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那县治地变迁之考述

朝那县治地变迁之考述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那国位于多民族、多部落地区。同时,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即朝那县为北地郡治地。另外,朝那县设立之前,此地叫戎那邑。前272年,秦灭义渠后,在戎那邑设立朝那县。《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关于彭阳县治地,史学界均一致认为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这就表明朝那县治应该位于汉代彭阳县的西北方向,与彭阳县同在茹河流域。

张有堂

朝那,是一个古老的县名,古读音为Zhǔnuó。关于其读音、含义及设县时间、县治地,均是学术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拙文略加以探究,与同仁共勉!

一、朝那县之渊源

历经夏商数百年的发展,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种与井田制、宗法制相适应的分封制。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病逝后,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大力推行分封制,从而形成天下共同辅佐周天子的政治体制。周武王的小儿子载(习惯上称季载)被分封到那国当了诸侯王。在汉字的发展史上,“那”“聃”相通,故亦称聃国。那(Nuó)国(聃国)治地在何处?先秦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至今亦无考古资料来佐证。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那”为“西夷国。”这只是告知人们那国国都在关中以西。至于“朝那”为什么读Zhǔnuó?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周人的古读音。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从古汉语角度来讲,“那(Nuó)”是“多”的意思。换言之,那国位于多民族、多部落地区。“朝(Zhǔ)”应该通假于“輖”。《说文解字》释“輖”为“重也”。《集韵》释之为“重载也”。换言之,“朝(Zhǔ)”表示重视那国的奠基人季载。概而言之,“朝那(Zhǔnuó)”就是寓意为该县设立于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以表示纪念睿智贤达的季载,表达秦继周统之意。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迫于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先后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实行变法,自觉、不自觉地去适应时代的要求。前359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经过10年的实践,秦国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制度,确立了封建制,综合国力与日俱增,雄踞各诸侯国之首,逐步走上了扩疆占地的道路,大力推行郡县制。与此同时,义渠国也在洛河流域崛起,并向泾河支流茹河、红河、蒲河流域扩展,向西扩展到黄河支流清水河上游和环江上游,统一了西戎各部,成为秦国西北的劲敌。

为了巩固大后方,早日东进攻占六国疆土,秦国决定先对义渠国用兵。前327年,秦军攻占义渠国南疆,并设立义渠县(治地应该在今甘肃省正宁县西南),义渠国君被迫向秦称臣。前320年,秦惠文王北游戎地,至北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至陕西省靖边县一带)。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义渠国击秦于李帛(治地不详)。前315年,秦军攻占义渠国郁郅(治今甘肃省庆城县)等25座城池,完全控制了环江、马莲河流域,义渠国君再次被迫向秦称臣。前312年,秦惠文王祭祀湫渊(在今宁夏彭阳县西),投诅楚文,与义渠君结盟,两国战事从此减少。义渠国在六盘山下的泾河上游(横河)、清水河上游、茹河上游、红河上游得以长足的发展。但是义渠国的存在一直是秦国的一块心病。秦昭襄王时代,宣太后施展美人计,彻底摧垮了义渠王的思想防线。前272年,她在甘泉宫(治今陕西淳化县西北)诱杀了义渠王,秦军迅速西进,攻占了戎那邑,消灭了义渠国,在新占领地建立、完善郡县制度,将上郡(治肤施县,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东南)、北地郡、陇西郡(治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完全纳入秦国版图,并在三郡北疆修筑一道战略防御线——长城,以此来拒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二、朝那县的设立

《汉书·地理志》载,前114年,为了加强西北边防,西汉从北地郡中析置安定郡,并增加县级建制。其中,安定郡治地设立在新置的高平县(治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管辖朝那、乌氏、安定、参峦等21个县;北地郡迁治地于马领县(治今甘肃庆城县西北),管辖19个县。所以,史学界普遍认为朝那县设立的时间为前114年。但是此结论经不起推敲。《史记·匈奴列传》载,前201年,匈奴大军南下占领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肤施为县名,为上郡治地,所以,朝那亦为县名。上郡设立于战国后期,即前320年。故前114年以前就设立了朝那县。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前166年,北地郡都尉孙卬在朝那县境内的萧关抗击匈奴而阵亡。这又表明朝那县设立的时间早于安定郡。同时,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即朝那县为北地郡治地。理由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即置守、尉、监”。其中,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民政、司法、军事、财赋等事务,秩二千石;都尉协助太守典掌全郡军事、维护社会治安,秩比二千石;监御史负责监察全郡各级官员,他们同驻郡治地。所以,朝那县一度为北地郡治地;前114年,北地郡才迁治地于马领县。

