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对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有哪些

国家对农村老年人的政策有哪些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儿子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天地。保持目前的体态而不再日渐臃肿,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据估算,仅海南省三亚市,每年就有大约20万北方老人在那里越冬。随着“候鸟”老人的增多,各种服务也相应增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南分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正式揭牌。哈尔滨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与海南省正式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哈尔滨市民可以在三亚持医保卡异地就医。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国家养老是我国尊老养老的主要内容。我国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资助有特殊困难的老者也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统治阶级实行“仁政”的表现。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统治者都制定了很多社会救济措施,其中老年人特别是鳏、寡、孤、独者成为重要救济对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国家养老制度的积极推行,社会上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

随着近年“银发社会”的到来,尊老养老问题突显,如何让老年人安然养老,不仅仅是各级政府、有老年人的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各行业,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难题,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只有为每个老年人真正创造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环境,才能实现“温馨又从容”的美好晚年生活意境。

一、幸福晚年生活的现实个案

(一)城市篇

【幸福晚年个案1】

回想起过去艰辛的岁月,倍感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如今,儿子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天地。衣食无忧的晚年有了充裕的时间来编织自己的生活。不是在家里种花、上网,就是在户外垂钓、摄影和散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和谐。

独坐在水塘边垂钓,眼睛盯着浮漂的动静,心里想着收获后的快乐。其实,钓鱼人不见得都喜欢吃鱼,要的就这种鱼上钩前的期待和上钩后的的喜悦。醉翁之意不在酒。即使每次收获不大,丝毫也不会影响垂钓的兴趣。改日再来时,依然充满了新的希望与期待。

更多的时间是在浪漫的舞曲中度过的,快三、慢四,尽情展现自己的舞技,这个时侯,往往会忘记自己实际的年龄。

我不希望自己过早的显得老态龙钟。保持目前的体态而不再日渐臃肿,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我相信“天道酬勤”,苍天应该青睐勤奋的人们;我更相信“生命在于运动”,只要我坚持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长寿也许不是什么奢望。

我在努力中阔步前进,我在奋斗中品尝生活的惬意。

(引自:湖南知青网《幸福的晚年生活》)

【幸福晚年个案2】

钟姨今年55岁,刚从单位退休下来,除了做点家务就无所事事。到公园闲逛时见到一群群大叔大妈在跳扇子舞打太极拳,她也想加入其中,自觉较年轻的她又不太合群。后来,经人介绍进入一老年中心电脑学习班义务为老人教电脑,自此,她又找回了那充实的人生。

时下,刚离退休下来的中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学习电脑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有的还是“电脑通”呢。许多中老年人退休在家,孩子也大了,时间比较充裕,不妨学习电脑知识与上网技巧,充实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如:爱炒股的人在网上炒股,感受生活的精彩;爱旅游的人不能远足,可在网上旅游,感受身临其境般饱览风景的愉悦;老顽童们在网上玩游戏,感受返老还童的童真乐趣、打牌;有远亲的可以通过网上视频与远隔重洋的亲人对话聊天,就像面对面聊天一样亲切感人;假如你行走不方便,可以通过网上购物,随即会有人送货上门,足不出门就可以买到称心的东西;在网上尝试与年轻人沟通,减少代沟;通过电脑网络与社会保持近距离接触,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丰富晚年生活,等等。

(引自:网易博客《做好精神养老,活出老年风采》)

【幸福晚年个案3】

新浪网上开博客“织围脖”、“灌水”,常常和家人、朋友用QQ、MSN聊天,喜欢做视频,喜爱背上单反相机呼朋唤友去寻觅杭城最美的风光,偶尔还穿12厘米的高跟鞋在T型台上走一回秀……

以上生活潮吗?你会说,这没什么啊!年轻人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么前卫这么潮的嘛!可是如果告诉你主人公是一位84岁的老太太呢?你会跟我一样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吧。84岁的周玲就是这样一位摩登老太。

老奶奶兴趣多,爱好多,会的也多。以前她每星期要去一次民乐队,现在因为爱好太多,忙不过来,就退出了。她现在每周五参加省老年艺术团的排练,平时还参加模特表演队的训练。最近两三年开始学习摄影,每周三下午都去老年大学上摄影课。她的拍照工具是奥林巴斯E420,镜头14-42,最小的单反机。奶奶还会PS照片,“绘声绘影”等时下流行的视频软件也都不在话下。另外,上网也是奶奶的强项。QQ、MSN,聊天工具样样都有,但因为奶奶“没时间”,所以只和认识的人聊天。

这样的奶奶让人敬佩,这样的生活让人向往。

(摘自:《都市快报》2009年7月4日)

