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邢澍交游考述

邢澍交游考述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通过对其交游的考察,可以了解到邢澍主要的学术活动和文学交流的概况。从两人的交情来看,邢澍应有书信或题赠给章氏,今诗集中不见有录。钱氏长邢澍三十余岁,虽然两人交情深厚,但邢澍对钱大昕非常尊敬,奉为师长。瞿木夫作《顾渚纪游图》描绘此次游览胜况,钱大昕、邢澍均有题诗。顾渚山游,时钱大昕年七十有四,当天返回长兴县署留宿官斋鉴止亭,他对邢澍的热情款待非常感激,对邢澍耕读并举的生活也赞赏不已。

第二节 邢澍交游考述

邢澍在为政之余,常邀集江南名流俊儒,唱酬论史,极一时之盛。他的交游从时间上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进士前在北方的交游,一是入仕后在江南的交游。

一、在北方的交游

邢澍于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考中举人后,到了京城,前后近十年时间,这一时期的交游,就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而言,仅限于和亮和年景鹤二人。和亮,又名和惠畴,系本长白满族旗人,后居京城,先世多为朝中大僚。其父曾任秦州州牧,因事吏议戌云南。和亮随侍父亲左右,“日探讨书籍,兴至则为诗歌,家空怡如也”(《和惠畴涛稿序》)。邢澍在京师时,经长安人年景鹤引荐,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和五十四年两次馆于和家,情谊甚笃。暇时,两人“论经史疑义,乃人品邪正,政治得失之故,意气不少挫”。后来,邢澍出仕江南,入京考绩,惠畴已殁数年。其子和衍昌,贡士出身,整理其父遗诗2卷,邢澍撰《和惠畴诗稿序》。邢澍在《序》中对和亮的志气和作品都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以惠畴之才,使不遭家厄,必致身贵显,树功疆场。以余事为辞章,抑或侍从清华,矢音高远,其诗虽非专门,然托志之高,气骨之雄健,适如其人。”和亮才气奇高,他的诗俱有汉魏风骨,雄健昂扬,气势强劲,丰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年景鹤,字丹崖,陕西长安人。《长安县志·选举志》云:年景鹤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经籍志》云:年景鹤著有《雪堂诗集》1卷。后世未见有刊本行世。年“以诗称关中,其人亦高爽有志行”,年龄长于惠畴而卒于其后。年景鹤可能和邢澍初识于西安乡试时,后在京城相遇,又与和亮相识。邢澍对和、年二人的人品气节非常推崇,尝打算遍选二人诗作,一并刊行,大概未能付诸实施。

二、在江浙的交游

邢澍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进士后出宰两浙,在才子济济的美丽南国,度过了他名垂青史的大半生,结识了一大批闳通淹博的文人学士,如章学诚、钱大昕、钱大昭、孙星衍、洪亮吉、阮元、张廷济、胡虔、秦瀛、吴兰庭、何梦华、瞿木夫、施希闰等。我们通过对其交游的考察,可以了解到邢澍主要的学术活动和文学交流的概况。

章学诚,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章氏遗书》卷28收有一篇章学诚写给邢澍的信《与邢会稽》。在信中,章氏就《全秦艺文志》的编订谈了自己的意见。章曰:“鄙意终以先定《全秦人物表》为主,如《人物志》已有底稿,必须草一副本,交小儿处,则将来史考局中,但有所见,即须凭《表》摘录,易为攻矣。”章学诚藏书丰富,邢澍在会稽时常去检索阅读,《艺文录》的编订与章氏的帮助是分不开。从两人的交情来看,邢澍应有书信或题赠给章氏,今诗集中不见有录。

钱大昕,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氏长邢澍三十余岁,虽然两人交情深厚,但邢澍对钱大昕非常尊敬,奉为师长。钱大昕则始终把邢澍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对邢澍的人品、学问、政绩都称赞不已。尤其钱氏精于考据的治学方法,对邢澍的学术道路影响很大,而且两人的文学主张也基本相同。钱大昕的诗具有以考据入诗,重汉学轻理学的特点,邢澍的诗也是如此,尤以前期作品最为明显。

