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那古城及相关问题探究

朝那古城及相关问题探究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那古城址居茹河北岸川地,位于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政府所在地,为秦汉朝那县治所。朝那古城址曾出土秦汉以来的大量遗物。朝那鼎的发现为朝那古城址的所在地提供了实物佐证。朝那古城历史悠久。秦灭六国后,废分封诸侯之制,分全国为36郡,朝那县属北地郡。晋及十六国,朝那县仍属雍州安定郡。朝那古城址历史上有县治达1200多年。一是距朝那古城址西10公里的东海子即古之朝那湫。

郑 祎

朝那古城址居茹河北岸川地,位于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政府所在地,为秦汉朝那县治所。地理坐标:东经35°08′34.4″,北纬106°08′36.5″。是宁夏境内设置最早的4个县治之一。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城址一带地势平坦,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13米不等,基宽14米,夯土层14-20厘米。依东南西北开四门,沿城墙四周辟有深3米、宽20米的护城壕堑。今彭(阳)至固(原)公路穿东西城门而过。

朝那古城址曾出土秦汉以来的大量遗物。有汉朝那铭文鼎、错金铜羊、“弘宫”铜盘等珍贵文物;有秦汉建筑特点的残砖碎瓦——绳纹大板瓦、小桶瓦、卷云纹瓦当、陶水管等;有宋《东山寨修城记》碑和《宋故董府君墓志铭》及历代诸多钱币。这些文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朝那铭文鼎 西汉量器,国家一级文物,1979年出土,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耳高7厘米、腹径23.5厘米、足高9.2厘米。敛口,双耳,圜底,素面。耳下腹部饰一周凸棱纹。盖佚失。腹部一周刻有三段铭文共36字:“第廿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今二斗一升乌氏│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等铭文。鼎自重2900克,容积4200毫升。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朝那鼎的发现为朝那古城址的所在地提供了实物佐证。

错金铜羊 西汉器物,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出土,通长8.5厘米、高6.2厘米、宽6.4厘米、重665克。一公羊前肢后屈,后肢前屈作平卧回首状。大眼凝视后方,长卷曲角,大嘴。用细如丝发的金银线镶嵌羊身,如同毛状花纹,金光银彩交相辉映,显得生气勃勃。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弘宫”铜盘 西汉量器,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出土,通高16厘米、口径35.5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沿平折,斜直腹,平底。上腹饰一周凸线纹。沿面隶书阴刻铭文“弘宫铜盘一容五斗卖”九字,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宋《东山寨修城记》碑 记载了宋天圣年间(1023-1031)增筑东山寨城(朝那古城)始末,宋与西夏军事形势及若干战事等,为研究本地区历史沿革、宋夏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宋故董府君墓志铭》 记载了墓主人董怀睿生前参与历史上著名的宋夏“灵武之战”,即志文中的“国朝元丰四年,兴师灵武,每帅军,须未闻少有难色”。也正是这方墓石的重要价值所在。文字尽管简略,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有关宋夏灵武之战的第一方墓石。

以上文物见证着昔日朝那古城的辉煌与文明。

朝那古城历史悠久。《史记·匈奴列传》载:周平王末年,“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徇衍之戎”,古朝那县属义渠戎居住范围。前272年,秦昭襄王伐灭义渠戎国,于其地设北地郡,以朝那邑为中心,置朝那县。秦灭六国后,废分封诸侯之制,分全国为36郡,朝那县属北地郡。西汉初,地方建制仍沿袭郡县制,郡有郡守、都尉,朝那县为北地郡都尉的分治所。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冬,匈奴老单于14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郡都尉岇,掳掠月余而去。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上隶凉州刺史部,领高平、朝那、乌氏等21县。东汉全国设十二刺史部(州),朝那县仍属凉州安定郡。汉安帝永初五年(111),由于北方羌族起义,朝那等县及汉族百姓随安定郡迁至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境)。顺帝永建四年(129)诏内迁还旧土,“使谒者郭璜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堠驿。”并省泾阳入朝那县,县域范围扩至平凉西北。永和六年(141)东西羌会合,势力大盛,又徙安定郡于扶风(今陕西新平县境)。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分安定、扶风置新平郡,朝那县随郡迁还。三国曹魏恢复《禹贡》九州建置,朝那县属雍州安定郡(治临经)。此时因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处在曹魏政权和羌胡的分界线上,废高平县入朝那县。晋及十六国,朝那县仍属雍州安定郡。东晋十六国时,朝那县境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5个少数民族政权。南北朝时,朝那县被废。至北宋时,全国实行军事管理,朝那县境置东山寨,属镇戎军(军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东山寨址仍为古朝那城址。金升东山寨为东山县。元在东山寨旧址(朝那古城址)置广安县,后又升为广安州。朝那古城址历史上有县治达1200多年。