【幸福晚年个案4】

“候鸟”老人的幸福生活:南北流动的风景线

这是一群被喻为“候鸟”的中国老人。

每当北方的土地被冰雪覆盖,他们便成群结队“南下”越冬;当和煦的春风唤醒北国冬眠的草木,他们又兴高采烈地“北上”消夏。据估算,仅海南省三亚市,每年就有大约20万北方老人在那里越冬。他们选择异地养老,主要看重的是三亚冬天温暖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非常适合度假养生,特别是一些患有心脑血管、风湿和哮喘等疾病的老人,都希望在这里改善病情。

随着“候鸟”老人的增多,各种服务也相应增加。黑龙江省广播电视部门与三亚相关单位制作全新频率“天涯之声”,创办三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实现了广播电视媒体跨地域合作与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南分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正式揭牌。哈尔滨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与海南省正式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哈尔滨市民可以在三亚持医保卡异地就医。黑龙江省和海南省有关方面就省级医保卡异地就医商讨细节……

事实上,近年来,三亚的“候鸟”老人来源省份越来越广,除了黑龙江,还有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新疆等省份,上海、河南等地的许多老人也加入了“候鸟”行列。

与此同时,北方“候鸟”老人越冬目的地除了三亚之外,海南的海口、广西的北海、福建的厦门、广东的深圳与珠海以及云南的昆明等地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候鸟”,每年的“候鸟”数量以数十万计。

“候鸟”老人,正在织就一张覆盖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候鸟”生活网络。

(二)农村篇

【幸福晚年1】

巴马县以其长寿老人多闻名于世。

实际上,广西其他地方农村的健康老人也不少。一辈子劳动惯了,只要能动,农村老人都坚持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如帮看门,起到保安的作用;带小孩,起到保姆的作用;有的80岁还到田间劳动;有的义务捡垃圾,起到卫生员的作用;逢年过节,子孙几代同堂围着老人拉家常,其乐融融,这时老人起到大家庭的主心骨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老人不仅得到了子孙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所以他们在晚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幸福晚年2】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隆盛镇黄桷桠村有一片开阔的院落。院外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院内绿树成荫、宁静祥和。在这个占地28亩的院子里,有楼房5栋、标准间320间、床位640张,集中供养了隆盛、竹篙、平桥、土桥、转龙、金龙等邻近乡镇的“五保”老人600余名,在这里“五保”老人们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康乐的晚年生活。作为成都市探索构建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样板,金堂县黄桷桠敬老院在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总结出了独到的经验,即:

科学选点,规范建设。

完善制度,精细管理。

以人为本,细致服务。

全面保障,良性发展。

【幸福晚年3】

老年配餐室、文体活动室、老年课堂比邻而建,日间照料、医疗卫生、综合办公等十几种公共服务一应俱全。这不是建在高档社区的配套设施,而是天津市西青区为满足养老需求建立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在杨柳青镇英伦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500多平方米的中心设有配餐室、理疗室、休息室、老年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居民学校等不同的功能区,老年人在这里享受到的是综合性、一条龙的便捷服务。爱热闹的刘大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生活,每天他都和老伙计们一起来到这里,读书看报,休闲娱乐,生活得十分逍遥自在。对于生活较为单一的农村老年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精神乐园。

【幸福晚年4】

——陇西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写照

二、谱写幸福养老新篇章

(一)老有所养篇

养老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复兴的大事,每个人都应尽早做好养老规划。经济独立才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无论对于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都是一样的。为了确保退休后能拥有稳定、充足的收入,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退休生活,树立长期的养老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家层面来说,应持续不断扩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高社会养老金的发放水平,积极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而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树立养老理财(投资)观念,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作为国家养老保障的补充。

1.农村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

【政策引导】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2011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制度全覆盖。这意味着,2009年新农保实施时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将提前五年实现。

“十二五”时期,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完全有能力的。以新农合作参考,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实现了全国95%的覆盖率,新农保与之相比,统筹对象更少(只是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发放手续更为简便(不存在报销等环节),因此这一目标完全可能实现。

据了解,新农保的覆盖率在2010年已经达到24%。在我国海南、江苏、西藏等省市,已经提前实现了全覆盖,有些省市还在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提高了发放金额。这都给“十二五”时期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据有关材料显示,新农保全覆盖会给我国西部地区带来不少的财政压力。据四川南部县测算,如果实现30万人参保,县财政要承担的地方补贴是2012.6万元,这对于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业县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由于集体经济落后,一些地区集体补助成为空白。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补贴的标准。针对贫困地区集体补助难落实的情况,应由政府取代村集体,成为供养“五保”老人的责任人。使西部地区成为率先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的区域。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勾勒出未来推进新农保的“路线图”:2012年参保率达到50%以上,2017年参保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其“新”主要体现为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其筹资方式和制度模式都有了全新的改变。现在,各地的试点办法都不一样,方案出台后,意味着有了统一的制度,意味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57元/月,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定在60元比较合适。60元基础养老金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安排资金以提高当地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如果财政给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人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每人一年是720元,全国1亿农村老年人口是720亿元,相当于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的2%。可见用2%的中央财政支出就能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实践创新

