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雕塑类工艺

民间雕塑类工艺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天津木雕有两大特色:一是天津木雕与天津花鸟画相结合,构图新颖,枝叶穿插有致,是被文人雅化了的民间美术的典型。作为反映广东地区民间风俗的文物,神亭也成为潮州木雕重要的代表作。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一、铜雕

目前中西方大部分最有影响力的雕塑都是铜制,比如罗丹的《思想者》《青铜时代》《自由女神像》等,这些世界最顶尖的雕塑作品大都是铜制的,因为铜材质的质感、可塑性、规格的不限性、色彩肌理丰富性等使它很适宜做雕塑。铜雕有玉雕木雕、石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石雕

石雕一般采用大理石、花岗石、惠安石、青田石、寿山石、贵翠石等作材料。花岗石、大理石适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寿山石的颜色丰富,更适宜于小型石雕。石雕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石料性质和雕刻者的习惯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方法,构思、构图、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个人独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画好水平线和垂直线,打格子取料,用简易测量定位的方法进行雕刻。二是采用新的工艺,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后将石膏像(模特儿)作为依据,依靠点形仪,再刻成石雕像。

三、木雕

木雕指在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中国木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室中的“六工”就有木工。到了周代,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完善,王室中设的“雕人”就是专门从事木雕的工匠。战国时期,地处南中国的楚国有着发达的木漆器制作工艺,楚人木雕表现手法较为灵活、自由,不太受材质的局限。由于相对于其他材质来说,木质在上色时显得更为容易和更好保存,因此符合楚人的浪漫情调以及对艳丽色彩的追求。楚人独特的木漆器艺术传统与以秦为代表的黄河流域艺术传统有着巨大的差别。楚人浪漫的性格对他们艺术追求的影响显而易见,楚地的漆器和屈原的奇丽诗篇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相对于以前木雕在宫廷和民间之间界限比较含混的状况,明清时中国木雕在大发展的同时,也更清晰地将民间木雕划分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商人和市民阶层对于建筑的装饰和案头的摆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用精美的雕塑装饰自己的住宅和案头。

1.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有着悠久的木雕史,建于公元961年的北宋东阳县南寺塔中的罗汉像,被认为是该地区最早的木雕实物。明清期间,东阳木雕体系严整、规模庞大,无论是建筑装饰还是家具装饰都有着雄厚的实力,手法多变、构图精巧,更深得皇家宠爱,乾隆曾招数百东阳木雕艺人进宫雕刻宝座、龙床等皇家陈设品,至今故宫中还有诸多珍藏,可见其在中国木雕史上的重要地位。近现代,东阳木雕中的名家有杜云松、黄紫金、楼水明等人。在构图布局上,东阳木雕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以散点透视和鸟瞰透视为主,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丰富翔实的内容。

东阳木雕有四种方式,圆雕、浅雕、镂雕,还有独特的深雕,其中后者主要应用在建筑的上檐、斗拱、梁锁等处,也是东阳木雕的绝活。圆雕主要雕刻戏曲人物和动物。

浙江的永康和缙云两处生产的木雕,从风格、样式来看均属东阳木雕系统,因此外界将其统称为“东阳木雕”。

2.天津木雕

天津在中国的城市中算是年轻的,但自从明成祖朱棣渡河以来也已走过了约600年的历史。从拱卫京师的要地到漕运枢纽,再到商业大都会,作为一个身处北方,却又与水有着很深渊源的城市,天津的民间艺术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

天津木雕主要应用在建筑内外的装饰以及家具上,门楣、门扇、桌案等都有备具所长的工匠。天津木雕和天津砖雕都是随着天津经济的兴起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天津木雕有两大特色:一是天津木雕与天津花鸟画相结合,构图新颖,枝叶穿插有致,是被文人雅化了的民间美术的典型。二是天津木雕融南北风格于一体,既具北方艺术气势磅礴、浑厚凝重、概括性强的特点,又有南方工艺细腻、玲珑剔透的效果,其风格往往耐人寻味。