另外,朝那县设立之前,此地叫戎那邑。从古汉语角度来讲,邑就是国都。也就是说,戎那邑的政治意义与洛邑相同。洛邑为东周王朝首都。戎那邑又为何国都城?战国后期,此地为义渠国辖地。所以戎那邑为义渠国最后一个都城。前272年,秦灭义渠后,在戎那邑设立朝那县。又因为其战略地位特别重要,所以北地郡治地也便设于朝那县。它与肤施县、狄道县一道构成秦国北方防线,即战国秦长城。长城西起甘肃岷县,经甘肃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等县,入宁夏,经西吉县、原州区(固原市治地)、彭阳县,复入甘肃,经镇原县西北、环县,穿陕西吴起县、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榆林市治地)、神木县等,进入内蒙古,至黄河南岸。

三、战国秦汉朝那县治地及其辖区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朝那县治、县域等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模糊。唐朝学者开始考证朝那县治,他们主要分别以原州(治今宁夏原州区)、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为参照地点,用方位、距离来表示朝那县治的大概地理位置,从而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明清文献,特别是各县志书,它们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我们怎样觅求答案?

第一,从文献记录中寻找答案。《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关于彭阳县治地,史学界均一致认为在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具体地说,即今镇原县太平镇彭阳村(原为彭阳乡),位于茹河下游北岸。这就表明朝那县治应该位于汉代彭阳县的西北方向,与彭阳县同在茹河流域。

23年,班彪北行到安定郡治地高平县城,撰写《北征赋》一文,记述了他从长安出发的行程路线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释余马于彭阳兮”之后,就有了“越安定以容与兮”。到了安定县,他又如何前行呢?《北征赋》明确写道:“遵长城之漫漫”,并“登障隧而遥望兮”。也就是说,他不但沿长城一线前进,而且还登上长城向北远眺,之后方是“吊尉卬于朝那”,最后“隮高平而周览”。

史学界普遍认为高平县治地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从而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安定、朝那二县位于今甘肃镇原县、宁夏原州区之间;二是安定县、朝那县在长城沿线一带。战国秦长城东南行至今甘肃静宁县,折东北经今宁夏西吉县东,至今宁夏原州区北,折东南经今宁夏彭阳县茹河北部,至今彭阳县东境,折东北经今甘肃镇原县和环县而东去。茹河发源于六盘山脉东麓,穿越今宁夏彭阳县、甘肃镇原县等,至今甘肃宁县境注入泾河。又茹河为宁夏彭阳县、甘肃镇原县的母亲河。所以,安定、朝那二县治地均位于战国秦长城以南、茹河上中游一带。唐《元和郡县图志》记:汉代朝那县在唐代原州和百泉县之间。原州治地今宁夏原州区;百泉县治地今宁夏彭阳县。也就是说,朝那县在今宁夏原州区和彭阳县之间。

