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缔造“漓江画派”的历史贡献

缔造“漓江画派”的历史贡献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漓江画派”在广西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必须立足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审视。[15]“漓江画派”实际上是广西当代文化自觉的典型案例。广西作为在历史上长期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在文化地位上相当尴尬。一直到黄格胜这里,随着“漓江画派”的创立,广西本土艺术界多年的夙愿才真正得以实现。[19]而黄格胜举起“漓江画派”的大旗,正是标志着广西艺术界正在把分散的个人创作拧为一股合力。

阮荣春曾指出:“黄格胜的艺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行为,在当代中国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黄格胜的探索标示着一种方向,这亦是一种集体的企盼,是对中国艺术极为重要的贡献。”[14]

如果把“漓江画派”简单地当作一个21世纪初崛起的地域画派,那就还没意识到它作为广西本土艺术自觉运动历程中的历史意义。理解“漓江画派”在广西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必须立足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审视。帅民风称之为画家“群体意识自觉”,所言极是。[15]“漓江画派”实际上是广西当代文化自觉的典型案例。刘新有两句话说得很到位:“广西美术需要被外部了解,也需要了解外部,于是通过山水、风景这个渠道,传递出我们的问题、思考情感和面貌。”“倘若这种由山水文化所引发起的广西美术现象具有了全国性,那么,我以为它就达到了“漓江画派”的最终目的。”[16]要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必须回溯广西本土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数千年的时间里,记录广西历史的文献全部由旅居者和外派来广西的官吏所写就。广西一直处于“被叙述”的状态,即今天读到的广西古代史,实际上是别人对广西的“被叙述”史,而非广西自身有意识的主动叙述史。

正如汉学家研究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跟中国的实际形象有着重要差别一样,外来旅居者所叙述的广西形象,终究与广西真正的情况隔了一层,而本土叙述的空白,导致今日挖掘古时只能仰赖这些被叙述的文献。在文化艺术上亦然如此,我们太缺乏植根八桂本土、自觉表达的艺术家了。从“被叙述”到“主动叙述”,需要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执着坚守,在这一方热土上,以充沛、细腻、真切、本地化的赤诚之情,将本土思维在现代条件下以真切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

广西作为在历史上长期远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在文化地位上相当尴尬。由于本土文化长期处于次一级的弱势地位,广西在历史上先是隶属于湖南文化圈,后在广东经济崛起之后归属广府文化圈,文化结构从整体上看属于外来输入后的变异型。戏剧上,广西桂剧实际上是湖南祁剧的衍变型,而邕剧则先是祁剧的衍变型,然后成了广东下四府广府戏的衍变型;绘画上,长期无法自成一派,基本上是中原文明先经过湖南,后经过广东向八桂渗透的产物。广西少数民族认为独属于自身文明体系的陶腰鼓、芦笙等乐器,实际上也是周代以来从中原传来的。而广西创造的铜鼓文化、多声部民歌等,始终处于进入不了主流文化圈的亚文化状态。

广西的山水资源倒是得到全国的承认,历史上歌咏广西秀美山水的文人不胜枚举。唐代韩愈在其诗《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里,对桂林山水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赞。杜甫也曾在《寄杨五桂州谭》中感叹“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后来宋代的张孝祥对此句赏爱不已,原封不动将其放入自己的《水调歌头·桂林集句》一词之中,常让后人误以为此句出自张孝祥词作。宋代的陈藻在其诗《题静江》中极其形象地把桂林喀斯特地貌描绘出来:“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这种“千峰直上天”而又秀丽迤逦的风光,可谓为中国水墨画提供了最佳的取景题材。山峰突兀、漓江水温润曲折,秀美之山与柔情之水相辅相成,终在落笔为画作后构成了曼妙奇特的图景。

宋代王正功盛赞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而近代爱国诗人吴迈还补充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但在广西本土能具有旗帜性的绘画流派却一直空白。以桂林山水作画的名人很多,如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关山月等,却都是以旅居者的视角看待广西文化,虽有欣赏和艳羡之情,却终与广西本土审美趣味隔了一层。石涛可谓八桂文化的精英,但他的画作承继的仍然是中原一脉,笔下的桂林颇似宋画的北方山峦和水系。

广西拥有丰富的本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鬼斧神工的秀美山水资源,但历史上真正的以广西画家的视角欣赏广西风光的画家并不多。据学者黄伟林考证,广西在18世纪后出现了一批本土画家,逐渐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水墨传统,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周、李、罗氏三大家族,故黄伟林将之归为“漓江画派前史”部分。[17]

而我看到的清代广西籍画家中,画作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两位,一位是桂林籍画家谢元麒,其作《独秀峰山水》书写了桂林独秀峰风光,该画题识:“独秀峰。时戊辰秋日画,为云台先生法正。子石谢元麒写。”另一位是南宁籍画家李唐弼,其作《秋壑看月》用笔参合西法,书写了深秋山间月色,屋间两人观景,此中见别趣。该画题识:“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光绪戊戌小阳春涂于浔江,为湘馀仁兄雅属。子亮李唐弼草作。”

我认为,一个画派要想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留下自己坚实的足迹,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条件必须具备:一是拥有一批有分量的代表画家;二是有一系列有分量的代表作品;三是画风上有开拓性贡献。为了达到这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的阳太阳、黄独峰等老一辈艺术家做了极为重要的铺垫和贡献。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阳太阳倡导创立“桂林画派”,与黄独峰提出的“岭南画派西移说”、涂克提出的“亚热带画派”等一同以画派为主体,力图彰显广西地域艺术的自觉意识。然而时代的局限,精力的有限,让诸位老一辈艺术家最终没能如愿。