房广元、朱星联、何万清、王永庆、刘杏林等著名艺人不断改进技术,在艺术上也注意探索求新,逐渐形成了天津木雕的独特风格。房广元是天津木雕作坊中久负盛名的房家的一支,早年的房家曾以刻狮闻名,到了房广元时,他独辟蹊径,采用了在南方适用广泛的“锼弓”,以代替天津艺人使用的“独条锯”,使图案花样变得鲜活灵动,日趋精巧,表现力大大增强。何万清与刘杏林是师徒,师傅将花鸟画的构图方法与木雕结合,开创了一条新路,徒弟则凭借创新和勤奋声名远播,被人亲切地称为“木雕刘”,刘杏林的作品成为宝贵的艺术品被人们珍藏。

3.潮州木雕

广东木雕分为广派和潮派。前者以广州为中心,后者以潮州为中心。潮州木雕创始于唐代,盛于清代,多用于建筑及日用品装饰。潮州木雕大都以樟木为原料,外面贴金,所以有金漆木雕之美称。

过去,广东地区举行迎神赛会时都要抬着神亭,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作为反映广东地区民间风俗的文物,神亭也成为潮州木雕重要的代表作。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神亭》是一件重檐殿式建筑的模型。雕刻得非常精细。鱼龙虾蟹的造型栩栩如生,缠枝花卉玲珑剔透。松、鹿、菩提花组成的图案寓意着长寿和子孙满堂,姜子牙、黄飞虎、雷震子、托塔李天王等《封神演义》里的人物更是作者刻画的重点,不但情节安排得妥贴,而且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并用,层次深远,人物神情各异,袍甲上的人字纹、鱼鳞纹精雕细刻,具有立体感。再配以绘画、描金,整个作品远看效果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仔细品味,雕工精巧绝伦,无论人物、花卉、动物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是潮州木雕中难得的珍品。

4.广州木雕

广州木雕和潮州木雕同为广东木雕艺术的主要派别,以气魄宏大、远效果极佳著称,可惜现已失传。今天,在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广派建筑装饰木雕是陈氏祠堂的柚木雕刻屏门。屏门通高4.5米,采用的是双面镂空雕的手法,门上采用独特多变的手法将画面分割为几个场景,多是历史人物、吉祥图案等,如“踏雪寻梅”“金殿赏赐”“渔舟唱晚”“四羊图”“太史第”等,缜密的构图、完美的技法都令这件作品成为中国建筑装饰雕塑中的精品,也令我们得以一窥广派木雕的真实水平。有历史价值的是,在门上留下了设计者的名字“寺前街瑞昌店造”,无疑这是一家广派木雕老字号,时隔几百年,看到它的店号和作品还是令后人心生敬佩。

5.曲阜木雕

山东曲阜的名字和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仍是这里最著名的地方。曲阜有一种独特的木雕工艺品,是用采自孔林中的楷木(又称黄连木)制作的。楷木的来历久远动人,据说当年孔子死后葬于曲阜,其弟子子贡将楷木从南方移植过来植于孔林,以后这种独特的树种在这里生根发芽,渐渐茂盛起来。

最先利用楷木进行雕刻的是汉代孔子九世孙孔腾,但当时还只是式样简单的木雕手杖。宋代,孔子四十五世孙孔道辅创制了楷木雕如意,还曾作为进贡的贡品。明清时期,楷木雕的式样和雕工开始精细复杂起来,尤其是清代著名艺人颜锡忠,据说他能刻出一层人物、一层花卉、三层枝叶的多达五层的木雕。

早期的楷木雕主要在孔子的生日和祭日时,由孔子的后人代表孔府赠送给来宾,并不出售。后来,一些雕工也开始开店。今天的楷木雕以其优美的造型、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国陈设木雕的代表之一,产品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6.福州木雕

福州木雕多以福建南部盛产的龙眼木为材料,这种木料木质密实、纹理细腻,是木雕的理想材料。福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既有中国民间传统的内容,也和福建这一海上贸易发达的地域特色紧紧相连,最普遍的还是人物、动物,尤以罗汉、仕女等为多,动物多是虎、牛、马、仙鹤等。

福州木雕在清代时较盛,并分为三个派别:主要生产刀法粗犷的龙眼木雕宗教人物作品的大坂村派;主要生产世俗题材的黄杨木雕作品和根雕作品的象园村派;以雕刻漆器上的装饰花纹为主的雁塔派。

