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乌氏”陶文与“朝那左尉”印章考

“乌氏”陶文与“朝那左尉”印章考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朝那左尉”印章显示朝那县在安定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键词 “乌氏”陶文 “朝那左尉”印章 固原固原在战国为秦国所属,秦统一后属北地郡,西汉时期又被划归为安定郡。带有乌氏内容的文物此前也有发现。乌氏在秦汉时期可能是以畜牧为主。
“乌氏”陶文与“朝那左尉”印章考_丝绸之路暨秦汉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王  彬

内容摘要 秦始皇帝陵周围出土的“乌氏”类陶文是始皇帝修建陵寝在全国征发大量夫役的一个缩影。“朝那左尉”印章显示朝那县在安定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两类铭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汉时期固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  “乌氏”陶文 “朝那左尉”印章 固原

固原在战国为秦国所属,秦统一后属北地郡,西汉时期又被划归为安定郡。《读史方舆纪要》称固原“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元《开成志》云:‘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今自州以东则翼庆、延,自州以西则卫临、巩,自州而南则瞰三辅矣。乃其边境则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北负宁夏,延袤盖千有余里。”[1]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沟通关中与河西走廊的重要地区。

秦汉时期的玺印资料中,也有一些与固原有关。今择两类加以考释,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正之。

一、“乌氏”类陶文

图1 “乌氏援”陶文       

图2 “乌氏工昌”陶文

此两陶文均出土于秦始皇陵周围,钤抑于板瓦内壁。[2]学界对于这种资料以前多不归属为玺印一类。此论有失公允。这种戳记实际上还属于玺印,只不过是仅用于陶器砖瓦之上而已,实际与常见的钤印封泥上的玺印在功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周晓陆先生在《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一书中便有大量的以前仅被认为是陶文一类文字的著录[3],这是很有见地的。

带有乌氏内容的文物此前也有发现。1979年固原古城乡出土的铜鼎有铭文:“平,二斗一升,乌氏”,“入,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第廿有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4]另外在居延破城子遗址中出土的简牍中也有“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5]的记载。

乌氏本为西戎之一部。《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正义》引《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6]《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乌氏县,“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安定郡为汉武帝时期所置,在秦代属于北地郡。东汉时乌氏改名乌枝。《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七·平凉府》“固原州”条载:“乌氏城,《括地志》:在安定县东三十三里。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氏,音支。汉因之,属安定郡。后汉建武初,隗嚣追破赤眉于乌氏、泾阳间,是也。《后汉志》亦作乌枝。晋仍为乌氏县。后魏皆因之。西魏时,废,后为乌氏驿。唐武德九年,突厥屯河南,入寨,围乌城,即乌氏也。肃宗初,自马嵬北行,至乌氏。亦即此。”[7]秦汉乌氏县城遗址位于今固原东南。[8]张多勇先生认为,乌氏县在平凉东十里铺泾水南岸的阎吴沟一带。[9]

关于秦代陶文,袁仲一先生曾有深入研究,“乌氏援”“乌氏工昌”这类,袁先生归之为官营徭役性质。[10]能在皇帝的宫室和陵墓建筑上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上钤印的工匠,不是普通的人员,而是有着相当技术水平,属于匠师的身份。

秦代在修建陵墓时,曾在全国征发了大量的人员,除了服徭役的平民之外,绝大多数是刑徒。《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又《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这些刑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爵位的,而这类人员的墓地在始皇陵附近的赵北户村曾有发现。刑徒墓中出土的板瓦上刻有类似后世墓志性质的文字,如“东武居赀上造庆忌”“杨氏居赀武德公士契必”。[11]这其中东武、杨氏分别为琅琊郡、巨鹿郡属县。居赀是秦代令犯人或债务人居于配所劳作,以抵偿赎罪之金或债务的制度。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记载:“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以其令日问之,其弗能入及赏(偿),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钱。”[12]上造、公士是爵位,在秦二十等爵中第二等和第一等。庆忌、契必是人名,他们在服劳役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最后不幸身亡,被埋葬在建筑工地附近。

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砖瓦类陶文显示,当时在征发的人员中,既有关中的秦人,也有原山东六国人,但还是以秦国故地的人最多。[13]这似乎说明在营建秦始皇陵寝时,各种工匠还是以秦地为主,这些人在施工时,对秦人的习俗最为熟悉,制作出的建筑材料以及营建的宫殿,是秦人所熟知的形制。这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砖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属于始皇陵出土的瓦当纹样,基本上还是与战国晚期秦国瓦当纹样一脉相承。这说明,秦始皇内心所崇尚的,还是秦人旧俗。虽然在咸阳北阪曾大量仿六国宫室进行营建,但这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

乌氏在秦汉时期可能是以畜牧为主。《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虽然乌氏一带以畜牧为主,但其建筑应当不会是便于拆迁移动的简易庐舍,而是有一定的水准,在其附近的戎王宫殿也不会非常简陋。建造这些宫室,肯定也需要大量的砖瓦,从而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准的制陶匠师。在秦始皇营建他的陵寝时,每个郡县必定会征发一部分匠师前往郦山,否则不会选择这些人去专门管理烧造砖瓦。

秦人对于各种手工业制品的质量有严格的管控。睡虎地秦简《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桼书之。”[14]《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15]对于始皇帝陵寝的各种器物质量的管理,同样不能放松。因此在制成器物上必须要有这类戳记,以便于质量检查。除了一些大型的陶俑使用之外,在出土的砖瓦上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类戳记。这些数量繁多的戳记,正是秦始皇在修建陵寝时在全国征发大量夫役的一个缩影。