中国农村社会一直存在“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传统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民养老,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事情,还需要政府出手,改变观念,想出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很多地方政府在积极自发地探索建立社会养老的制度和模式,如:河北青县创新“合作养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浙江宁波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给农民请保姆;新疆呼图壁县实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让农民的“死钱”变“活钱”。

(1)“合作养老”显成效

河北省青县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近年来,县里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从2008年起按照“个人养老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倡导合作互助,鼓励慈善捐助;保证个人利益,兼尽社会义务”的基本框架,青县开始探索推行农村合作养老制度,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体系,让农民实现老有所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青县农村合作养老办法(试行)》的规定,以2008年5月1日为参合基准日,凡具有该县常住农业户口,年龄在25—64周岁的为适龄参合人员,在基准日当日达到65周岁以上(含65周岁)的为直接受益人员。基准日年满25—64周岁的人员一次性或分期缴纳3800—4800元不等数额(60岁后每隔一岁减200元)的参合基金后,到65周岁可每年领取不低于1200元的养老金,80周岁后每年增发一个月的养老金。65岁及以上参合农民在直系亲属全部参加合作养老的条件下,缴纳100元注册费后,每年可以领取基数为600元的养老金,每增加1岁养老金递增100元,70周岁后按每年1200元的正常标准领取。此外,县里每年拿出上年度财政收入的5%左右用于养老金发放补贴。

按照青县的合作养老规定,一个人从25周岁开始按总额4800元的标准缴纳参合基金,到65周岁就可以按时分期领取养老金,这样加上利息,大概不到5年时间就能全部领回个人所缴纳的本息,之后还能继续领取养老金直至去世。

为将更多农民纳入“合作养老”范围,青县没有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而是通过制定“连带互促”和鼓励社会捐赠的政策来扩大农村“合作养老”覆盖面。

该县合作养老“连带”政策的具体内容为:一是“村庄连带”,只有所在村庄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合率达到80%的,该村村民才能参合,而且以后年度应始终保持在80%以上,参合率达不到80%时自当月起取消该村直接受益人的受益资格。二是“家庭连带”,在参合基准日达到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要想直接享受合作养老待遇,其户口在本村的适龄子女、孙子女及配偶必须全部参合。

青县在科学测算基础上推行农村“合作养老”,农民、政府、社会三方形成合力,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实现农民老有所养,这一模式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是制度性的创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推广价值和可复制性。

(2)政府给农民请“保姆”

在浙江省宁波市的农村地区,很多老年人就享受到了这项“福利”。由政府出资聘请的400多名专职服务员,免费为农村老年人上门服务,形成了农村“居家养老”的新格局。而这还仅仅是宁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进去”的内容之一。从“爱心敲门”到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帮助老年人“走出来”,宁波在探索农村“居家养老”的实践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爱心敲门”——居家养老】

方吉品大伯住在余姚市鹿亭乡晓云大溪村,每天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几户孤寡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家进行“爱心敲门”。他先去了褚珠花老年人的家,敲了一下门后,听到屋里传来老年人爽朗的应答声,门外的方大伯笑了。紧接着,他又去了褚小香奶奶的家。方大伯在窗外叫了几声,听到褚奶奶应答后又隔窗跟她聊了几句,知道褚奶奶一切正常后,他继续向另一户高龄老年人家走去……

这是宁波山区农村为高龄独居老年人开展“爱心敲门”服务的一个工作剪影。而像方吉品这样的“爱心敲门员”,在鹿亭这个偏远山区乡村有100多位,在宁波全市农村约有5000多位。其实,“爱心敲门员”只是他们众多服务内容中的一个角色称谓,更多时候他们被人统称为助老志愿者或义工。他们除了义务负责被照顾老年人的安全守望工作外,还志愿给老年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同看病、聊天解闷等。