7.湖北木雕

水网密集的湖北与船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这里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木雕工艺——木雕船。湖北制作的木雕船样式繁多,形制逼真,而且拆卸自如,十分精巧高雅。置于书桌案头,别具风情。根据从西汉墓中出土的同类型木雕船来看,湖北木雕船的历史久远,而且其技艺传统延续至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可见世代相传的体系严密有序。宜昌艺人龙云华和他的后人龙从发等人都是木雕船工艺的代表人物。

8.温州木雕

浙江是中国木雕非常发达的地区,除了久负盛名的东阳木雕外,在温州等地还有一种材质独特的木雕作品——黄杨木雕。黄杨是一种稀有的木料,其材质纹理细腻异常,且色泽柔和,是木雕的上佳材料。但黄杨生长极慢,四五十年的黄杨也不过碗口粗。黄杨木雕源于乐清,却盛于温州,因为后者更接近原料产地。百余年来,黄杨木雕以它可比象牙的观赏性盛极一时,许多作品甚至被皇家收藏。近代,黄杨木雕的代表人物是温州人朱子常,他的作品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秀奖,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亦获奖,在海内外都有名气。

四、竹雕

竹雕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塑门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和两汉时就有了做工精美的竹雕,只是竹子不易保存的特点使竹雕制品保存至今的不多。唐宋时的竹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像南宋人詹成这样技艺高超的名家,也为竹雕在明清时的繁荣鼎盛打下了基础。明代,竹雕在江浙一带开始日渐盛行,并逐步形成了江苏的金陵派和浙江的嘉定派。

竹雕按用料和形式的不同分为竹面雕和竹根雕两种,前者主要在竹子表面平刻出图案,分阳文和阴文,阳文有四种: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阴文按雕得深浅也分四种:最浅的称毛雕,然后依次是浅刻、深刻,最深的称为陷地深刻;竹根雕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随形就势,雕成立体的人物、花鸟等。“贴黄”(又称“翻黄”)是近代兴起的一种竹雕新工艺,主要利用化学方法,将竹筒内层进行翻转,然后高温蒸煮,再粘压而成。

1.嘉定竹雕

嘉定竹雕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巢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朱鹤之子朱缨(字清甫,号小松)和朱鹤之孙朱稚征(号三松),均继承竹刻,且推陈出新。“三朱”确立了嘉定派竹刻的风格。三朱之后,嘉定竹人代有创新。清代康熙年间,嘉定竹刻进入全盛时期。吴之瑶(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创薄地阳文,层次多变,秀媚道劲,时人称之为“鬼斧神工”。同期还有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璋(字汉侯)三兄弟,均精于圆雕人物,作品生动传神,时称鼎足。清代乾隆年间,嘉定派竹刻流派纷呈。周颢为领军人物。他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笔,作品生动浑成,被世人称为“绝顶佳品”。清初,嘉定竹刻即以贡品传入宫廷,康熙、雍正不仅收藏了不少竹刻制品,还将竹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乾隆不仅喜爱嘉定竹刻,还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竹人刻下。皇家的喜爱倡导,使嘉定竹刻的名声更加响亮。

嘉定竹刻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样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还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嘉定竹刻有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基本技法,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

2.宝庆竹雕

宝庆,即今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宝庆竹雕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明代修编的《宝庆府志》中,就有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创造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即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压平整,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经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其色泽有如象牙,格调高雅。竹簧雕刻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定为清皇宫的贡品和外交礼品,很快流传各地。宝庆竹刻艺术品曾风靡全球,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黄岩民间传统的优秀工艺美术品种,始创于清同治九年,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其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配上红木等其他装饰材料,制成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雅扇等各种工艺品,再在上面雕刻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产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装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在厚度不到半个毫米的簧面上表现出画面的不同层次,尤为精致。黄岩翻簧竹雕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翻簧制作上能做到保留竹节翻出竹簧,在翻簧雕刻上广泛使用三棱雕刀等,这是国内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4.无锡竹雕

早在明代,江苏无锡(江阴)籍著名竹刻家张希黄创立的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在中国竹刻史上起到垂法后世的示范作用。清代,竹刻工艺一直在无锡地区流传。无锡竹刻由阴文浅刻发展到留青浅刻、薄地阳文、阳文糙地等多种刻法,以精细、古雅、秀丽的艺术特色蜚名于沪宁沿线。此后这个家族便以竹刻艺术薪火相传,名家辈出,并世代以“双契轩”为斋号,成为无锡竹刻的传承主体,世称无锡“双契轩”竹刻。