二、“朝那左尉”印章

图3 “朝那左尉”印章

此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16]朝那县秦置,属北地郡。《史记·匈奴列传》: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冒顿“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17]《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18]朝那东汉沿置。《续汉书·郡国志》安定郡有朝那县。[19]《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七·平凉府》“固原州”:“朝那城,在府东南。春秋时地名也,为秦之北境。汉置县,属安定郡。《史记》:‘汉初匈奴强,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南至朝那、肤施。文帝十四年匈奴入犯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孔氏曰:‘朝那故城,在今百泉县西七十里。曰朝那萧关者,萧关属朝那也。’胡氏曰:‘朝那故城,在原州花石川。’后汉仍为安定郡属县,晋因之。后魏亦属安定郡。后周改置于故城东南二百余里,属泾州。隋因之,大业初,属安定郡,义宁初废。”[20]朝那县治在今固原市彭阳县城西15公里处的古城镇。[21]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22]《续汉书·百官志五》:“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本注曰: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章怀注:“应劭《汉官》曰:‘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小县一尉一丞,命卿二人。’”[23]朝那县有左尉,则当亦有右尉,一县有两尉,可知属于大县。朝那之所以在汉代属于大县,除了人口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地理因素。

朝那正处在关中西北的门户,汉代在其境内设有萧关,萧关的安危在汉初对于中央王朝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杀北地都尉卬,战火一度燃至回中宫,而匈奴骑兵的前锋甚至到了甘泉宫。战国晚期,秦国为了抵御西戎,就已经在这里构筑长城,并驻重兵把守。虽然如此,这种威胁却并没有最终得以解决,而且一直影响到汉初。这种威胁直至汉武帝置河西四郡之后才得以改观。

朝那和乌氏,都处在泾水上源,沿着泾水河谷的这条线路,向东南可直通咸阳和长安,向西傍长城可至河西四郡以及西域各国。因此,这条线路在当时是沟通关中和河西走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这也正是西汉在朝那县设有两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保证关中安全,西汉还在朝那县设置萧关。对于萧关的地望,《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原州平高县”载:“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24]《读史方舆纪要》载:“萧关,在平凉府镇原县西北百四十里。”[25]许成先生等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汉代萧关故址在今固原东南的古城乡。[26]其说可从。

朝那县有湫渊,这个湫渊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朝那湫。秦人对此湫曾有祭祀。《史记·封禅书》:“湫渊,祠朝那。”《集解》:“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正义》:“《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湫谷水源出宁州安定县。’”[27]秦惠文王在位期间曾做过一次巫祝活动,当时把诅词共刻在三块石头上,后人将这个诅词统称为诅楚文。其中的一块,被埋在朝那湫。北宋治平年间,耕者得之于湫渊侧,时人根据文词,又将此石名为《告大沈厥湫文》。诅楚文原石今已不存,后人所见到的是《绛帖》等的翻刻本。[28]

朝那湫在古人看来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史记索隐》称朝那湫是“龙之所处”。[29]唐人也曾有一篇非常著名的传奇《灵应传》,记载了善女湫九娘子神在梦中请泾原节度使周宝属下郑承符与朝那神作战的故事,而湫九娘子神和朝那神两者都是龙神。[30]

对于朝那湫的地望,《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七·平凉府》“固原州”载:“朝那湫有二:一在旧县东十五里;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俱出山间,土人谓之东海、西海。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两岸不生草木。《封禅书》:湫渊祠朝那。即此。《水经注》:湫水西北流,出长城北,与次水会,径魏行宫故殿西,又东注若水。若水,亦作苦水。《通志》:今湫水一在州东南四十里,一在州西南四十里。似误。”[31]朝那湫位于今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东北湫头山,是当地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作者系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

[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802页。

[2]“乌氏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刘寨遗址,即秦丽邑遗址。见陈晓捷:《临潼新丰镇刘寨村秦遗址出土陶文》,《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乌氏工昌”出土于鱼池遗址。见袁仲一:《秦代陶文》,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351页。

[3]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6-162页。

[4]韩孔乐、武殿卿:《宁夏固原发现汉初铜鼎》,《文物》1982年第12期。

[5]甘肃省考古所:《居延新简》,编号破城子E·P·T59·58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8-50页。

[6]《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1959年,第2883-2884页。

[7]《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第2793页。

[8]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62页。

[9]张多勇:《从居延汉简E·P·T59·582看汉代泾阳、乌氏县、月氏道城址》,《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10]袁仲一、程学华:《秦中央官府制陶业的陶文》,《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11]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北户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1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4页、51页。

[13]陈晓捷:《临潼新丰镇刘寨村秦遗址出土陶文》,《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

[14]《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4页。

[15](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一七,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第1381页。

[16]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上海书画出版社、大业公司,1993年,第128页。

[17]《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第2890页。

[18]《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5页。

[19]《续汉书·郡国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519页。

[20]《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第2777页。

[2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2518页。

[22]《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

[23]《续汉书·百官志五》,第3623页。

[24]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页。

[25]《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陕西七》“平凉府”,第2790页。

[26]许成:《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8页。

[27]《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第1372-1373页。

[2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82页。

[29]《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湫渊,祠朝那”《正义》引《括地志》,第1373页。

[30]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卷五,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29-136页。

[31]《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八,第28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