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本能否保持相对的稳定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各大传媒就中小学生的课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据相关的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的在校中小学生有两亿多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来计算,全国每年要用30多亿册课本,消费纸张多达55吨,需砍伐1100多万棵大树。而学生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
看完这则数字,笔者猜想每个人都要大吃一惊!我国本来就不是一个森林大国,对木材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即使靠本国这一点有限的资源也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这个资源短缺性国家,何以在课本等方面的消费如此阔绰呢?笔者以为这还是陈旧落后的观念在作祟。此外,长期以来国家对教材出版领域里的退税、专有也使得教材涉及到了出版、发行、印刷、教育等多方面行业的巨大利益。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中,要大力推行教材使用与流通的改革,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前一段时间,小女中学毕业,就淘汰了几百册的教材、教辅。一方面把它们的绝大多数卖了废品,一方面也纷纷送给了同事和朋友的子女。望着许多从未翻看的教材成了废品,笔者深感痛惜。
笔者在此十分赞同有的专家意见,即将使用率不太高的音乐、美术、劳技、体育、思想品德等教材采取循环使用的办法,而对使用率极高的语文、数学、英语等,采取人手一册的办法。
为了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笔者建议,国家教材编写部门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相对稳定,能不年年修订就不年年修订。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为未来几年留有一定的余地。如语文教材,应多选取在我们的文化发展史上有定评、是精品的作品,有争议的还是少上。至于一些时文,可以指定一些参考读物,如期刊、图书等,作为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如果非得对教材做适当的补充,笔者建议在保留原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教参来补充解决,或是编印增补的小册子。这样一来原先的教材还能使用。单这一点,全国一年就可节约不少纸张和木材呢!
在目前全社会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教材循环使用不能再纸上谈兵了,有关部门应当机立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教育差异,作出一些重大的改革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的行业利益、部门利益要受到巨大的冲击,但若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一步也非得走了,否则,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说,还把应当给后人的资源早早就用光了!
作于2007年7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