2004年初,宁波市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初只是在城市部分社区试点,后来逐步向全市其他社区推广。2006年,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开始在镇海区和北仑区的农村试点,2007年底在全市农村正式推广。2007年、2008年、2009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连续三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并提出“到2009年底,全市10%的行政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10年底达到30%以上”。现如今,居家养老服务已在全市城区90%的社区和农村7.2%的行政村开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并进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目前,宁波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了184个,大多设有阅览室、聊天室、棋牌室、日托间,配有电视机、棋牌桌、按摩椅和戏曲道具等服务设施,有十多家还开设了老年食堂。中心或新建或改建或整合,一般设立在老年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和服务平台。所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行非营利性运作,向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采取无偿或低价形式,中心的运作和管理费用由财政给予补助。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服务6万多名农村居家老年人,并使4000多名重点困难老年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养老服务保障。此外,宁波在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十分注重挖掘、整合农村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村文化宫、村民学校、老年人活动室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好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人文艺社团、党员服务队等群众性基层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由老年人协会等组织负责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行政村超过1/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积极引导那些身体尚好、能自主行动的老年人“走出来”接受各类服务活动外,还通过服务员或志愿者(义工)“走进去”的服务模式,为那些行动不便的高龄、空巢(包括独居)、病残、贫困等重点困难的居家老年人上门服务。

“走进去”服务的主力军是志愿者(义工)。他们主要由农村党团员、村干部、老年人邻里、热心人士等组成,并以低龄健康老年人为主体,主要通过结对帮扶、定时定点、邻里守望等形式,为一些重点困难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安全看护、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种形式的无偿服务。“走进去”服务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专职服务员。为了解决生活自理能力差、经济困难、无子女居家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服务补助的形式,由政府出资聘请专职服务员上门,向这些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专职服务员由政府向社会招聘,培训上岗,并根据各地每服务一位老年人的薪酬标准按劳取酬。而符合规定的重点困难居家老年人则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免费享受时长不一的政府埋单服务。服务内容以生活照料为主,主要包括打扫卫生、料理家务、洗衣、做饭、陪医配药、助浴、购物等。

(3)让养老保险证“死钱”变“活钱”

探索建立农民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制度,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创举。但要想吸引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花钱买养老保险,并不容易。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如何让“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是很多地方农保工作面临的困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为突破口,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运营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探索于1998年,其直接动因是该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1995年,呼图壁县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7500多户农户加入了这项制度,此后两年间,共筹集资金1200多万元,作为全国农保工作先进单位,呼图壁县当时的参保人数和投保资金已颇具规模。但是,银行存款利率自1996年后一再下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10.98%下调为5.67%,2007年仅为2.52%。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作为该县农保基金仅有的保值增值渠道,其实际功效大为削弱,政府职能部门向参保农牧民承诺的5%年复利率兑现困难。

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是指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在生产、生活方面急需资金时,用自己或借用他人的《农村养老保险缴费证》作为质(抵)押物,依据一定的程序,到指定的银行办理委托贷款。贷款利率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相同,贷款的额度目前为养老保险证面值的90%,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

保险证质押贷款款项系农保机构存入银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质押贷款所收的利息专属养老责任金,并完全进入农户个人养老账户长期滚动储备。县农村养老保险办公室每年年末按委托贷款利息收入的1.5%向受托银行一次性付清手续费,受托银行不承担风险。农保办在质押贷款农户无法归还借款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农户要求退保或者用被质押养老证的余款核销顶账。

这种贷款方式对农民来说,是把本来几十年以后才可以使用的“死钱”变成了随时可以贷出,用于发展生产、子女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的“活钱”。如今在呼图壁县一些农民手中,保险证成为“准信用卡”,急需用钱时就抵押给银行贷出资金。最常见的“标准模式”是春耕时贷款,秋收时还贷。至于利息,因为与银行利息相等,农民能接受。更重要的是,因为意识到这些利息实际上是“还给自己的”,农民想得开。这样,养老保险制度本身有了吸引力,原本是政府想方设法要农民参加社保,现在变成了农民自己积极要求参加社保。

对于社会保险机构来说,毫无疑问,这种方式解决了农保资金保值增值的问题。1998年以来,呼图壁县的农保基金已经翻了一番,从1000多万增加到2000多万,平均每年获利7%以上,虽然不大,却非常稳定。因为保险证上的金额始终大于实际贷款,所以基本上没有风险。经过几年的试验,还没有出现贷款人无法归还借款而要用被质押的保险金额核销顶账的情况。

对于银行来说,首先是为支援新农村建设做了一件好事,其次是从委托贷款中获得经济利益。虽然获利不大,但因具体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农保办操作,所以银行的成本也很小。同时也不存在风险,1998—2004年,每年的还贷率都达到了99%。期间可能有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还贷的,但绝没有坏账。

因此,这是一件农民、农保办和受委托贷款的银行三方共赢的大好事,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运营探索了一条新路。不仅大大激发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使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成为促进农民迈入小康生活的“资产账户”。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现行农保制度中引入保险证质押贷款机制,具有多重福利功效。“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把取之于农民的资金重新借贷给农民,让他们直接参与资金的管理与运营,不仅有助于农保资金在社区内部运行,避免了农保资金通过金融体系流出社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为农户建设一块金融资产的跳板,把繁荣和机会带到每个家庭和社区。

2.城市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

1000万未必能养老,退休究竟需要多少钱?