朝那古城址的确定,至少还能证明三个重大问题。

一是距朝那古城址西10公里的东海子即古之朝那湫。自秦昭襄王始,朝那湫成为秦国祭祀山川的四大名水之一。《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时祠祀制度:“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所谓“名川四”指四处作为国家祭祀典礼之对象的神水,即:“水:曰河,祀临晋;沔,祀汉中;湫渊,祀朝那;江水,祀蜀。”《三家注》又对湫渊的具体位置作了说明,湫渊在“安定郡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祭祀的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前312年,秦惠文王讨伐楚国时,刻《诅楚文》于三石。三块石刻《诅楚文》祭祀后分别沉埋于三地。其中将《告大沈厥湫文》石刻投于东海子(即朝那湫),这里便是“投文诅楚”之地。北宋治平年间,一农民在朝那湫旁耕田掘得此石刻。宋神宗熙宁元年,蔡挺到平凉出任渭州知府,将《告大沈厥湫文》石刻移到了官廨。5年后蔡挺升任枢密副使,后又调任到南京(今河南)的御史,他又把这块石刻带到南京住宅据为己有。宋金石学家赵明诚闻讯来到蔡家,把《诅楚文》石碑写进了自己的《金石录》。

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医学家皇甫谧的故里在朝那古城。《后汉书·皇甫规传》《后汉书·皇甫谧传》均称皇甫谧及其家族“安定朝那人”。皇甫谧(215-282),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学者,博览群书,在文学、史学、医学、哲学诸方面都有建树。其中《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等传世著作广采百纳,对“三皇五帝”至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袭和重大事件,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鬼谷子注》《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高士传》《列女传》《三都赋》等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黄帝三部针经》在总结、吸收《黄帝内经》《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古典医学著作精华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在医学领域矗立起一座丰碑。20世纪50年代,在修固彭(固原—彭阳)公路时,民工在朝那古城址南今古城镇高庄村挖出一石匾,长1米,宽0.5米,匾额正面阴刻“后汉皇甫祠”,下款印刻“北至弄水泉(今高庄于黄泉沟之间)三百零三步西至东山寨五里四十八步”的字样。宋时的“东山寨”寨址即朝那古城。据此匾推断,这里的祠堂最迟修于宋代,是皇甫氏后裔拜祭先祖之地。朝那古城址或其周围定是皇甫故里。

三是东汉名将“马革裹尸”的马援,曾驰骋朝那一带。东汉初年,陇西成纪人隗嚣割据天水一带,举兵反叛,其大将高峻据守高平(今宁夏固原)。汉光武帝于建武八年,亲率大军征讨,派马援招降高峻收复高平。汉光武帝抵达高平后,以高平为据点,消灭了隗嚣割据势力。马援当时屯兵作战朝那一带。由于战功显赫,受到东汉光武帝的称赞。1974年,在今彭阳县白阳镇老坟湾的一座古墓旁,发现铜官印一方,高3厘米、边长2.3厘米。龟形钮,汉印风格,这枚印章属马援无疑。该印章的出土,也佐证了汉代朝那一带的重要的位置。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都确凿地证实朝那古城址的所在和蕴藏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彭阳县把朝那古城址当作“重点保护对象”。1983年建县初,就将朝那古城址申报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0年、1993年相继在朝那古城址修建更换了保护碑,沿城墙两侧6米保护范围栽置了界桩,并用铁丝围栏保护;从1994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逐年动员依城墙居住的农户搬迁,将城址附近的耕地退耕还林,减少了对古城址的人为损毁;1996年、1999年,我们按照《文物保护法》,先后两次阻止了工程建设破坏城址事件;2003年,彭阳县人民政府投资70多万元复原了部分古城址,政府的支持保护,推动了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实现;2008年,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机会将朝那古城址申报为自治区级文保单位,提高了保护级别。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彭阳文物被外界认识,朝那古城址的文化价值必将深度开发,朝那古城的神韵定会再放异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