仅就文字记载而言,钱大昕与邢澍的交游始于嘉庆三年(1798年)。邢澍考订谢安墓后,钱竹汀作《谢太傅墓在长兴之三鸦冈见于〈太平寰宇记〉或疑墓当在建康佺山明府引〈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证徙葬本末作辨一篇既确不可易矣阮芸台秦小岘诸君皆有诗予亦继作》七言诗一首,赞扬了邢澍的考辨之功。嘉庆四年,邢澍筑桓上草堂,钱大昕以八分书署额。嘉庆六年(1801年)三月二十六日,邢澍邀请钱大昕、瞿木夫、何元锡、杨素存一行游顾渚山。顾渚山,在长兴县西北21公里,有明月峡,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傍晚,邢、钱、杨三人返回县署,何元锡和瞿木夫留在山中,并于次日入明月峡,访得唐人颜真卿、杜牧、杨汉公和宋人汪藻、韩允寅的碑刻。

瞿木夫作《顾渚纪游图》描绘此次游览胜况,钱大昕、邢澍均有题诗。钱大昕《题顾渚春游图》七绝五首,其中第五首是写邢澍的。诗云:“一月蚕忙判牍稀,寻山留客暮忘归。城头姑射真相似,好与闲云作伴飞。”邢澍的题诗为《题顾渚春游图同游者钱竹汀宫詹何梦华上舍瞿木夫杨素存两秀才》,诗系五言古体。

瞿木夫,名中溶,字苌生,号木夫,江苏嘉字(今上海嘉定)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13岁聘钱大昕长女为室。生平著述丰富,精通金石之学,善书画,尤工花卉。瞿木夫曾多次随岳丈钱大昕到长兴,协助邢澍编纂《长兴县志》。《清史稿》卷486《文苑传》有传。

顾渚山游,时钱大昕年七十有四,当天返回长兴县署留宿官斋鉴止亭,他对邢澍的热情款待非常感激,对邢澍耕读并举的生活也赞赏不已。他在七律《辛酉暮春访佺山明府官斋留宿鉴止亭》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感情,他说:“一榻肯容吾辈住,清风如见古人情”,“文章政事其兼美”,“六时不废读书声”。

嘉庆七年夏,邢澍招请钱大昕、钱大昭兄弟到长兴,商讨编纂《长兴县志》的体例门类等。他们一边举杯饮酒,一边高谈阔论,其乐融融,常秉烛至午夜。邢澍在后来回忆时云:“余每见先生口讲指画,不惮精详,常与余商论,或秉烛至午夜。由是体例门类举邑志而更新之,而是书顿为改观。”邢澍对钱大昕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发自肺腑,见于言外。钱大昕有《壬戌夏再至长兴宿鉴止亭赠佺山明府》七律二首,他称赞邢澍是“水精帘外无留牍,翰墨香中数举杯”,“才兼八半方成富,业可千秋不自尊”的仙吏和才子。在钱大昕眼中,邢澍不仅是一位勤恳敬业的清官,而且是一位治学严谨勤勉,谦逊好学的学者。钱大昭先生亦有《鉴止亭即事呈佺山大令》一诗。钱庆曾《竹汀居士年谱》记述:辛酉六年,“长兴令邢澍延公及可庐先生总修县志,可庐先生留馆邢署”。《年谱》将嘉庆七年的事误记到了嘉庆六年。邢澍《重修长兴县志序》云:“壬戌之岁,始延请嘉定宫詹钱辛楣先生至署,稽旧之失,汰旧之繁,增旧之阙,订旧之讹。”《序》说得很清楚,首次请竹汀先生总修县志是在嘉庆七年。是年重阳节后,钱大昕在女婿瞿木夫陪同下再次到长兴。《瞿木夫先生自订年谱》云:嘉庆“七年壬戌34岁,九月复随外舅往长兴与邢明府商订编修县志,嘱余佐辑,遂出南浔。”又《十驾斋养新录》卷14载:“嘉庆壬戌重阳后三日,访佺山大令于雉城官署,乞宿东斋。”瞿木夫留馆鉴止亭,帮助邢澍纂辑《县志》,钱大昕数日后去吴兴南浔镇。

