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出版中的记忆

图书出版中的记忆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思想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被固化在纸张等物质实体上,并且从古登堡发明了代表欧洲近代印刷术先进水平的金属活字印刷机开始,书籍印刷就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事实上,印刷机的转轴一旦开启,它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用以填满所有的工厂产能,这时候所印刷的书籍就不再仅仅是宗教和世俗读物,各种科学类书籍的印刷就此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在人类社会中书籍的价值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虽然我们将书籍视为人类记忆的载体、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但是书籍的功能与价值依然需要读者来唤醒,没有人阅读意味着书籍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无法实现,唯有被人们反复阅读、交流、思考,书籍的价值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够真正实现。

书籍价值的实现既受到书籍内容的影响,更受到出版产业的影响。书籍的撰写、印刷和消费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它需要流畅的运转才能使书籍的生产得到不断的延续和推进,才能使书籍的社会价值不断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是要被鼓励的,他们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书籍的创作中获利,并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书籍的撰写工作中来。书籍的印刷也要是有利可图的,印刷者能够通过书籍的销售来从中获利,并且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最终读者通过消费与阅读也同样能够在书籍中获得物有所值的满足感。

以书籍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例,“教育需要传承知识,知识传承的过程就是记忆传承的过程”[11]。在没有书籍的情况下,口口相传和大脑记忆就是教育传承知识的最佳途径,祖辈们的经验以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和教条戒律的形式被传承下来。这样的教育不仅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也很难使知识和记忆在更长的历史时期、更大的地理范围内被传承和迁移,但它并不影响人类的生存。在印刷术诞生之后以书籍为基础的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稿费、版税使教材的作者可以从知识的生产中获得报酬,从而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各个专业领域知识的梳理和完善当中。出版商通过教材出版将知识转变为工业化的制成品,通过发行获取利润。学生则是通过教材的购买和阅读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最终指导实践活动,书籍的教育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书籍具有了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特征,并促成了书籍撰写、印刷、消费的完整产业运转体系的形成。在此,我们并不是要对整个图书行业展开分析和阐述,而是更关注记忆在整个图书行业的价值与作用,以及书籍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人类记忆的影响。

1.书籍本质上就是记忆的重新整理

如果要对书籍与记忆的关系做一个界定,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书籍视为记忆的重新整理。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看,认知是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是一切认知的起点,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人们对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都会产生反应。对个体而言,感觉的反应最为迅速、高效,但同样零散而易逝。知觉则是大脑对那些错综复杂的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形成对事物的综合印象,进而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记忆。“我们依靠感知觉形成的记忆,才能理性地分析世界,从而创造出当下所没有的事物。因为就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开始的时候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且这种理性深不可及。知觉世界之所以成为一切意义的源泉,是记忆将其含混性得以重新整理,使之成为理性预设的前提。”[12]经由记忆重新整理具有理性和逻辑性的便是思维,思维本身也就是记忆,它可以被视为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存贮方式,它既包含了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而书籍就是人们用以沟通和交流的思维,它本质上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对记忆进行加工和整理的思维。因此,书籍的撰写是一个信息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动机和目的并不一定是谋利的,满足自身沟通交流的需要也可以是作者创作的动机和目的。

2.印刷是书籍生产的加速器

书籍的撰写是一个信息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而书籍的印刷则是一个完全的物质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思想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被固化在纸张等物质实体上,并且从古登堡发明了代表欧洲近代印刷术先进水平的金属活字印刷机开始,书籍印刷就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事实上,活字印刷是一切装备线的祖先。”[13]也就是说,书籍印刷是典型的工业生产,它具有机械化、大批量、低成本的优势,并且书籍印刷和其他工业生产一样具有产量与成本成反比的特点,即印刷量越大,每本书的生产成本就越低。书籍生产的工业化推动了书籍的加速生产。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书籍印刷的效率不断提高,印刷商可以大量复制书籍创造更高的利润,同时书籍品种的增加和相对较低的价格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成为读者,识字率开始上升,而知识的传播模式开始革新,进一步打开了书籍市场。另一方面,印刷商需要印刷更多的不同种类的书籍提高市场占有率,书籍的作者或者说知识的生产者开始快速增长,“中世纪的寺院与大学是当时主要的知识生产者,前者负责神学研究,后者负责世俗研究,平民仅能参与知识生产的复制过程。但随着读写、识字率的提升更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参与其中”[14]。事实上,印刷机的转轴一旦开启,它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用以填满所有的工厂产能,这时候所印刷的书籍就不再仅仅是宗教和世俗读物,各种科学类书籍的印刷就此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可见,书籍印刷的工业化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内容复制方式的改变,更开启了全社会知识生产的大门,调动了一大批不同阶层民众对知识生产的热情,并且彻底打破了中世纪时期知识生产被少数人牢牢掌控的状况。

3.书籍阅读与记忆方式的革命

书籍在社会中的普及不仅与其生产方式相关,也有赖于人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一旦全社会的识字率不断提高,书籍就将彻底改变人们的记忆方式。人们记忆方式的改变应该以印刷书籍的普及作为标志,因为“手抄书时代的人类大脑主要负责知识的记忆,手抄书的稀缺性使得知识的再现大部分依赖记忆能力,知识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印刷术使得人类大脑完成了从知识记忆向知识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大量机印书取代大脑成为存贮知识的主要方式,大脑被彻底解放。知识学习方式从听别人阅读或演讲,转向个人安静的阅读,人与人口口相传被人与机印书默默交流所替代”[15]。在这个过程中,书籍成为知识迁移的平台,我们的记忆方式、学习方式、甚至师傅和学徒之间依靠面对面传承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