另外,据《史记》《汉书》记载,朝那县境有一个国家级的祭祀重地,名叫湫渊(古读音Jiǎoyuān),也叫朝那湫。秦始皇、汉武帝均祭拜过此地。在古代史学家笔下,湫渊深藏于群山之中,湖水容量不增减,也未外泄,周围又不生长草木,是潜龙的地方。在历史演变中,湫渊变化最大的是水域面积减少了。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三国苏林均一致认为湫渊在朝那县境内,所以朝那县城与湫渊可以相互佐证。湫渊具体位置在何处?唐《括地志》记述湫渊“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唐代平高县就是汉代高平县,治地即今宁夏原州区;元《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认为湫渊在开成府东北三十五里,开成府治地在今宁夏原州区开城镇南;明《固原州志》以为湫渊在“固原州东南四十里”,固原州治地今宁夏原州区。另外,《文献通考》记湫渊在宋代镇戎军(治今宁夏原州区),《明史》记湫渊在固原州。从而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湫渊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的东南方向。且明《固原州志》又明确指出东海子即湫渊。东海子位于今宁夏原州区东南与彭阳县西交界处。东海子的地貌特征与湫渊完全吻合,而且东海子东南山冈上到处堆积着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砖瓦层,东山坡旧宅中又有两块唐宋时期的柱础石。2007年11月,在这些砖瓦层中发现了一块残碑,上面阴刻着“那之湫”等楷书汉字,与宋徽宗瘦金体书法非常接近。所以东海子就是湫渊。综上所述,以《辞海》为代表的以为秦汉朝那县治地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在城址废墟中觅求答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古城镇有一座古城遗址,位于茹河上游北岸川地中央,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13米,城墙顶部又筑有障墙,障墙上还留有垛口,城墙四角各筑建一座望楼。该城开东、西二门。城墙四周辟有护城壕,残深2米,宽约30米。遗址地表上秦汉砖块瓦片俯拾即是。1977年4月,古城遗址西北出土一尊青铜鼎,腹部铸刻“第廿九五年朝那”等18个汉字,另有刀刻的18个汉字,均为隶书体。元鼎五年(前112),正好是汉武帝即位第29年,所以中国考古学界的专家将它确定为汉武帝时代之器物。并对此城址进行局部考古挖掘,发现地下堆积着4米厚的秦汉砖瓦层,又出土了西汉错金铜羊、陶水管等器物。所以中国学者专家确定该古城遗址为西汉朝那县城。这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秦汉时期的朝那县、安定县、彭阳县分别坐落在茹河上游、中游、下游。除安定县城址尚未确定外,彭阳县城保留得也比较完好,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0米,城墙四角各筑一望楼。东、西各开一正门,南辟一便门。朝那、彭阳二县城建造时间均为战国后期,但是朝那城的面积是彭阳城的6.54倍。这说明了二城的政治、军事地位不同,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朝那县城一度为北地郡治地。

朝那县治确定之后,就可以划定朝那县疆域。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证,史学界认为,汉代泾阳县治地在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地处泾河上游(横河)北岸;汉代高平县治地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处清水河中游西岸。又《汉书·地理志》记“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后汉书·地理志》载“乌枝,有瓦亭,出薄落谷”。乌水即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脉开城岭北麓,北流经高平县城东,继续北流注入黄河。都卢山即今六盘山,薄落谷即弹筝峡(三关口),位于今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东。瓦亭在今泾源县六盘山镇北。泾河发源于六盘山脉开城岭南麓(北源),东南流经瓦亭、弹筝峡,入甘肃平凉境(此段又叫横河、颉河)。这就证明乌氏(乌枝)县治地在今宁夏泾源县北。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瓦亭村、大湾乡牛营村均有汉代城池遗址。所以,乌氏(乌枝)县治在今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大湾乡一带。战国秦长城在今宁夏彭阳县境东南行至城阳乡,呈直角折东北经彭阳县孟塬乡,又入甘肃镇原县马渠乡、三岔镇。另外,茹河沿岸的宁夏彭阳县城阳乡、甘肃镇原县开边镇均有汉代古城遗址。所以西汉安定县城应在宁夏彭阳县城阳乡、甘肃镇原县开边镇一带。西汉参峦县治不详,但它是主骑都尉治地。而泾河支流蒲河一带一直是古代牧马场地,所以参峦县治应该在蒲河流域,治地大约在今宁夏彭阳县东北、甘肃镇原县西北和环县西南范围之内。

概而言之,朝那县辖区西未越六盘山脉开城岭,南未饮泾河上游之横河,东北未枕泾河支流蒲河,东未尽战国秦长城大拐角处(宁夏彭阳县城阳乡),县域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

