝之体,一般用量在30克左右。加茯苓、白术以健运脾气。诸药配伍,用于治疗肝强脾虚之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若患者有其他兼夹证候同时出现,则本方的增减颇为重要,原则为根据辨证采取相应的兼治法而在上方基础上加减用药。若脾虚较重,乏力明显,伴气短懒言者,可加党参、黄芪,重者可加人参或西洋参;若湿热中阻,脘腹胀满、呕恶者,加茵陈、黄连、黄芩、砂仁、藿香;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及e抗原阳性者,还可辨病加板蓝根、大青叶、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若脾虚清阳不升,出现泄泻者,除加重茯苓、白术用量外,可加白扁豆、山药健脾,辅以葛根、防风、升麻以升清阳;若湿浊上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陈皮、生姜、砂仁;若气滞湿浊较重,腹胀满明显者,加厚朴、木香、槟榔;若有肝阴不足者,常表现为胁下拘急痛、头晕头痛、心烦等症,乃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致,宜养阴血,柔肝清热,除重用白芍外,还可加枸杞子、女贞子、牡丹皮、当归等;若兼肾阴虚则酌加填精益肾之品,如山茱萸、何首乌、龟甲、女贞子等;若瘀血内阻,胁肋刺痛、胀痛者加丹参、桃仁、赤芍、当归以活血通络;若瘀血较重,阻于经络,症见胁下癥块,面色晦暗或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可加三棱、莪术、鸡内金、鳖甲、土鳖虫等。

病案举例:战某,男,22岁,学生。1992年4月2日初诊。1年前因肝区痛、乏力、纳呆而发现肝炎,经治疗症状好转,但谷丙转氨酶持续在60~80U/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及e抗原阳性。现症右胁肋痛,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时有恶心,泄泻,面色萎黄无华,唇红,舌红、苔白。B型超声示:肝轻度增大。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辨证为肝郁脾虚,以慢肝复康汤加减,处方如下:

柴胡20克,白芍30克,枳实10克,甘草15克,白术20克,茯苓15克,红参15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牡丹皮15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姜15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右季肋痛明显减轻,倦怠乏力好转,食欲增加。继以上方化裁,连服50剂,诸症消失,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HBsAg及HBeAg连检2次均为阴性而告愈。

张老用此方治疗慢性肝炎病案较多,一般对消除临床症状和改善肝功能疗效显著,对消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则需坚持服药,长期治疗。

对于肝炎后肝硬化表现为脾大、腹胀满、胁肋胀痛、食少纳差、面色黧黑或晦暗等者,我常采用消补兼施与清热解毒相配伍,获效良好。张老自拟“软肝化癥煎”,药物组成:柴胡,白芍,青皮,郁金,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茱萸,枸杞子,炙鳖甲,茵陈,虎杖,黄连,蒲公英。

方中补药用参芪益气,苓术健脾,白芍养肝,山茱萸、枸杞子补肾;消法中重用炙鳖甲软坚散结,辅以青皮、郁金、牡丹皮、柴胡理气活血化瘀。《金匮要略》鳖甲煎丸,君用鳖甲治疗久疟和疟母,疟母乃指久疟不愈胁下结成痞块,实即脾肿大,鳖甲既有软坚散结之功,又有滋阴清热之作用,脾大型肝硬化多出现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阴虚证候,故以鳖甲为首选药,辅以柴胡、青皮等行气活血之品,再与益气健脾和柔肝补肾之药合用,消补兼施,以达到“补而勿壅,消而勿伤”之作用。除此之外,在肝硬化辨证时,若见其有邪热内蕴证候,如口苦咽干、五心烦热、尿黄赤、巩膜黄染等,便在拟方中加用一些清热解毒之品,如茵陈、虎杖、黄连、栀子、蒲公英、大青叶、牡丹皮等。

