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华附中英语组教师梁启超:英语人文经典阅读

清华附中英语组教师梁启超:英语人文经典阅读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走进图书馆进行人文经典阅读的过程,是基于此理论指导下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完成与作者间微妙的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英语语言文化达成认同或反思的实践过程。而这种可以理解的,互动式而非强迫式的输入正是清华附中教师在多年英语教研实践中,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英语人文经典阅读本身所倡导的。

梁启超先生曾有言:“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学作为语言文字的艺术,在其自身审美意义被发掘之前,就早已成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学者们清晰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首先是文化事实的表达方式,其次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物。无疑,在这三种关系中,文学在语言和文化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学永远关乎人们在想什么,如何表达人们的想法,且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20世纪80年代初期,Stephen D.Krashen创立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提出了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其中,Krashen指出,语言的习得需要在目标语言中有意义的交流,即自然的交流。在这里,交流的重点不在于表达的形式,而在于想要传达的信息。在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走进图书馆进行人文经典阅读的过程,是基于此理论指导下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完成与作者间微妙的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英语语言文化达成认同或反思的实践过程。

在二语习得理论(SLA)的五个假说中,Krashen又进一步指出“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在低焦虑的情境下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这样的教法不强迫学生在初期就生成语言,但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来源于这种互动的、可理解的输入,而不是强迫性的、矫正性的输入”。可见,外语学习需要的绝不是强迫式、填鸭式的重复性机械训练,而是一种更为重要且高级的形式,也就是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使其接收、接受、理解,进而生成语言。而这种可以理解的,互动式而非强迫式的输入正是清华附中教师在多年英语教研实践中,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英语人文经典阅读本身所倡导的。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载体,人文经典需要读者以最感性、最直接的方式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意图,进而获取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种认知过程往往是在图书馆中自发的、轻松的、低焦虑的情景下完成的,而这种自然的、依托于理解和互动的交流方式,就是以文学为载体进行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根本原因。

图书馆中英语文学文本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形式也覆盖了从最简单的儿童读物到最深奥的哲学论著,因此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极为丰富、充实的素材。而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文学阅读的困惑之一便是学生的自然认知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和他们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的不对等。毋庸置疑,将学龄前儿童所需学习的自然认知内容作为初中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内容必然不符合其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低幼化或高深都将会削弱语言学习本身的魅力,降低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对语言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清华附中英语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认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应该选欧美名作之愚于兴趣的读物,由浅入深编排,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练习运用切于实用之普通英语;使学生略见近现代英文文学作品之一斑。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