另外,钱大昕有一函写给邢澍的信,从信中“兹读大制,知有《晋书辨惑》之举,窃幸先得我心”看,邢澍曾有信札函告钱氏自己将著《晋书辨惑》一书,故钱氏在信中就《晋书》中《束皙传》和《戴洋传》的谬误列举一二,勉励邢澍寻检驳正。在邢澍的交游中,对其治学影响最大的人要数钱大昕,钱以一位年长的学者身份曾给邢澍许多勉励和教诲。

何梦华,名元锡,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监生出身,官主簿,精于金石簿录之学,家中所藏金石书籍多稀世珍品,阮元、钱大昕等许多名流都曾借读于何家。何梦华与邢澍交往的文字,仅存一篇《金石文字辨异后序》,叙述了该书成书过程,并对此书的学术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何氏云:“太守以予好萃聚金石,遂属以校雠,反复终篇。窃叹是书之成,集腋成裘,因一合十。详时代以定真原,辨歧分以识厥体,譬之问津得要,求异斯同,洵为小学家不可少之书。”大概《金石文字辨异》编成之后,邢澍交与何氏校订,何反复终篇,仔细订正,使此书增色不少。

洪亮吉,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十一年(1746年)九月初三生,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十三卒于家中。洪亮吉与邢澍为同榜进士,两人建立交情大概也就在此时,但有文字记述的交游时间最初是在嘉庆戊午三年(1798年)十一月。洪亮吉在嘉庆六年赋赠邢澍的诗中说:“前年西子湖,同访孤山鹤。”并自注云:“戊午冬仲,在西湖把晤。”又清吕培编《洪北江先生年谱》:“嘉庆三年戊午……十一月至杭州,访阮学元、秦观察瀛,寓西湖漱石居而归。”洪亮吉此次到杭州和邢澍一道拜访了阮元和秦小岘,并同游西子湖孤山鹤。阮元、秦小岘二人题赠邢澍考订葺复谢安墓的贺诗可能就作于拜访之时。

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洪北江因批评朝政远谪伊犁,五年闰四月初三大赦,五月初一东还,九月初七抵里。嘉庆六年夏,孙廷壁总戎招请洪亮吉游太湖东西二山,又至消夏湾观荷。洪亮吉欲乘船往长兴与邢澍相见,因风高浪急未能成行,遂作《寄长兴邢大令澍二首并柬李司马赓芸》诗,表述了自己对邢澍的思念之情。诗云:“故人久宰长兴邑,逐客新游消夏湾。甚欲牵船远相访,斜阳景外浪如山。”第二首诗云:“年前寄我长笺好,峬峭文章擅一时。更忆南荒李司马,同官同榜两经师。”洪亮吉谪归抵里后,邢澍大概前去拜访,洪亮吉有《邢大令澍松林读书图》诗。时间不长,邢澍又“寄质经说数条”,求询于洪亮吉,故洪诗曰“年前寄我长笺好”。诗中的李司马即李赓芸,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生,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卒,尝受学于钱大昕,与洪亮吉、邢澍皆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历任浙江孝丰知县、处州府同知、嘉兴知府、福建布政使。《清史稿》卷478《循吏传》有传。

洪亮吉游罢太湖,乘船沿荆溪到宜兴,在宜兴与邢澍意外相遇。故人相逢,开怀畅谈,洪氏即席而作《自吴江归取道宜兴舟次值同年邢大令澍话旧即席赋赠》,诗系歌行,长达48句,凡328言。洪亮吉从著述、藏书、金石、政治等方面高度评价了邢澍的成就。诗云:“吟诗不已复著书,万卷总为秦风储。精心复辑《宋会要》,俗吏百辈谁得知。迩来述作殊难说,往往著书成顷刻。惟君毕力究经史,余事又能及金石。”邢澍著有《全秦艺文志》,该书对西北诸贤自三代迄于有明的述作进行了精心搜集考订,脱稿后曾交洪氏校证,洪氏审读并弁序言。邢澍辑《宋会要》一事,除本诗题记外,洪亮吉《全秦艺文录序》也有记述。