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一方面要直面问题,创新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建立起一整套满足社会多层次养老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浙江省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养老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资源需求等压力。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老年人,人人都会老”,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青年人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事业人士”、“孝顺子女”两种角色的冲突和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突出的同时,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也更为明显,空巢老年人家庭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正受到严重挑战。

事实上,只有经济独立才是城市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首要保证,才能生活无虞且有尊严。说到经济当然是开源节流。在开源部分,如果是每月领取社会养老金,就比较容易做到经济独立。我们要审慎地运用退休金,很多老年人把领取的退休金,大部分投在孩子的身上,也因此易造成未来彼此的痛苦。退休金一定要好好规划,要妥善运用这笔资金。在节流方面,要量入为出,并且要做好医疗费用的规划,因医疗这方面的支出是具不确定性的,最好是用不到,但是要用到的时候,当然就要有钱了,所以要预留医疗费用做不时之需。我们也可以选择适当的保险,这可以让退休的人独立自主。

现在,按照浙江的生活成本来估计一下养老的总费用。国内某媒体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城市居住从退休后到百年终老之时,如果想让生活过得比较富足的话,到底需要多少钱?

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大中城市一对老年人一年5.5万元。按照大中城市的生活水准,退休后,一对老夫妻每月的日常基本生活开销(衣、食、住、行、水、电、煤气等)要2000元左右,一年是2.4万元左右;日常的文化娱乐(包括旅游、书报阅读、体育锻炼、听音乐、看戏剧等)两人每年估算要1万元;退休后两人一年日常的医疗保健品费用支出1.6万元左右;还有其他一些费用支出,比如给孩子的压岁钱等约需2000元。

现在城市女性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左右,男性一般在60周岁退休。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城镇居民平均寿命均已经超过了80周岁。如果按照男性老年人一年花费2.5万元,退休岁月20年计算,那么一个人若要在退休后过得比较富足,至少需要50万元。同时考虑到70%的人都有可能罹患大病,加上通货膨胀因素(按照3%的较低年通胀率计算),就会突破75万元。

那么,也就是说,在退休前至少要有10万—20万元的存款才够养老。

可行的选择如下。

(1)购买商业养老年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是为保障老年生活需求,提供养老金的退休养老保险类产品,可以根据投保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相关的养老保险计划,为投保人的晚年幸福生活提供最坚实的财务保障。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保险业提出了十条具体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保险保障需求。

(2)长期的基金定投。从养老金的筹措方式来看,当年轻人踏入退休行列时,仅靠传统的储蓄和社保养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筹措方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好的方式是做好财富的搭配和资产的组合。从长期来看,基金、蓝筹股、黄金等投资方式,可以较好地抵抗通货膨胀。不管在金融危机,还是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黄金都能表现出不错的收益,事实上也能有效抵抗通胀。市民可通过黄金定投的方式进行,以避免盲目追高,黄金在家庭资产中的配比可占约20%。

另外,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情况来看,基金定投是长期抵抗通胀较好的方式。假如你每月投资1000元,每年年化收益率约10%,20年后的资产大概有60万元,小资金投入获得大回报。

(二)老有所医篇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生活的一大需要。所谓老有所医,通俗来讲就是满足老年人看病和治病的需求。当人们步入老年期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开始减退,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开始减弱,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疾病的增多。老年人要减少疾病的折磨,应当有病及时看、及时治,使其早日康复。这也是老年人生活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关键是国家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医疗需要。

而从现实来看,我国各地正积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老有所医”,比较合理的方式有以下六种:

(1)举办老年健康讲座,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开展老年保健活动,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

(2)有条件的地方,对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使广大老年人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及时得到治疗;

(3)有计划地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条件,充实和加强老年病门诊和老年病科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老年人康复医院,解决老年人看病、治病的困难;

(4)改进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组织医疗巡回服务队,为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还可以为老年病人设立家庭病床,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

(5)采取措施解决城镇离休退休老年人按规定及时报销医药费,避免因医药费不能按时报销,而影响老年人得病后及时治疗;

(6)在农村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老年人看病不出村,大病能够得到治疗,对那些无力治病的老年人,当地人民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帮助。

1.新医改——老有所医的制度保障

【医改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

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多五少”勾勒百姓就医蓝图】

政府“多预防”,百姓“少得病”

政府“多保障”,百姓“少担忧”

政府“多监管”,百姓“少花钱”

医疗“多网点”,患者“少跑腿”

医院“多便捷”,患者“少麻烦”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2.护理教育——老有所医的实现途径