一直到黄格胜这里,随着“漓江画派”的创立,广西本土艺术界多年的夙愿才真正得以实现。过去长期零碎、分散的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在现代条件下获得高规格的美学整合。广西风格的美术风范得到了确认,不再仅仅是被归纳为某个外部流派在广西本地的演变。[18]

黄格胜曾说过非常朴实的一番话:“晃眼几十年,我觉得一个人到世界上那么一转,总得弄出点响动,做出几件像样的事情来。不怕人家瞧不起你,就怕自己看不起自己,壮族人、广西人不乏资源和才华,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19]

而黄格胜举起“漓江画派”的大旗,正是标志着广西艺术界正在把分散的个人创作拧为一股合力。艺术家们虽然表达的手法、方向和材质等方面各有差异,但在表现广西文化自觉这一核心上却都拥有共识。

“漓江画派”现在正进入茁壮成长的发展期,这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黄格胜把自己的许多精力用在培养新人身上。“江山代有才人出”才是他的目标。在我关注到的年轻人当中,目前单是山水画方面就有许多画家正在崛起。如钟涛、王雪峰、刘启谋、覃春铭等画家都正当青春。钟涛画作一直以势取胜,他的画风取诸导师,又彰显着自己的风格,在威势中溢漫的是飘逸之气,有股逸气寓于老成持重之中。王雪峰画作一向藏势于淡雅之中,在他清新的风格之下是傲然的骨力。刘启谋的画在落墨上十分用心,画幅布局颇妙。由于落笔精微,故而常在小幅作品中画出大篇幅的丰富内容,既承接“黄家风范”,又画出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新高度。覃春铭的作品一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端翔之气和厚重的力道藏于平常的淡然之中。以精细、稳重的落笔绘出自由自在的大气势,是这几位年轻一代画家目前的共同特征。

黄格胜在画派的分与合的问题上非常清醒,他对画派发展有三点论述:第一,是应当以几个或一批有影响的画家为骨干,影响或团结更多的画家和爱好者,有相对统一的表现题材和风格,艺术追求和目的相似或相近,并经常切磋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画派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每个画派的形成,都有历史、时代的必然,也有画派成员自身的努力,旁人、后人的认可、肯定和界定,经过历史、时间的淘汰、洗礼后被社会所承认而载入史册。第三,画派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有生即有灭,有聚即有散。画派存在的时间多为一代画家,最多两代,随着主要画家的逝去流失,画派也就逐渐消失了。[20]

黄格胜对画派的三点论述颇为精到,特别是第三点尤为难能可贵。他举起“漓江画派”这杆大旗,同时也意识到画派本身的历史性。“漓江画派”是广西第一个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中诞生的画派,但不会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终极的一个,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正如广东的“岭南画派”后来虽然逐渐解体,却从未“人走茶凉”,而是把自己革新中国画、赋予绘画革命性的时代精神传播到中国各地一样,未来的人们书写广西的“漓江画派”这段历史时,将铭记“漓江画派”树立起的文化自觉精神。

可以说,在画家黄格胜的带领下,“漓江画派”掀开了广西艺术发展史的全新一页。在当代有分量、能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作品和艺术家正在陆续涌现,艺术家和作品反过来给予画派实质性的支撑。在信息时代,沉默就意味着被遮蔽和湮没,而广西艺术界已经越来越自觉和主动地努力把握自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话语权,从被叙述者、追随者、从属者,逐步成长为叙述者、主动者、引领者。

【注释】

[1]徐悲鸿著,张玉英编.徐悲鸿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42.

[2]黄格胜.漓江百景图·册页[M].香港: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26-27.

[3]黄格胜.不谈体会[J].艺术探索,2005(1):93.

[4]朱志荣.中国艺术的体势观[J].艺术百家,2012(3):146.

[5]黄格胜.漓江百景图·册页[M].香港: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26-27.

[6]黄格胜.漓江百景图·册页[M].香港: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28-29.

[7]黄格胜.漓江百景图·册页[M].香港: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100.

[8]黄格胜.漓江百景图·册页[M].香港: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166.

[9]黄格胜.漓江百景图·册页[M].香港: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170.

[10]黄格胜.画旅文存(二)[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145.

[11]黄格胜.画旅文存(二)[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139-140.

[12]苏旅.英雄使命和平民精神——黄格胜山水艺术体系的两大特色[J].艺术探索,2005(1):46.

[13]覃春铭.融情入笔的“山水线描”:黄格胜对传统写生技法的突破[J].艺术探索,2015(2):125.

[14]阮荣春.物境·情境·意境——黄格胜山水画述评[J].艺术探索,2005(1):84.

[15]帅民风.论画派生成和发展与画家“群体意识自觉”——兼谈国内美术界“打造画派”的美术思潮和行为意识[J].艺术探索,2005(2):67.

[16]刘新.文事心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48.

[17]黄伟林.漓江画派前史[N].广西日报,2011-09-09(11).

[18]简圣宇.论文化传播视域下“漓江画派”的培育行为[J].新闻界,2014(15):28.

[19]黄格胜.烟雨人生丹青[J].南方文坛,2009(S1):55.

[20]黄格胜.打造“漓江画派”的必然性和可行性[J].艺术探索,2004(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