嘉庆年间,阶州、秦州(治今天水市)等地在白莲教影响下爆发民变事件,经过三年殊死较量,民变诸部于嘉庆六年夏先后遭清军镇压宣告失败。洪亮吉和邢澍当时谈到秦中战事,邢澍愁容满面,心情凄然。洪诗曰:“家山忆在古陇西,近闻尚未歇鼓鼙。秦川之中血没腕,白日已有妖禽啼。怪君语及颜色惨,日月心驰到关陕。飞书走檄君最惯,杀贼持刀我尤敢。”邢澍自战火氛起,一直心系故乡,牵挂着兵火涂炭的关陇大地。洪亮吉杀贼持刀的豪迈气概和为邢澍排忧解难的豪侠形象在诗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现。嘉庆十四年,洪亮吉病卒于家,时邢澍因病在嘉兴秀水寓所,理当有悼念之作,疑佚而不传。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清张绍南编、清王德福续编《孙渊如先生年谱》卷下载:嘉庆五年(1800年),孙氏返金(晋)陵省亲,属邢澍刻《寰宇访碑录》。孙氏《芳茂山人诗录》卷5录有《邢佺山大令澍松林读书图》一诗。按孙氏自己编订的年系顺序,此诗作于嘉庆五年秋,与洪亮吉《松林读书图》的写作时间大致相当。当时孙氏省亲在家,洪亮吉远戍归来,疑邢澍前去探访,二人遂赋赠诗。孙氏诗云:“苍松门外作龙鳞,著述中年渐等身。尔雅手增家学阙,西倾目验地图真。判除案牍横经籍,料理苍生对古人。我望关西传绝学,天涯相见即相亲。”孙星衍不仅欣赏邢澍勤奋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知识,而且非常珍惜他们之间的友情,久别相见倍感亲切。孙氏在《寰宇访碑录序》中自称他俩是契阔之交,足见“天涯相见即相亲”,是他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邢澍关于他和孙星衍交游的文字,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复孙渊如观察论刘子书》,这是邢澍看到家中役人带回的孙氏手函之后所写的一封讨论学术的回信。《书》云:“澍吏鞅所羁,惜不得日侍左右,尽质所疑也。”表述了邢澍对孙星衍学识的敬仰之情和他寻检《刘子》,不能日侍左右质询孙氏的迫切心情,反映了邢澍谦逊好学的良好品格。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孙星衍卒于家。

在邢澍一生交游中,来往密切,唱酬文字最盛的一位学者就是他的学生著名金石学家张廷济。张廷济,原名张汝林,字顺安,号叔未,晚年号眉寿老人。浙江海盐人,侨居嘉兴新篁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卒。他精于金石,工书法,著有《桂馨堂集》《清仪阁杂咏》《顺安诗草》等。张廷济与邢澍的交游始于嘉庆三年秋九月乡试时,邢澍任浙江乡试同考官,荐叔未第一。中举后,廷济谒见邢澍于武林公寓,从此廷济“追随二十二年,合离不一”。据张廷济《清仪阁杂咏》和《顺安诗草》的有关记述,张廷济至少五次到过长兴,每次均有诗作。

首次到长兴,是在考中举人的冬天。张廷济嘉庆五年所作《邢佺山房师澍新葺谢文靖公祠墓》诗第四首有“东阁初登日,今经又二年。因乘诗酒兴,为话山水缘”,且自注曰:“戊午冬,廷济诣长兴官署,师出示《谢文靖公墓考》。”戊午冬,即嘉庆三年冬。

第二次到长兴是在嘉庆五年正月。张廷济在《立秋日邢佺山师手书雅招观荷以病未克举棹赋呈七律四章》“计曾两度到长城,雨雪连朝滞客行”下注“戊午冬,今年正月”,又廷济有《庚申上元后一日鉴止亭后轩对雪题邢师松林读书图》。据此,廷济第二次至长兴当在嘉庆五年正月十六日。《读书图》诗系七律,共二首,讴歌了邢澍“学是儒林吏是仙”,案牍清静,治学勤谨的仕读生活。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二首诗最富有诗意的是最后两句“从教雪夜叨陪侍,听取松风到画檐”。廷济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巧妙地揭示了老师佺山先生和自己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优秀品格,同时也描绘了一幅雪夜挑灯读书的艺术画面,整个画面洋溢着恬静幽雅、轻松愉快的生活情趣。飞雪的夜晚是宁静的,而人声和松风使落雪的深夜更显得寂静安详,也使得寂静的雪夜满含着和睦闲静的鲜活生机。