老年护理有特定含义,它是指对老年人疾病的治疗护理,某些内科慢性疾病或一些外科病患的医学和心理学康复护理,对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以及对病危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国际上通常把老年护理分为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和养老机构护理。在我国,这三类护理都面临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疗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老年护理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而观念落后更是制约老年护理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很多人将老年护理误解为保姆式的照料,认为让接受照料的老年人吃饱、穿暖、住好即可,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精神慰藉、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深层次的需要。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我国众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就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业,使老年护理逐步走向专业化,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促进老年护理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老年护理业的支持力度,如对老年护理机构实行税收优惠、加强对社区护理组织的扶持、加大对老年护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护理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等;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如在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增设健康教育、预防医学、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在大学本、专科护理教育课程中加入老年护理的内容等,以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

(1)护士在老年人护理中的作用。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病人来说更是如此。而护理的重点即在于照顾,护士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可帮助人们应对慢性疾病伴随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残障,尽可能地维持功能,促进与保持健康,降低危险因素等。

(2)高级护理实践的优势。高级执业护士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生学历,经过认证,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常见的复杂的照顾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高级护理实践对病人和医疗系统均有积极的效果,包括:住院时间缩短、急诊次数减少、感染率降低、功能能力得到改善、病人和家庭满意度高。随着高级执业护士(APN)学历水平的提高,可使护士的就业机会增加、护理地位提高、护士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增强、护士得到的报酬相应增多。

(三)老有所教与老有所学

老有所教与老有所学,前者是教育,后者是受教育,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相辅相成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识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老有所教不是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去教育人的意思,是让老年人受到适合年龄时代特点的教育,老年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法律法规、文化知识、艺术、养老保健,还有退休后老年人角色的转变等,能者为师,教与学是互动的。而老有所学是指老年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人的爱好,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从中陶冶情操,又能学到老有所为的新本领。老有所学,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新学历或新学位,而是为实现老年人“以学促为”和“学为结合”的目的。

同时,老有所教与老有所学也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是“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托的矛盾已经不再是老年问题的主流,而更高层面的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成为未来的主要矛盾。老有所教,是从精神层面实现老有所“养”的精神赡养。老而好学,习而不倦,在学习中充实,在充实中提高,在提高中满足,体验精神之愉悦,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有所教还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前提。只有老有所教、有志于学的老年人才能老有所学;老年人经过新的知识洗礼后,为其回归社会,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提供条件;更重要的是,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增进、精神提升的过程,更是老年人交际的机会。同龄沟通、同伴分享,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离退休后,等于割裂了老年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联系,他们中有的人变得虚弱、沮丧、不安。发展老年教育,无异于让老年人重新进入多维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清除孤立感,唤醒集体感。

1.老年大学的设立

改革开放早期,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退休后的老龄人口更是缺少娱乐活动。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多,20世纪80年代,老年大学在中国许多地方兴起。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于法国。1983年6月4日,山东省率先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1984年3月1日,广东省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广东领海老年大学。中国的第一套老年大学教材于1987年秋出版发行。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能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老年大学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健康、烹饪、艺术等方面。

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随着生活与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老龄化的步伐加快了,中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面对老龄化社会,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老年人的教育工作。胡锦涛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尊重历史。党和政府多年来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老年人也要继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老年大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终身学习”最恰当的体现。

老年大学面对老年群体,但是老年教育却是最年轻的教育。所以,办老年大学还缺乏经验和理论的总结。要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提高对老年大学办学规律性的认识。老年大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达到帮助老年朋友“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使老年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社会的进步发展,决定老年教育必然会从真正意义上被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列入政府教育规划,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这也必然会对老年教育等各方面作出相应标准规定。而老年学员随着他们自身素质、层次的提高,同样会对办学单位提出具有老年人自身特点的要求。

2.远程教育为“老有所学”插上翅膀

如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东方银龄远程教育中心开设有包括书画摄影、医疗保健、文艺体育等在内的7大系列20余个专业。老年人可以实现“就近上学”,听欧阳中石讲授书法,上“中国绘画高级研修班”,听权威专家讲授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

为应对中国老龄人口急速增长,老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创办了一个全新模式的老年大学——东方银龄远程教育中心。据了解,东方银龄远程教育中心将在全国各地设立“东方银龄学习中心”,并面向全国的老年大学、城市社区和各类老年活动室,开展远程语音视频直播,提供互动教学服务。通过东方银龄远程教育平台,将实现城市与乡村互通、社区与公寓对接、现有老年大学与各类活动中心一体相融的格局。

该中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建立了东方银龄远程教育平台,并依托北京地区各类高端教育资源量大质优的优势,特邀了一大批专业造诣精深,在学界久负盛名,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深谙老年人学习特点的客座教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有学习愿望的老年人提供科学知识和实用信息。