无锡竹雕的早期作品以精刻摹缩金石文字居多。“双契轩”第二代传人支慈庵、张契之自小便学就一手精刻金石文字的技艺,他们在这一刻法的水平和成就达到了近代竹刻的最高水准。无锡竹雕早期作品的另一内容是镌刻名家书画。张瑞芝在上海时结识了吴昌硕、王一亭、经亨颐、张善子、张大千、张聿光、吴稚晖、沈钧儒、吴湖帆等书画家,常请他们在扇骨上挥毫题诗作画,“双契轩”的竹刻家利用运刀的深浅利涩,将书画的神韵笔意表现得淋漓尽敛。作品气韵高古,具备了更多的文人气质,面目为之一新,当时在上海、南京的书画界颇为瞩目。1949年后,无锡竹雕的技法从先前的浅刻向浮雕、透雕、网雕发展,逐步形成了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网雕熔冶一炉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以留青浅刻为主的江南竹刻艺苑中独树一帜。

五、玉雕

玉实际是优质的石。玉石的种类非常多,俗有千样玛瑙万种玉之说,有白玉、黄玉、碧玉、翡翠及玛瑙、绿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制作的艺术含量最高,工艺难度最大,是人围绕材料进行的创作活动,分为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道工序。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显示了中国玉雕的高超技艺。

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辽宁、江苏、新疆等地。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荡,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感源于此,终于此。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均发现不少玉器。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玉石的制作一般人以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实不然。玉石的质地很坚硬,雕刀刻不进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时,用各种形状的钻头、金钢砂和水,根据作品形状把多余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长的时间。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北京玉雕

北京玉雕兴于元代,始祖为道人丘处机,明代“御用监”下设有玉作,召全国良师荟萃京城。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当时帝都玉雕业盛况。

北京玉雕的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尤以俏色见长。我们在识别北京玉雕时,一般从玉雕的质地、色泽、雕工和纹理入手。北京玉雕的质地坚硬、晶莹细腻,而南派玉雕用的一般是软玉;北京玉雕色彩绚丽,玲珑剔透,南派的玉雕色彩柔和;北京玉雕的雕刻十分注重造型,具有宫廷艺术的风格,而南派玉雕一般造型比较随意,风格比较粗犷。总之北京玉雕不仅色润形美,还能保存千年万载,因此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2.苏州玉雕

江南的玉石雕刻历史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良渚人以玉为礼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先进的玉文化。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苏州地域就已有玉石雕刻品;春秋时期,吴国玉工独造了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苏州玉雕以制作中小件为主,多采用白玉、翡翠等名贵材料,手法洗练、工艺精湛、寓意深邃。苏州玉雕具有“空、飘、细”的技艺特点。空,就是虚实相称、疏密得当,使人不觉繁琐而有空灵之感;飘,就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使人不觉呆滞而有飘逸之意;细,就是琢磨工细,构思精巧,使人不觉粗犷而有巧夺天工之美。现代苏州玉雕刻在继承“苏帮”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到丰满之中寓浑厚朴实而不流于纤巧,图案线条柔顺而富装饰性,点缀、疏密、转折、粗细均有讲究。尤其是挂佩饰件,构思独特,蕴含着琢玉人丰富的生活感悟和现代审美情趣,其精、细、巧,古韵今风,更见功力,为人们爱不释手。

3.广州玉雕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广州飞鹅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已有完整玉环及残玉环各1件,距今约4000多年。汉代广州官办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据皇帝喜爱或宫廷需要进行生产。

唐、宋时期的玉雕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神器、宫廷装潢、玩物珍宝佩饰。明、清两代,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清初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生产蓬勃发展,并出现了行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民国时玉雕业兴盛,有大小工商户达40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

相对于北派的庄重古朴,广州玉雕以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见长,突出了岭南文化的内蕴;其花色品种繁多,技艺深厚,雕法细腻,追求创新,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4.岫岩玉雕