此方药味虽多,但配伍严谨,张老多年来治疗本病,总结其病理机制乃正虚邪实,正虚即肝虚、脾虚、肾虚,邪实即气滞、瘀血、痰浊、蓄水、湿热毒邪内蕴,正与邪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非一方一药所能奏效,尤其来请医治疗者多是经用各种药物治疗不效,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张老治疗本病多用大方复方,无论对恢复肝功能,消除脾肿大,软肝护肝,以及改善症状,消除腹水等皆有良好效果。近2年总结了30例病例,大多属久治不愈的疑难肝病,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如1994年初治疗的王某,脾大性肝硬化,脾大平脐,面色黧黑、身体虚羸,气短乏力,手足心热,齿龈出血,鼻衄,纳食少,脘腹胀,无腹水,大便日一行,小便色黄,肝掌,蜘蛛痣,脾大,肝功能有明显改变,血小板30×109/L,白细胞1.2×109/L,红细胞2.5×1012/L。按上法施治,处方如下:红参15克,黄芪30克,鳖甲30克,白芍25克,柴胡15克,郁金10克,佛手15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砂仁10克,枳实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20克,虎杖15克,黄连10克,牡丹皮15克,焦栀子15克,茵陈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以上方化裁,连续服药80余剂;脾已回缩至正常。B超示:脾厚3. 8cm;血小板130×109/L,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3×109/L;肝功能除黄疸指数稍高外,余皆恢复正常。目前已上班1年余,远期观察疗效好。

本案将益气柔肝、消坚疏郁、清热利湿与温脾和胃等多种治法熔于一炉,刚柔相济,相互拮抗又相互协同,故能久服无弊,取得良好疗效。

从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腹水阶段,已属肝功能失代偿期,祖国医学谓之“单腹胀”“臌胀”。腹水程度临床当分少量、中量、大量,治疗应观察患者体质之强弱,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审其轻重缓急,权衡利弊而拟方遣药。

张老治疗肝硬化腹水,在少量或中等量腹水时,若患者表现面色萎黄,腹部胀满,大便次数多,量少或便溏,尿少,手足不温,舌苔白腻或舌质淡,脉弦细等,多按脾虚气滞水停辨证,治疗用“加味茯苓导水汤”以健脾行气利水。药物组成:白术25克,茯苓30克,猪苓20克,泽泻20克,木香10克,木瓜15克,槟榔20克,砂仁10克,紫苏15克,陈皮15克,枳壳15克,党参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以四苓利水,槟榔、紫苏、枳壳理气,气行则水行,尤以重用参术苓益气健脾助其运化,对脾虚气滞水停,此方甚效。如见手足寒或畏寒肢冷,可加附子、桂枝以温补脾肾阳气。

如1994年1月治疗的冯某,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中等量),症见腹胀满、尿少、大便稍溏薄,不欲食,脾于肋下3横指可触及,肝功改变明显,血浆总蛋白低,白球比倒置,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巩膜轻度黄染,舌淡紫、苔腻,脉沉弦。服用上方15剂,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2500~3000毫升,腹水全消,腹胀满消除。后继以软肝消坚,补益气血,健脾之剂调治5个月,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脾回缩至正常,现已上班工作半年余。

若大量腹水,胀满甚者,一般健脾行气利水之剂毫无效果,此时宜用峻剂攻下,然峻剂攻下,易损伤正气,且水下后一时腹部膨胀宽松,药后旋又水聚而腹胀如故,临床确有此种情况。但大量腹水,腹膨胀难忍时,若不用峻剂攻下,则水无出路,病情有急转直下之势,因此只要辨证患者尚未出现形脱、便血、昏迷,尚可攻之时,应当机立断,抓住有利时机,果断使用峻剂攻水以消除其胀满。但腹水日久多虚实夹杂,故可用攻下药与健脾益气相伍,攻补兼施,多能获效。

如自拟“藻朴合剂”乃治肝硬化腹水攻补兼施之方。药物组成:海藻40克,厚朴30克,牵牛子30克,木香15克,槟榔20克,生姜25克,人参15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知母20克,天花粉20克。水煎服。

方中海藻为治疗腹水的有效药物,《本草纲目》记载其治大腹水肿,有软坚散结之作用,但治疗本症用量宜大,一般用25~50克为佳。牵牛子苦寒有毒,有泻下作用,逐水消肿,为治肝硬化腹水有效药物,配合厚朴、槟榔、木香行气利水,诸药合用,相辅相成。但肝硬化腹水患者体质日耗,气血不足,一味攻下则正气不支,故须掌握消补兼施之大法,正邪兼顾方能取效,于方中加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此外,肝硬化腹水多出现肝阴亏耗、阴虚内热证候,如舌红绛、五心烦热等症,故方中加知母、天花粉,亦可加白芍以敛阴,防止燥热更伤阴液。诸药合用,共成逐水行气,益气养阴之剂。

[参考自:张琪.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67-2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