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城基址相对稳定原因

两城基址相对稳定原因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绍兴与苏州自建城以来,基址相对稳定,2500年变动较少。从建城之日起,城内外的河道互相联通,而各具网络。河道的开通与水系的严密,是安定居民的重要措施,为两城空间结构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两城建成后,未受自然与人为的重大破坏。两城由于偏离全国性的政权中心,因而所受战争灾难较少。但这几次城池基址并未遭破坏,没有根本性废圮。直至清朝,绍兴似未经严重破坏。

绍兴与苏州自建城以来,基址相对稳定,2500年变动较少。不像一些列国都城,或迁移不定或盈缩严重,或湮没毁坏。

两城都处交通要道与形胜之地,且物产丰富。秦汉时期,苏州“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9)。南北朝时,吴地“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10)。唐末,苏州所贡赋税为两浙总数的六分之一。宋朝,苏州农产量影响全国生活,有“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明代,苏州赋税特重,负担了全国的11%。而绍兴所处宁绍平原,“食物常足,有陂湖灌溉之利”(11)。或曰“岁多顺成,有丝怠鱼盐之饶”。顾祖禹亦说:会稽带海傍湖,良畴数千万顷,膏腴上地,“盖财赋所资也”(12)。由于两地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在经济的运行中,自然在其中心地带有聚邑筑都有要求。正如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所说,城池恒久不移,是这里“地势之不可迁”的客观形态所造成。

从建城之日起,城内外的河道互相联通,而各具网络。建筑在水上的苏州城,水道密布而有条不紊,布置合理。春秋时各有纵横相交的大渠,并有支河直通宫城。今锦帆路就是由通宫河道填塞而成。战国春申君对河道作了进一步的开挖与疏浚,形成“大内北渎,四纵三横”的水网,其架构一直延续到现代。而绍兴亦是水上名城,鉴水环其前,卧龙拥其后,“襟海带江,浮鄞达吴”,万壑争流,草木蒙笼于上,浪桨风帆而驶。山川秀美,使人应接不暇。苏州与绍兴都获得东方威尼斯斯的美称。城内众多河道解决居民饮水洗涤、交通、排水等需要。由于水流畅通,不致有内涝之患故“虽号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河道的开通与水系的严密,是安定居民的重要措施,为两城空间结构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两城建成后,未受自然与人为的重大破坏。两城所在,地质构造较为稳固,在历史上破坏性地震较少,如以苏城为中心,以一百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有史记载以来发生地震三十余次,全部在六级以下,达五级的极少。绍兴古代有史以来记载的地震仅数次。由于雨量充沛,少风沙旱灾,加之河道四通,泄洪能力强,自春秋后,很少形成重大水患。

两城由于偏离全国性的政权中心,因而所受战争灾难较少。春秋至战国初的吴越之战,均在郊外。公元前496年阖闾乘允常死,与越战于檇李(今属嘉兴境);公元前494年夫差报父仇击败句践于夫椒,夫椒在今太湖包山。前482年,句践率5万人征吴,在吴郊姑熊夷与姑苏台激战,俘吴太子友及其大舟。楚灭越,几乎是顺势而下。秦将军王翦定江南,迫使越君投降,在这里设会稽郡。秦末,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灌婴破吴县长,随得吴地。东汉末群雄纷起,孙策与吴郡太守许贡战于由拳(今嘉兴南),大败许贡,即得吴郡。西晋灭吴,一举而下。东晋苏峻与梁朝侯景两乱,吴郡守将或逃或降,近乎无战。隋文帝在开皇九年(589),隋总管宇文述攻吴,陈吴州守将王褒恐惧,“衣道士服,弃城走”(13)。隋末农民起义中,刘元进占据吴郡,隋派王世充击败元进军于郊区横山,逐克苏州。接着军阀李子通占领苏州,唐杜伏威遣军攻子通,子通随即降唐。五代、苏州长期为吴越国钱氏所占。宋初,吴越国钱椒纳土献国,苏州随之归宋,改称平江。南宋德祜二年(1276年)元统帅伯颜率大军进攻吴地“宋平江都统王邦杰以城降”(14)。元末,平江(苏州)为张士诚割据,改称隆平府。至正二十七年(1368)朱元璋遣部将徐达、常遇春攻平江,士诚部下唐杰等纷纷投降,兵众散走,士诚被俘。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大举南下,明朝苏州守将杨文骢逃逸而去,苏人持羊酒迎候。咸丰十年(1860年)春,太平军李秀部进军苏州,城内清兵“广勇”开门迎纳。1863年,清兵反攻,太平军守将郜永宽等杀苏城主将谭绍光“夜开齐门降”(15)。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清江苏巡抚程德金响应,揭去衙署上的几片瓦,作为“革命新生”之象征,故兵不血刃而苏省独立。综观苏州建城以来,在三十余次较大的战乱与事变中,仅有几次有破坏性,一次是南朝梁太宝元年(550年)梁文成侯萧宁起兵击败侯景军,占领吴郡,候景派侯子荣击杀萧宁,重占郡城,纵兵大掠。另一次是唐上元元年,刘展叛乱,命部将张景超击走唐守将占领苏州,在兵荒马乱中,城内缺粮,米价猛涨,甚至产生人相食的惨相。再一次是金兵南占杭州后北撤,占领苏州,掠夺府库积聚及子女金帛,焚烧房屋几尽。但这几次城池基址并未遭破坏,没有根本性废圮。

苏州为长江、太湖、东海、钱江所围绕,如天然的屏障。城郊河道纵横,便于设关立卡(如铁铃关、浒关等),加上西南群山绵延,可作亭障堡坞,故战火不易引至城内。加上优越的地理环境与水利设施的完善,苏州城除隋朝短时期内迁至几公里之外的新郭外,一直屹然不动。

绍兴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与苏州存在相似之处。秦始皇进军关东,使王翦“定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16)。一路风顺,未遇大的阻挡。在推翻暴秦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垓下一战,大败项羽,“遂略定楚地”(17),使作为东楚的会稽为汉所有。东汉末年,郡雄纷起,孙策“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18)。孙策进军江南“诸郡守捐城郭奔走”。隋末,奉唐为主的杜伏威,讨李子通于杭州,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南淮南地”(19)。唐末,董昌据越州(今绍兴)叛乱,唐浙江招讨使钱镠遣顾全武征讨,董昌从越州子城出降。“全武执昌回,及西江斩之。”(20)宋时金人南下,知越州李邺“遣人赍书降敌,引兵入城”(21)。德祐年间,随宋主的降元,绍兴城为元所有。元末,绍兴为张士诚所占。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朱元璋军攻击张士诚所据的杭州,张部潘元明以杭州降朱,“旁郡悉下”(22),绍兴自然归明。直至清朝,绍兴似未经严重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