辽宁岫岩玉雕工艺是以辽宁省岫岩地区为代表的玉石雕刻工艺。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用岫玉制作的玉龙、“人面纹玉琮”、“兽面纹玉琮”等素活工艺品。清末民初,岫岩形成了三百多人从业的玉石街,出现了以江保堂为首的玉雕“八大匠”,以李得纯为代表的“素活二李”。当时玉雕形成了人物、花鸟、动物、花卉、素活五大类,特别是“素活”工艺达到了一定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岫玉素活工艺有了长足发展,其代表作品“华夏灵光”岫玉塔熏高3.15米,是迄今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一件瓶素工艺品,在全国百花奖评比中获“金杯奖”,并被定为国家珍品,现藏于人民大会堂。

5.阜新玛瑙雕刻

辽宁阜新是中国四大玛瑙产地之一,玛瑙雕刻工艺享誉海内外。阜新清河门辽墓出土的莲花式盅及玛瑙管珠项链、酒杯、围棋等距今有约1000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宫廷所用玛瑙饰物和雕件的用料及工艺大部分来自阜新,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就是因乾隆60大寿时,当地王爷进献“佛光玛瑙朝珠”而御封得名。

玛瑙属中档宝石,由于其天然色彩和纹带花纹非常美丽,是用于雕刻的理想之材。玛瑙有“玉黄金”美称,具有收藏、保值、增值功能,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阜新玛瑙雕刻工艺门类齐全,但“素活”工艺在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阜新玛瑙“素活”绝活工艺技术有“打钻掏膛”“取链活环”“肩耳制作”“透雕活球”“装饰雕刻”等。

六、石雕

中国的早期石雕工艺大多由皇家和官方活动为主线,如陕西的茂陵石刻、南朝的天禄辟邪、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再有明陵和清陵,在丧葬和宗教两大支柱的推动下,中国石雕为后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恢弘巨制。在这些“官方行为”的身影下,民间的石雕顽强地生存着。其实,一直以来,官方石雕的工匠也都来自民间。尤其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民间有财力购买陈设性的石雕并对建筑进行装饰,民间石雕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1.寿山石雕

福建福州市北40千米的闽侯县寿山乡盛产一种极适宜石雕的叶蜡石,又被称为寿山石。依托这种质地滑润、软硬适中的石头,当地人早在南朝时期就雕刻过生动的“卧猪”。唐宋时期起,寿山石雕刻的佛像等宗教题材的作品远近闻名。清代,寿山石雕极为兴盛,用寿山石雕制的印纽成为上层社会的珍品,许多甚至收藏进宫。尤其是寿山石中的上品——田黄石(一种单见于寿山溪旁水田中的石头),更是被皇家重视,其价值远甚于同等重量的黄金。清代初年涌现出像杨玑、周彬这样的大家,两人的印纽雕刻技艺难分高下,后来先后被征召入宫,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杨玑的一件田黄石雕观音像和周彬的一件田黄石雕弥勒像。到了晚清时期,逐步形成了西门和东门两大流派,前者风格厚重质朴,后者风格纤巧华丽。寿山石雕的发展势头到今天仍没有减退,新一代的石雕艺人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不拘泥于祖制,他们创作的寿山石雕在国内的工艺美术大展中屡屡获奖,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声名远扬。

2.青田石雕

浙江青田县的水南村和山口一带的山上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雕刻用石,根据产地被称为青田石。从南宋时期,青田石就被用于图章雕刻。在其后数百年的岁月中,青田石的雕刻越发专业化,由以前的农民业余雕刻发展到专门的石雕艺人。尤其到了晚清,清政府开始组织民间工艺品参加世界博览会,青田石雕借此契机声名大噪,并从此开始广为出口。这一热潮也带动了青田和邻近的温州两地数千名雕工参与创作。20世纪30年代,是青田石雕发展的鼎盛期,中国许多大中城市中都有青田石雕的商号。青田石雕在题材选择上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大多是山水、花鸟、人物等,尤以雕葡萄山最具特色。