(四)老有所为篇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为”,只管吃喝拉撒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生活。一个老年人退休以后也不能无所事事,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就有了“老有所为”一说。

“老年学之父”梯比兹曾提出老有所为的8种表现形式,包括就业,社区志愿工作,在家庭中照顾子女及父母,非营利性地做年轻时没有机会做的事情,继续学习,进行各种锻炼、旅游,从事宗教活动等。这对中国的老年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老有所为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而不一定都让老年人再就业办大事。从爱护大路两旁的草坪,到从事于民族精神的建设,都可以根据老年人自己的能力去做。包括老年人在家庭中对子孙的照顾,参加老年时装队,去全国各地甚至出国旅游,在老年大学刻苦攻读,在家开一个小店,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就像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华诞之际开通自己期盼已久的个人网站。老年人通过老有所为,自得其乐,无为而为,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来更加全面地重新界定中国的老有所为,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南宋的陆游高寿八十有五,晚年当然难以再干农活,但他有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看好家中的鸡和猪,这不也是对家庭的贡献吗?

1.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案例1】

知识改变命运,理财改变生活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周刊》创刊时的广告语深深地刺激和启发了她——一位退休后拿着一两千元退休金的阿姨,从此根据杂志的理念,开始了自己的理财生涯。10年过去了,她实现了自己人生的3个愿景——把住房搬回市中心、开家小店、夫妻退休月入上万“不啃小”。她就是年过花甲的平民理财女王章木兰。

【大器晚成的案例2】

春晚最火节目——俏夕阳

浓郁的民俗特色,别具一格的文化风韵,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唐山市12名老太太和24名儿童演出的皮影舞蹈《俏夕阳》,征服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心,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节目之一。虽然参加表演的老大妈们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身材已经发福,但他们腾空跳跃、甩臂、扭肩等高难度动作让人惊叹不已。《俏夕阳》中的很多老年人都没有学过任何舞蹈,但她们却从单纯的锻炼身体,到登上春晚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奇迹。《北京娱乐信报》认为,《俏夕阳》的形式新颖有创意,皮影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幽默感,而小孩和老年人同台,天伦之乐尽显。特别是那些七十多岁的老年人舞步还是那样矫健、那样富有激情,能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激情。

《俏夕阳》火爆后,上海的许多社区表演队纷纷模仿,当地金桐居委会的“阳光妈妈表演队”还跳出了海派的《俏夕阳》。同样地,吉林晨练兴起了“俏夕阳”热。大年初二,吉林市公园晨练时就出现了一批跳“俏夕阳”的。十几个老年人效仿《俏夕阳》中直身跳起,双脚掌拍击动作,旁边不少人在围观,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大器晚成的案例3】

老而弥坚——肯德基之父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国的每个城市,我们常常看到一个老年人的笑脸,花白的胡须,白色的西装,黑色的眼睛。这个笑容,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昂贵的笑容了,因为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年人就是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的招牌和标志——哈兰·山德士上校。山德士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在40岁的时候才在餐饮业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然后历经挫折,在66岁的时候又东山再起,重新创造了另一个辉煌,有了他的“特许经营”,今天的肯德基成为全球最大的炸鸡连锁集团。

2.再就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进步与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口身体素质增强,平均寿命延长。步入老年后,许多老年人不甘寂寞,要求继续工作、再就业,以发挥“余热”为社会建设服务。

(1)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才市场。应加强老年劳动力资源的管理,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才市场。将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老年人才的基本信息建立成一个老年人才信息库,方便统筹管理,快捷地给用人单位介绍推荐。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劳动力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解决再就业的问题,同时老年人才市场也可以成为老年人交流经验的一个平台。

(2)社区应充当老年人再就业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如果需要劳动力,可将用人信息提供给社区,再由社区寻找合适人选,推荐给用人单位。社区自身也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更多形式的就业机会。一个社区的卫生、治安都是需要居民来维护的,很多工作可由本社区的离退休老年人来完成。这样不仅拓宽了老年人再就业的形式,也完善了社区的建设,节约了社区的经费开销,同时也加强了老年人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外,老年人原单位可以与民间组织相结合,推动老年人再就业的发展。老年人离退休之后,原单位除对老年职工的生活和社会保障进行管理外,也应关心与帮助老年人再就业的问题。这些单位可以与民间组织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实施操作。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再就业”,而不少企业从节约人力成本的角度考虑,热衷于聘用退休人员,很多退休人员也乐于发挥“余热”。

