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间工艺的抢救和传承

民间工艺的抢救和传承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些,人们开始思考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作为商品的马尾绣领带和手提包2011年公布的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马尾绣传承人为两位水族女性,她们是韦桃花和宋水仙。
民间工艺的抢救和传承_中国水族

第四节 民间工艺的抢救和传承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逐渐扩大,低成本的产品开始渐渐替代原有的手工制品,水族的民间工艺也正逐步走向消亡的边缘。从成本上来讲,这是大势所趋,而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来说,这是一种悲哀。这些民族工艺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技术方面,如:追求高产而导致水族聚居地区稻类的减少,有的稻子种类已经灭绝不再生产,传统的生产技术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其中石碾、石磨、舂碓等正在消失的同时,与此相关的石刻工艺也逐渐走向消亡。饮食方面,目前冲击最大的是酒的生产,从前每家每户都自己酿酒,甚至连酒药也要自己亲自采集制造,而现在这些技艺正在消失,人们逐渐走向市场来解决自己的需求。穿衣方面,如水族布艺、水族服饰等,无不受到工业化的冲击。在出行方面,人们正在用汽车、摩托车替代传统的马,现在喂马只能是一种爱好,只在节日期间展示一下。居住方面,现在砖结构房屋逐渐取代传统的木结构干栏建筑,与此相关的民间建筑技艺也逐渐被淘汰。面对这些,人们开始思考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略述水族马尾绣传承人韦桃花、宋水仙两人的故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水族人民保护水族民间工艺的决心和努力。

img111

作为商品的马尾绣领带和手提包

2011年公布的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马尾绣传承人为两位水族女性,她们是韦桃花和宋水仙。两人从小就开始学习水族马尾绣工艺,所制作的马尾绣在当地十分有名。2006年,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总决赛上,韦桃花凭借精湛的马尾绣工艺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位列“贵州名匠”之首。同时,她的市场意识很强,她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韦桃花马尾绣”的商标,在县城的繁华路段开了两家马尾绣专卖店,销售的马尾绣制品,均价达300元以上,经济效益不错。2008年奥运会,她应邀进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的贵州“祥云小屋”,参与《中国故事》大型文化展示活动,现场表演马尾绣绝活。她先后举办了十多次培训班,有1000多名学员跟着她学习制作马尾绣。2011年,韦桃花带着200多件马尾绣作品前往意大利参加“手工业及工艺礼品国际博览会”,使马尾绣成了走出国门的水族艺术,2011年的外国订单就有1000多个,有了稳定的销路。

img112

马尾绣培训

宋水仙被人们称为守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人,从小随母亲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婚后又跟婆婆及祖母学习马尾绣制作。20多年前,很多外地人来到水族聚居地区,出高价将精美的马尾绣珍品买走。宋水仙看到后深感忧虑:“一旦没了这些物件,后人就无法进行学习和传承。”于是,她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大部分去收集马尾绣。为了收集绣品,她遍访水乡大大小小的村寨,在最需要用钱时也舍不得卖掉其中的任何一件。目前她收藏有马尾绣精品近万件,估价超过150万元。她在自家的木楼上设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免费展出自己多年的藏品,使其成为当地展示、宣传水族文化的窗口。2006年,她开办了全县首家马尾绣工艺品店,成为县里第一个把绣品变为商品的人,带动了马尾绣商品市场化的进程。在她的马尾绣工艺品店里,她以收购和寄卖的方式将马尾绣变成商品,这大大刺激了这门技艺的传承和保护。2010年,宋水仙把马尾绣带进了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了马尾绣的魅力。2011年,赴台湾参加了“2011年文化民俗观光博览会”,向台湾同胞展示了水族马尾绣艺术。在她的带动之下,如今,马尾绣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渐渐形成了一个集制作、收购、加工于一体的完整市场营销网络,使水族马尾绣工艺获得了新的生机。

我们体会到,在商品社会,为了民族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也许使之商品化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