3.曲阳石雕

地处河北的曲阳县是中国北方民间石雕的代表,质地优良且蕴藏量极大的汉白玉促进了曲阳的石雕发展。曲阳石雕早从汉代就已出现,唐宋则进一步在佛教造像题材上发展。元代,许多曲阳石雕艺人得到了元世祖的赏识,参与了元大都的修建,从此曲阳石雕开始远近闻名。元代的曲阳下阳平村人杨琼曾官至大都山场石局总管,他的父亲、叔父、兄长也都是著名的石雕艺人。明代,曲阳石雕依旧在皇家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明十三陵中的许多雕塑就都出自曲阳工匠之手。今天,曲阳的石雕活动已由许多厂家组织起来,既承担许多的建筑石材制造,也从事艺术石雕的打制。

4.浏阳石雕

在湖南浏阳县的浏阳河底,躺着一种神奇的石头,灰黑色的石面里隐藏着酷似菊花的纹理,人们称它为“菊花石”。到了清代,人们开始利用这种独特的形象雕刻笔筒、砚台、茶具、图章等。在精心的安排下,这些器物上或多或少都有美丽的菊花纹,令观者感到意境深远、心旷神怡。

5.惠安石雕

惠安以青石雕刻闻名。早从唐代开始,这一带的民间艺人就利用盛产的青石,雕刻佛塔、龙柱。数百年来,惠安青石雕扬名日本和东南亚。惠安的石雕狮子非常独特,嘴中含有可自由转动的石球,这种与中国正统石狮有所不同的造型也被称为“南狮”。

6.渭北石雕

陕西渭北农村宅院门前有一道奇异的风景——几百座高高矮矮、形制不一的拴马桩参差矗立,像令人不解的谜题,又像古老不朽的传奇。这些艺术杰作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它们可能上下跨越千余年。不同时代雕刻的内容变化多样,风格也各具特色。拴马桩的形制分板条型、方柱型两种,以方柱型居多。主要在柱顶施艺雕刻。雕刻的形象除少量的瓜、花苞之外,大都是狮、猴、人物。当地人把雕刻有瓜、花苞的拴马桩称为“疙瘩桩”。雕刻有狮、猴、人物的统称为“娃娃桩”。拴马桩是拴骡马的实用品,一般在花瓣接合的细腰部分和人物的臂腕、动物的前爪后面镂孔,穿系铁链或缰绳。

动物和植物的形象我们并不新奇,但桩顶上那些相貌奇异、服饰特别的人物有什么独特的来历,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他们绝不是中原居民。问起当地人,他们往往不以为然地说:“噢,鞑子看马。”“鞑子”的确是一个蔑视性的称呼,类同胡人,其实多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北游牧民族。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兄弟民族争夺大中国领导权的历史。地处西北的陕西历来是两股力量的交汇碰撞处。尽管双方战争不时爆发,但中原人还是对这些饮奶吃肉、骑马走天涯的胡人充满了好奇,甚至给他们罩上了一些神秘色彩,认为他们有震慑住马的魔力。于是,胡人加上狮子,在老百姓纯朴的观念中,可以牢牢拴住马了。

拴马桩艺术雕刻有的较为工致,趋于写实,但大多数作品形象夸张、诙谐、生活气息浓厚,刀法简练、风格粗犷、浑厚。在我国民族雕塑中,有别于石窟造像和陵墓雕刻而自成体系。这些雕刻品大都只有30至65厘米,却使人感到气势磅礴。再加上长年在野外受风浸雨蚀,独具一种古拙的韵致,耐人寻味。看着那些大刀阔斧的雕凿、以意写形的自由,都不禁让我们回想起霍去病墓上的石雕,让观者震撼,并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这些形状各异的雕塑浸透了历代民间雕刻家的汗水,也反映了渭北人爽朗、热爱生活的性格。

7.大足石雕

四川大足石刻是宋代民间石刻造像中不可忽视的一处,位于四川平原,创于晚唐兴盛于宋。其中北山、宝顶山的摩崖造众多、形式多样、艺术成就高超。这其中,大足宝顶山是由南宋僧赵智凤主持开凿的,先后历时七十年之久。大足石刻在总体风格上带有民间造像的轻松、直白,而且显示出了儒、道、释三家并存的趋势。宝顶山中又以大佛湾的艺术水平最高,它雕凿于一个内凹扇面形的将近500米的摩崖上,高4米至14米,蔚为壮观。大佛湾的雕像十分有特点,它是一个以佛教经变故事石窟群,既与其他以相对独立的菩萨或佛像为主的石窟不同,又与述经变故事的佛窟不同,因为它讲述的故事虽脱胎于印度佛经和传说,但与中国的其他佛教演变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一样,变成了世间常人的生活经历的表现。这种以故事为主的塑造方式,必然对雕工的技术和布局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这些故事往往复杂庞大,动辄数十米长,但作者巧妙地将故事分为有着不同内容的多组场景来分别表现,既降低了安排的难度,也无损于雕塑的统一感。这中间又以《父母恩重经变相》和《牧牛证觉道场》等为最佳。