【提醒】老年人再就业,要签劳务合同

目前,我国在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劳动关系方面尚存在法律空白。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未将退休再就业人员纳入保护范围,用人单位和返聘人员不能依据法律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由于缺乏配套的老年人才市场引导机制,老年人再就业一般都是靠朋友或者熟人介绍,而通过这种“地下操作”的找工作方式,老年人十分容易吃“哑巴亏”,遭遇年龄歧视、随意解雇等问题。

有不少老年人为了找份工作干,到处“瞎找”,有的时候,这种盲目就业的情况,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吃了不少亏,却不好维权。一旦发生用人单位随意辞退老年人、拖欠或不支付老年人工资、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劳动部门很难为老年人维权。那么,有不少退休后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又有一技之长,他们如果希望发挥余热,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劳动权利呢?专家提醒说:根据法律规定,老年人退休后应聘,应该与用人单位签订雇用合同,明确雇用期间的工作内容、报酬、医疗、其他待遇等权利和义务。这样,在发生纠纷后,退休人员就可以按照《合同法》(并非《劳动合同法》)来争取权益,有关部门也可以依照相关法律和凭据断案说理。

(五)老有所乐篇

所谓老有所乐是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这项活动已开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许多地方在城市规划和居民住房建设时,都考虑到老年人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活动站(室)的建设,全国大部分城镇,都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有的地区在村里也办起了老年人活动室,为活跃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场所。

奶奶级选手扎堆长沙“快女” 坚信老有所乐

2011年“快乐女声”长沙赛区报名最后一天,曾轶可为新一届“快乐女声”创作的《Baby Sister》在现场不停地循环播放着,原本以为今年的“快乐女声”属于90后妹妹级选手的天下,但现场却有不少奶奶级的“快乐女声”们,在一大群年轻女孩中间,显得格外可爱可亲,她们成了今年“快乐女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月20日上午,在老伴肖爷爷的陪伴下,贺小兰奶奶赶来报名,两人全程都一直紧紧地牵着手,让现场所有的人都羡慕不已。说起参加快女的原因,贺奶奶说,是因为唱歌,“我经常会参加一些老红军的聚会,演唱一些自己改编的老歌。”贺奶奶一直坚信“老有所乐”的信念,什么时候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态,特别是唱歌的时候,快乐得不得了。

今年已经70岁的颜菊英奶奶,听说“快乐女声”的报名后,激动得好几晚都没有睡着觉,一直喜欢搞娱乐,唱歌的她,以前就想来参加“快乐女声”,“谁说我老啦?我也是快女,我唱得好得很!”在报名的最后一天,颜奶奶终于从衡阳赶来报名参赛,还把自己特意带来的大头贴,贴在个人资料表上,“这样我更年轻,可爱嘛!”

老有所乐 乐在施爱于人

“老有所为,为在服务大家;老有所乐,乐在助人为乐。我们能当‘爱心姆妈’,真是一辈子的幸福!”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志愿者,一句用“本地口音”讲出的肺腑之言,感动了“爱心妈妈”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的千余名党员干部。

这支“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伍,由几名隔三差五聚在一起的老妈妈们组建。领队陈慧娟今年67岁,她常常和三五名邻居一起扫扫花坛、捡捡烟蒂、铲铲小广告,慢慢的,“没事找事干”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汶川地震后,以陈慧娟为领队、28名老年人组成的高行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50人。

“‘爱心妈妈’服务世博会,和我老伴王树源的‘失踪’有关”,陈慧娟在报告会上说起这段有趣的故事。那是2010年5月初世博会刚开始的几天,王树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门,整个上午不见人影。陈慧娟观察多日,终于忍不住问:“哪里这么好玩,何不带我一起去。”老伴这才“交代”,原来他每天到世博园区后滩出入口当“侦察兵”,看自己可以为世博会做什么。

“爱心妈妈”们受到启发,立即到后滩出入口集体“考察”。她们发现,出入口附近客流量很大,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观博者都需要帮助。尽管高行镇距离后滩有30多公里,乘公交车来回要3小时,但大家还是决定成立“世博双拥岗”,当编外志愿者。

浦东新区高行社会福利院院长王莉馥很感激“爱心妈妈”为孤老们付出的爱心。为了让郁郁寡欢的老年人们高兴起来,“爱心妈妈”们几乎每周都上门探望,还在福利院设计了一面“欢笑墙”,挂上每位老年人笑得最灿烂的照片。有位患脑梗的老伯怎么都不肯笑,“爱心妈妈”们特意为他换上新衣服,围在他身边唱歌说笑话,老年人久违的笑容被“咔嚓”一声定格下来。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挂在“欢笑墙”最显眼的位置。

结语

古语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语又云:“老年人安,关乎国运,惠及子孙。”“家家有老年人,人人都会老”。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幸福养老、健康养老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决策是无法达成的,每一位老年人以及会成为老年人的年轻人都应该有积极的心态,及早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