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富兰克林的贡献

富兰克林的贡献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费城实验是由美国早期杰出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完成的。年仅12岁时,富兰克林就当上了一名印刷徒工。从此,富兰克林就成了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早在1746年的时候,富兰克林就一面工作,一面从事有关电的性质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大气放电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为此,富兰克林还研制出“避雷针”,这种避雷针实际上就是一根带尖的铁棒。

富兰克林的贡献

电闪雷鸣这一为人们所熟知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对电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对电的现象还很陌生。因此,那时的人们给闪电这一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放电现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认为天上有“雷公”、有“电母”,把雷电称为“神火”。

为了彻底揭开雷鸣电闪的谜团,让人们认识“庐山真面目”,一个令人吃惊的“捕捉”雷电的实验,在美国费城拉开了帷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便是历史上轰动一时的“费城实验”。费城实验是由美国早期杰出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完成的。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母经营一个做肥皂和蜡烛的小作坊。富兰克林小时候就帮助父母干一些零活,剪烛芯、浇灌烛模他都会做。年仅12岁时,富兰克林就当上了一名印刷徒工。1728年,他与别人合伙办起了印刷厂。从此,富兰克林就成了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

早在1746年的时候,富兰克林就一面工作,一面从事有关电的性质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大气放电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747年,富兰克林第一次把自然界中的电荷划分为两种:即阳电(正电)与阴电(负电)。他把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阳电;而把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橡胶棒上带的电荷称为阴电。电荷的这种划分方法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在进行电的性质实验中,富兰克林惊奇地观察到,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两个物体,当它们互相接触时会产生火花,这一重要发现使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他联想到了天空中发生的闪电现象。为了探索闪电的秘密,及早揭开“神火”的面纱,寻找闪电与电火花之间的联系,1752年的7月,他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捕捉闪电”这一惊人的实验工作。

当时的天气正值雨季,时常有雷阵雨发生,是进行闪电实验的好时机。有一天,费拉尔德菲亚城的上空阴云密布,雷声滚滚,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就在这个时候,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起,用一根粗铁丝将丝绸做成的风筝,慢慢地送上了高高的天空。然后,把一条麻绳牢牢地系在铁丝的下端。他们父子俩站在草棚的屋檐下,富兰克林用力拉着绳子,在绳子的下端还系着一把金属做的钥匙,钥匙孔上拴有一条丝带。

一切准备就绪。这时,天空电闪雷鸣,他们静静地观察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开始时,并没有看到什么异常的现象。过了一会,下起了倾盆大雨,风筝和麻绳已经被雨水淋湿。这时,带着雷电的大块乌云,刚好漂浮在风筝的上空。于是,拴着风筝的铁丝便把阴云中的电荷引了下来,这时他们看到绳子上松散的细麻丝立即向四周竖了起来。这一现象表明,风筝和麻绳全都带上了电。随后,富兰克林又把带有电荷的钥匙与放在身旁的莱顿瓶上的金属球相接触,这等于给莱顿瓶充了电。紧接着,他又用莱顿瓶放出的电火花点着了酒精灯。实验成功了!

这一连串精彩的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闪电与人工摩擦方法获得的地上的普通电荷没有什么两样,丝毫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一来,闪电神秘的面纱就被彻底撩开了,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闪电并不是什么“神火”,而是自然界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当带有大量不同性质电荷的云团相互接近时,它们之间产生的强大电场将空气电离,从而产生火花放电;当带电云团与地面之间发生放电时,便会产生大家熟知的雷击现象,往往会引发火灾,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财产的损失。为此,富兰克林还研制出“避雷针”,这种避雷针实际上就是一根带尖的铁棒。将它安装在建筑物的顶端,并用导线连接到地面,当带电的云团在建筑物上空游动时,云中的电就在避雷针上感应出相反的电荷,并使二者的电荷中和,这样就避免了雷击。富兰克林在费城竖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发生闪电时,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高达几十亿伏,放电电流可达到几十万安。产生的雷声能够传至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强大的闪光数千米以外都可以看到,真是一幅奇妙的天然景观。由此不难看出,当闪电发生时,云层之间的放电是多么猛烈。

闪电放电的时间非常短暂,仅有0.01秒,有时会更短。然而,这瞬间释放出来的能量却高达1×106亿焦,相当于1万吨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想想看,如果有什么好的办法,将这一可观的天然能量贮存起来,供人们使用,造福于人类,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何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呢?还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