七、雕漆

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到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雕漆,因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名。北京雕漆,是以铜、木料作胎,在胎上涂几十层,甚至几百层漆,厚达5至18毫米。然后在漆上雕刻出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花纹图案。雕漆品种有瓶、罐、盒、盘、茶具、烟具、酒具、挂屏、围屏、墙壁画、立体鸟兽、小件首饰等。近年来,北京雕漆又朝着“工艺美术日用化”的方向发展,陆续创作出一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如台灯、餐盘、仪器盒、电子钟表壳、雕漆桌面、雕漆绣墩、雕漆衣箱、雕漆柜等。

1.北京雕漆

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早在明代,北京雕漆工艺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造型庄重大方,雕刻技艺圆熟遒劲,形成了独特风格。到清代,雕漆又有新的发展,纹样严谨细腻,极重刻工,雍容华贵,风格与明代不同。北京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现在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现在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产品也由过去的单一色彩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套色。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2.甘肃雕漆

甘肃雕漆以木刻镶嵌为特色,自成体系。雕漆工艺经数十道工序,一件作品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以上才能完成。雕漆产品耐酸碱、抗高温,其造型优美,图案精巧,色调绚丽多彩,尤其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受到人们的青睐。雕漆工艺有镶嵌、雕项、彩绘、平磨、曝细、描金、胎花、藏绘、印锦、脱胎、刻绘、绒金堆漆、研磨彩绘等多种,制作方法有木胎、皮胎、压胎、脱胎等。选用檀木、红木等优质木材,以青田石、寿山石、绿冻石、珊瑚、象牙、玉、螺钿等为装饰材料,制作人物、花鸟、鱼虫、山水等图案,镶嵌在屏风、屏挂、桌椅、盘等家具、器皿和各种工艺品上。早在汉代,甘肃的武都、天水一带就成为我国雕漆产地之一。

3.陇中雕漆

在黄河文化的百花园里,陇中雕漆堪称一枝独具魅力的奇葩,为中华漆艺一绝。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的陇东地区,南依秦岭,北面渭水。山区森林中长有大量的漆树,其漆质地优良,为雕漆工艺提供了绝好的天然原料。

雕漆工艺源于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雕漆工艺主要用于家具油漆,只有简单的图案嵌雕于漆器上,且多为单调的黑白两色。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的鉴赏水平提高,近数十年中,雕漆工艺进入突飞猛进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漆工艺,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大到茶几桌椅、屏风、壁挂;小到茶碗杯垫、托盘、妆盒,均可一显雕漆风彩。自古以来,具有较高欣赏、保存价值的工艺品大多为手工制作。雕漆器具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且都须手工完成。

八、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天津泥人张

泥人张是天津的一个彩塑世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民间彩塑风格。张明山(本名张长林,字明山,但习惯称呼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据说正是由于他当年所作作品生动传神,就好像把真人浓缩了一样,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泥人张”,张明山的杰出技艺世代相传,泥人张的名字随着他们作品的传播而名蜚南北、誉满中外。

张明山不但以高超的技艺为人称道,也以正直、不畏强暴的品德而广为传颂。天津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动人故事,尤以贱卖海张五和曲传李鸿章两件事最为鲜活感人。大盐商海张五是臭名昭著的汉奸,他曾要张明山给他塑像,但借口“不像”妄图巧取豪夺。张明山只略略改头换面,把海张五的像变成了一个流氓市侩的形象,插上“贱卖”的货标,放在泔水桶上出售。人们一看便知是海张五。海张五无可奈何,只好托人花高价钱把像买回来。