嘉庆五年(1800年)立秋时节,邢澍写信邀请廷济去长兴观赏荷花,廷济因病未能成行,赋《立秋日邢佺山师手书雅招观荷以病未克举棹赋呈七律四章》,表达了自己对先生恩谊深重的感激之情,并将佺山比作是“会看量才持玉尺”的大学问家郑玄。邢澍收到廷济的诗后,写了四首和诗和《八砖精舍记》一文,一并寄予廷济,诗文今天都看不到了。之后,邢澍“数寄手书见招”,延请廷济到长兴。是年腊月立春之日,廷济“三度冲寒到箬溪”,有《立春日由嘉兴之长兴》七律四章。此次到长兴,一则看望老师,一则准备来年的恩科会试,打算“春风行再入长安”,廷济“且然官阁如椽烛,坐听论文到夜阑”。年光的流逝,前次春闱的失败,不由得使他发出“最难风日逢春好,容易年华似水流”的感叹。

张廷济第四次到长兴,具体时间失考,有《四至长兴美邢房师》五律一首。从诗“酒浓村社近,花发讼庭虚”推断,廷济是在春天花开时节到长兴的。另张廷济有《诣长兴官署适邢房师以公事舣棹郡城因即归舟拟到湖州谒见赋呈五律二章》,此次到长兴,逢邢澍因公事去湖州府,俩人未曾晤面。

邢澍调离长兴后,寓家秀水,和张廷济父子同居一城,时常往来,畅谈投机。廷济在记述当时的情形时云:佺山师“客禾时,时放棹至清仪阁,与先君子谈话,欢若平生。”禾,嘉禾的简称,即嘉兴府的别称。三国吴时有嘉禾生于此,故名。清仪阁,张廷济的室名。先君子,指张廷济的父亲张镇。邢澍撰有《张镇传》,收在《嘉兴府志》卷50《孝义传》。参见前卷4笺疏。

嘉庆十四年(1809年)初秋,邢澍去张廷济家,玩赏清仪阁所藏金石等物,雅谈竟日而归,并赋《张廷济解元余戊午同考所荐士也己巳秋初奉访新篁里留饮清仪阁下出所藏金石等物共阅雅谈竟日归而赋此以赠》七绝六章酬赠廷济。当时廷济数举春闺不第,遂绝意进取,“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邢澍自己也官场失意,所以他在诗中既是劝勉又自我安慰地吟咏到“名迟官滞寻常事,且对青山共举觞”。看起来邢澍对功名利禄的得失似乎十分通达超脱,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不过是他无可奈何之中为立求超脱名利困扰的精神向往而已。尽管他对张廷济“百顷良田万本桑……读书相劝耕相助”的田园生活羡慕不已,自己“亦拟从君结草堂”,但他时刻渴望着能有朝一日身体康复再度出山,报效朝廷,入仕的愿望并未因官运不顺而就此泯灭。然而愿望终归是空想,此后朝廷再也未起用过他,往日的辉煌化作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再复返。官场的失意、愿望的破灭,以及失去政治待遇的失落和伤感,使他再也难以像当年那样意气昂扬,倜傥风流,这也是他后期作品,尤其是《南旋诗草》充溢着惆怅苦闷和淡淡哀愁的缘由所在。