四、东汉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朝那县

西汉安定郡管辖21个县,而东汉安定郡仅仅管辖8个县,除将3个县划归他郡和新划归1个县外,东汉撤消了安定郡所辖的12个县的建制,并将安定县辖域分归于临泾县、朝那县,把泾阳县辖域分并于乌枝县、朝那县。也就是说,东汉朝那县域较西汉时有所扩大。但关键问题在于东汉王朝什么时候撤县并县?据《后汉书》《资治通鉴》记载,东汉中后期,羌族纷纷起兵反汉。111年3月,东汉王朝第一次将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四郡内迁。129年9月,“复安定、北地、上郡归旧土”。141年10月,安定郡、北地郡等第二次内迁。167年9月,“内徙郡县,得反本土”。在第二次回迁的过程中,上郡、陇西郡均迁回原治地,而安定郡落治于临泾县(治今甘肃镇原县南),北地郡治地北迁于富平县(治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西南)。也就是说,只有在平羌乱之后,东汉王朝才有可能调整县级建制。东汉安定郡所辖的高平县城号称“第一城”,这又说明高平城是安定郡所属各县中最大的一座县城,这足以证明东汉高平县治地就是西汉安定郡治地高平县,即两汉高平县治地相同(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东汉乌枝县“有瓦亭,出薄落谷”,也说明东汉乌枝县治地即西汉乌氏县治地。这就足以能证明“归旧土”、“反本土”指的是东汉安定郡所辖朝那、三水、阴盘、彭阳、鹑觚等县也均在西汉原治地,而没有落治地于别处。

据《晋书·地理志》《十六国疆域志》载,曹魏、西晋承袭东汉郡县制度,所不同的是西晋安定郡管辖的县除旧县临泾、朝那、乌氏、鹑觚外,又恢复阴密县,还增添都卢县、西川县。十六国基本上沿袭西晋郡县制度,所不同的是郡县的称谓有所变化、郡治有所变迁,但朝那县的名称一直存在。关键是这时的朝那县是否在原治地?甘肃省部分学者认为:129年,朝那县迁治地于今灵台县朝那镇。朝那镇东北至甘肃泾川县城约30千米。事实是否如此?据《资治通鉴》记载,388年2月,前秦主苻登“率众下陇入朝那”,后秦主姚苌“据武都相持,累战互有胜负”。六月,姚苌“退还安定”。陇,即陇山、六盘山。安定郡治地今甘肃泾川县北。武都,今何指?1964年,宁夏彭阳县城北出土北魏员标墓志一方,其上刻写:“泾州平凉郡阴盘县武都里人”。说明武都里应该在今宁夏彭阳县城附近。从方位来讲,朝那县靠近六盘山,在武都、安定的北方。416年6月,夏国主赫连勃勃自上邽(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东犯,相继攻占阴密(治今甘肃灵台县西南)、安定(今泾川县北),又南犯雍城(治今陕西凤翔县南)、郿城(治今陕西眉县东)。后秦大将姚绍率领5万大军从长安出发,西进抗击。赫连勃勃北撤,“退趋安定”,“绍进击勃勃于马鞍阪,败之,追至朝那,不及而还。勃勃归杏城”。杏城治地今陕西黄陵县西南。这同样可以证明,朝那县位于安定郡治地以北。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不但远离六盘山,且又地处十六国安定郡治西南方向。综上所述,东汉魏晋十六国朝那县治地依然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

五、北朝时期的朝那县

魏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图志》载,524年,北魏在阳晋川(泾河支流红河)设立长城郡,辖黄石县(郡治地,今宁夏彭阳县新集乡)、白池县(今宁夏彭阳县城阳乡),分管旧朝那县辖地。另外,《魏书·地形志》载,隶属于安定郡的朝那县境内有“当原城、胡城”。《魏书·崔延伯传》载,当原城位于泾州西北七十里,即今甘肃泾川县党原乡。以此推论,北魏时期的朝那县治地在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东与泾川县西北一带。

《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载,535年,西魏重设朝那县(治今甘肃灵台县朝那[读Cháonà]镇),为安武郡治地。开皇三年(583),隋代废除安武郡和朝那县。灵台县朝那镇古城遗址坐北向南,半山半塬,北依塬面葫芦形腰弦处筑城墙,东、西两侧城墙向南延伸,但南面没有城墙合围。城下的沟里有十几孔窑洞,大小不一,壁面像是用白灰刷抹。城东南有柳扇梁向西,西南有皇甫岭向东,如两臂环抱。该县城未置交通要道上,面积仅2.2万平方米,是个偏安的小县城,与两汉魏晋时期的朝那县不能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朝那县治地有三地:战国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县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古城镇;北魏时期,县治在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与泾川县之间;西魏至隋初,县治在甘肃灵台县朝那镇。

参考文献

1.《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2.《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

3.《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4.《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6.《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