泥人张第二代艺人张玉亭是张明山的第五子。他不但继承了张明山开创的彩塑事业,还组织张家子弟建立了一个创作生产班子,把泥人张的彩塑创作、生产和艺术水平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张玉亭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动态中表现人物的神情、性格。张玉亭熟悉人物面部、手部肌肉的结构及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夸张。他的著名作品《吹糖人》中的艺人由于吹时用力,眼睛瞪得滚圆,两腮鼓鼓,手上青筋直突,这种精妙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仔细观察。

2.无锡泥塑

无锡泥塑创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的无锡泥塑只有制作一些简单、朴素的“大阿福”“小花园”“老寿星”之类的儿童玩具,被称之为“耍货”。“耍货”属于无锡泥塑中粗放风格的一路。耍货都是模制的。模印出来的素胎只有五官、手、脚等部位的轮廓,必须经过彩绘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彩绘在无锡泥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由之绘出,神由之生发。所以,无锡泥塑有“七分彩绘三分塑”的说法。

丰满拙稚、色彩浓重、对比强烈的大阿福是无锡泥塑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大阿福又叫沙孩儿,相传很久以前,惠山脚下住着一对善良、勤劳的老夫妻,他们无儿无女,天天盼着能有个孩子跟他们做伴。经过神灵的指点,他们在湖边一个大沙球里找到了一对身穿红衫、红裤,手捧麒麟的胖娃娃。因为他们是从沙球里被找到的,所以,老夫妇给这男孩儿和女孩儿都取名“沙孩儿”。沙孩儿长大后,不但聪明、善良,而且力大无穷、见义勇为。他们打败了怪兽“年”,为当地人民除了大害。人们为了感谢沙孩儿,就请惠山泥塑艺人做了一批他们的塑像,分送各家供养。人们把它们作为辟邪纳福的象征,因此,又称它们为大阿福。到了清中期,无锡泥塑由农民的副业发展成专业作坊。并陆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艺人,如冯阿金、陈阿云、周阿生、丁福亭、丁阿金等。他们除了捏制一些“耍货”外,还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昆曲或京剧戏文为题材,创造了泥塑手捏戏文这种艺术形式。由于手捏戏文主要是有钱人家办喜寿事时的摆设或是相互馈赠的高级礼品,因此要算是无锡泥塑中工细的一路,与大阿福等粗犷风格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手捏戏文完全由艺人手工制作,因此,比完全模制的“耍货”工细得多。手捏戏文要把头部、手脚和躯干分开来塑,然后再镶在身上,艺人们称这种制作方法为捏段镶手。这种制作方法便于艺人们集中精力刻画人物的面部神态。清代丁阿金的手捏戏文最为杰出。过去,手捏戏文都是塑造两个人,丁阿金的作品常塑三个人物。人与人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联系,引人入胜。手捏戏文的色彩都非常淡雅,服饰上的花纹描绘得工细,体现了浓厚的市民欣赏趣味。

3.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黏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受有关专家瞩目。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

4.广东浮洋泥塑

广东潮安的浮洋镇是和天津、无锡并驾齐驱的泥塑之乡。过去,这里几乎家家都有泥塑作坊,人人皆善捏塑,是当之无愧的泥塑之乡。

浮洋泥塑的历史要追溯到南宋末年,据说福建的巧手艺人吴静山因逃避战乱移居到浮洋镇的大吴村,以捏制儿童玩具为生。他的子孙后代继承并发展了他开创的泥塑事业,除塑一些玩具之外,还捏肖像、戏曲故事,并为木偶戏制作偶头。光绪年间的吴藩乾是吴门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艺术家。

浮洋泥塑有捏制(如人物肖像)、模制(如娃娃、神像)和捏、模相结合(如戏曲故事)三种方法。使用的原料除偶头用一种被称为“稿末”的木质细末外,其余都用当地的“江泥”——江河淤积的泥土。这种原料不用澄清就非常细腻,塑好素胎后,虽经烈日暴晒也不变形、开裂。

浮洋泥塑以写实为主要风格。塑肖像必须惟妙惟肖。吴藩乾为了把猴子塑得逼真,别出心裁地用豆腐渣代替黏土,塑后发霉,达到同真猴子皮毛一样的艺术效果。浮洋泥塑的“模子货”,为了便于制模翻塑,往往在写实的基础上,力求造型简单、线条洗练、结构紧凑,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