嘉庆十七年(1812年)夏,张廷济堂兄张逢园邀请嘉兴名流到净相寺集会,品尝槜李,吟诗联欢。邢澍因故未能与会,事会补寄了诗作。诗见前文卷2笺疏。

在张廷济《清仪阁杂咏》中收录了邢澍校阅《清仪阁杂咏》之后所写的一封信,参见前卷3笺疏《与张叔未书》。佺山先生评价张廷济的诗“典雅流丽,不乏情韵,可传无疑”。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邢澍自京师南旋,得诗70首,自订为《南旋诗草》,命廷济为之序。《序》曰:“吾师邢夫子佺山先生钟毓阶州,得倾山桓水雄深之胜,处心虑事,悉高明古厚,可谓流薄针砭,士大夫中罕有俦者。……即以诗论,亦以非小夫所能学步,洵乎英儒鸿笔之不可及也。廷济犹忆甫为弟子时,侍坐花香琴韵处,听论杜少陵《秋兴》、《诸将》诸作,语语各有心得。”张廷济自中举后,追随邢澍二十年,他对邢澍人品、学问、诗文的评价论述自有其独特精当之处。道光初年邢澍卒于阶州家中,叔未闻讯后,“洒涕瞻遗像”,赋成《感逝诗》五律一首,抒写了自己对恩师深切怀念的悲痛之情。邢澍和张廷济的交游写下了西北文化与东南文化相互交融、师生教学相长、恩谊难穷的光辉一页。

张廷济的清仪阁毁于清咸丰年间,所藏古物大量流失,存留的古物由后裔陆续出售。其故居位于嘉兴新篁镇朝南街太平寺后,1938年4月27日毁于日寇焚掠。

在邢澍交游中,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就是稍后于邢澍的大学问家张澍。张澍,号介候,凉州府武威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月初一,小邢澍十七岁。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张氏精于姓氏学和辑佚学,著有《姓氏五书》《养素堂诗文集》,编订有《二酉堂丛书》。

嘉庆十年(1805年)秋,张澍为生计所迫,自通县乘船到江南干谒显达谋求职位,他自己也说“以家计艰难,旅游大江南北”。大概在嘉庆十一年初春,张澍到达长兴,邢澍热情款待三天,临别张澍赋《留长兴官署三日将返吴门录别邢佺山澍明府》五律二首,他称赞邢澍是天下奇士,想到分别在即,自己飘零江南,禁不住悲从中来。“掷杯聊一笑,今夕又征衣”,为谋生计他不得不重上征程,去干谒他人。张澍《养素堂诗集》还有一首题赠邢澍的诗《题邢佺山澍桓上草堂图》,当为张澍在长兴官斋看到《桓上草堂图》时所作。诗歌通过对桓上风景的歌咏、对读书垂钓生活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张澍对佺山仙吏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同时张澍也流露出辞官之后“归来常疾苦“的痛苦情绪和“不如乡有秩“的悔恨与内疚之情。虽然邢澍和张澍的交往时间很短,但作为陇右人伦领袖,他们共同开创的陇右学术文化的精神却影响久远,筚路之功名垂青史。

当年和邢澍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一位甘肃人秦维岳。秦维岳(1759—1839),字觐东,号晓峰,清代皋兰人。其祖上五世连任肃王府锦衣校尉,但入清后家道中落,祖父秦润居住在兰州水磨沟,种田植树。父基贵为国子监太学生,从北京购来大量书籍,倡办官园(今民勤街)义学,免费教育贫寒子弟。维岳受家庭熏陶,7岁发蒙,诵读不已,并立志廉洁自身,以身报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举。后入兰山书院,受业于狄道(今甘肃临洮)吴镇,学习经史,兼及古诗文,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进士,原本第91名,殿试时钦定为二甲第28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国史馆编修。嘉庆四年(1799年)充武英殿国史馆纂修,遍览皇室秘籍。所献赋颂铺张扬厉,颇得嘉庆皇帝称许,被选入《皇清文颖》。他身为翰林,但生活清贫,朝服破了,用宣纸粘补,染上蓝色。一次被嘉庆帝隔窗看见,暗记于心,不久出任湖北盐法道。秦维岳两任湖北盐法道,并署布政使、按察使。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秦维岳因母亲病逝,回兰守孝,再未出仕。一直兴学从教,热心公益事业,续修县志,著文赋诗讴歌兰州。他曾向陕甘总督长龄等建议,并率先捐银1000两,创建兰州府立五泉书院。先后任兰山、五泉书院山长,辛勤课训士子。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以良史之才,受知县黄璟之邀,续修皋兰县志。他博采旁搜,严加考证,精心编纂,至病逝时大体完稿。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其弟子增补刊刻为《皋兰县续志》。秦维岳晚年隐居兰州后五泉听雨山房,故其诗集题名《听雨山房诗钞》,收诗293首。不知什么原因秦维岳的诗集和邢澍的诗文集都没有两人题赠的作品。多少留有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