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程门立雪”综合考述

“程门立雪”综合考述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程门立雪”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有答案了。游、杨“程门立雪”就是发生于杨时元祐八年正月“赴调”与四月“至京”期间的春二三月。据此,上述有关“程门立雪”的各种记述还有几点必要重新厘清。其三,由于“程门立雪”的原始记述以及早期流传是在杨时名下,因而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表述;当转述于游酢名下之时,一些表述语言没有随之变更,从而造成误会。
“程门立雪”综合考述_游酢新论:续编

至此,“程门立雪”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有答案了。

可以肯定,“程门立雪”不可能发生于元祐八年夏五月,也不是发生于元祐八年五月之后的“这年冬天”,更不是发生于元祐七年“冬”,但不排除发生于元祐八年五月之前,在洛阳立雪半日且“雪深一尺”,则唯有元祐八年春二三月之时。杨时于元祐八年,黄谱谓“正月一日,公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师”,毛谱、黄谱《考证》与清佚名《杨龟山先生年谱》皆谓“正月,从吉,赴调。四月,至京”,张谱谓“正月,服阕,赴调。四月,至京”。游、杨“程门立雪”就是发生于杨时元祐八年正月“赴调”与四月“至京”期间的春二三月。当时,杨时于正月“赴调”,正常情况下二月中下旬能到达,但在进京前先赴洛阳;游酢于元祐六年得知西京河清县,元祐八年春仍在任,黄谱谓“是时,御史游公知河清县”,毛谱谓“时御史游公酢知河清县”,张谱谓“时游定夫知河清县”,此皆可印证。

据此,上述有关“程门立雪”的各种记述还有几点必要重新厘清。

其一,《侯子雅言》的杨时“初见伊川”。侯仲良记述“程门立雪”的故事必定是事后补记,故其“初”之语意是“原先”、“当初”;后世转述这一故事时,语境其实已经发生变化,故“初”之语意也发生了转变,如“初次”等意思。同时,《侯子雅言》的“初见”不是指见面的第一天,而是指从见面到告辞的一整段时间,或数日或十数日甚或数十日,“程门立雪”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某一天;具体地说就是,“程门立雪”发生于元祐八年春二三月间的某一天。这从上述“程门立雪”的情节也可获得佐证,如伊川“既觉”后之言语就不是“初见”时的言语。清毛念恃撰于康熙二年(1663年)的《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谓:元祐八年“五月,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先生出京,遂西往见伊川先生……先生初与游公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公侍立,既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雪深尺余。”其中“初”即为“初次”之意,亦犹《成语典故》之“初次”,只是这个“初次”并非指元祐八年五月此时而是指此前,至于此前何时则不明确。而《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卷首《师友叙述》谓:“先生(杨时)出京,到雒见程先生……先生尝与游御史见伊川,一日,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今既晚,且休矣。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矣。非信道之笃,能如是乎?”这一记述与黄谱、毛谱相同,其中“尝”意为“曾经”,通常是指本次之前的另一次,与毛谱之“初”意思相同。

其二,杨时诸《年谱》的“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程门立雪”既发生于元祐八年春二三月间的某一天,那么杨时“以师礼见伊川程先生于洛”也就应当发生于元祐八年春二三月间,且略早于“程门立雪”的这一天,即杨时“以师礼见伊川”不是发生在五月“出京”的这一次。

其三,由于“程门立雪”的原始记述以及早期流传是在杨时名下,因而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表述;当转述于游酢名下之时,一些表述语言没有随之变更,从而造成误会。如立雪程门这次的“初见伊川”亦即“以师礼见伊川”者是杨时而非游酢,河清知县游酢只是陪从家乡前来的杨时一同前去;某些转述也使用游酢“初见伊川”云云,颇为不妥。例如,游酢当时知河清县,地近洛阳,杨时因“从吉(服阕),赴调”于元祐八年正月从福建前往京师且取道洛阳;转述者生搬硬套,如《游定夫祠〈程朱理学源流〉壁画图解》(《游酢研究》第2辑)即谓“游杨二人不远千里从福建前往河南洛阳向程颐求学,正值寒冬季节……先生正倚椅假寝瞌睡”云。从“见面”的意义上而言,游酢“初见伊川”是在熙宁五年(1072年)赴礼部试之后,其时“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在京师“一见”游酢即“谓其资可与适道”;至于正式拜程颐为师的游酢“初见伊川”,《闽南道学源流·微言》所引“游酢《拾遗》”、《程氏外书》卷八《游氏本拾遗》和《游廌山集》卷三《师训》皆谓:游酢“初见先生(伊川),次日先生复礼,因是安下饭食稳便回。”依游酢的经历,游酢于元祐五年既没有跟随范纯仁前往太原府又辞颍昌府学教授而“待次”之初,正是游酢正式拜程颐为师即“初见先生,次日先生复礼”之时,早于杨时约三年。

(作者系南平市委台办研究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