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诚传世仰陵医

精诚传世仰陵医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仰陵村位于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宋营镇东南边缘,全村六千一百人,有四千人姓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村中最大的庙会。根据汦水和绵曼河流经路线分析,正好是东仰陵村这一带。郭可明是郭家第三代传人,十四岁学医,二十岁在家乡应诊,三十岁悬壶济世于石家庄市。当时死亡率高达50%。然而就是这个高治愈率,却引来了上级专案组的调查。卫生部立马又派了一个工作组以学习的名义再次来石家庄调查。







仰陵村因何得名?与林则徐一道虎门销烟的是东仰陵走出的哪一位名将?“白虎汤”究竟是何神药被郭氏五代中医用来救死扶伤?


1956年,在石家庄市区东仰陵村,街头巷尾都在口口相传一个人的光荣事迹。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怀仁堂亲切接见了他,还握着他的手一个劲儿地说“了不起啊,了不起!”

这个传奇人物究竟是谁呢?让我们走进东仰陵村,去探访这个神秘人物,体味那里的传奇故事。


仰陵村的由来


东仰陵村位于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宋营镇东南边缘,全村六千一百人,有四千人姓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村中最大的庙会。亲戚朋友齐聚一堂,逛庙会、听河南坠子戏,是百传不厌的习俗。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传说曾有一条巨龙落地,因此有高僧创建龙岗寺,唐代高僧慧净曾驻锡于此。临济寺方丈有明禅师也曾将此作为临济寺下院亲自主持。

说起东仰陵村的村名由来,却是因为村北的一个土岗子。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这个土岗,西起西仰陵村北,向东绵延至东仰陵村,东西长约1500米到2000米,南北宽约400米,因其巍峨耸立,观之需仰视,所以村名叫作“仰岭”,后来演变为“仰陵”。

这个土岗子南面是疏松的沙子,岗子北面,是黏性的黄土。根据土质和地理方位特点,这土岗很有可能是个水利工程。根据专家们的深入考证,这个岗子就是汉晋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乌子堰。有何证据呢?

郦道元水经注》第十章《漳水注》中记载:汦水承太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又东经肥累县(今藁城市城子村),再往东,流经晋州的鼓城、安乡城(今晋州侯城),注入古代的漳河。绵曼水(今井陉县绵河)经绵曼县故城(今鹿泉市北故城),东流经乐阳县故城(今鹿泉市南)西,右合井陉山水(今太平河)……又东经乌子堰。

从相对位置分析,藁城治所在丘头,仰陵靠近丘头,属于藁城县。根据汦水和绵曼河流经路线分析,正好是东仰陵村这一带。所以,这个土岗很有可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乌子堰。

但是,这个土岗随着后人挖沙取土,渐渐夷为平地,现在已经被高大的建筑群所取代了。

一个乌子堰马上让东仰陵的历史厚重了起来。然而更能彰显东仰陵魅力的,却是几位留下光辉印记的郭氏后人。


被忽略的民族英雄


郭氏后人中的一位,跟东仰陵的一个有着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宝贝有关。在东仰陵村的祠堂里,有一块在东南环城水系挖掘的时候挖出来的石碑。这通碑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皇帝特意为东仰陵村民族英雄郭继昌所立的碑刻,碑文大意如下: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皇帝派遣一位官员,代表皇帝祭奠病故的郭继昌。郭继昌原任广东陆路提督,是紫光阁功臣,曾被授予一等军功,还荣获“巴图鲁”称号。

⊙ 东仰陵村龙岗寺

据光绪版《正定县志》记载:郭继昌,字厚庵,正定东仰陵人。此人行伍出身,在道光元年(1821年)受命奔赴新疆喀什噶尔换防,任安西副将。道光六年(1826年),南疆地区爆发了张格尔叛乱,郭继昌率兵趁夜突袭,斩杀叛军首领库尔班素皮,赢得平叛大胜。皇帝授予他“干勇巴图鲁”称号,含义是“威猛的勇士”。能封得上“巴图鲁”是极大的荣耀,从清初到咸丰的二百多年间,仅有三十三人受封。其中就有郭继昌。

道光七年(1827年),郭继昌再次作为前敌先锋,利用声东击西之术,背后奇袭张格尔,全歼叛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因为战功授寿春镇总兵,道光皇帝还下诏在紫光阁为他画像。

随后,郭继昌调任广东陆路提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郭继昌配合林则徐夜以继日巡逻边防,积劳成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逝在广州海防线上。

在《林则徐传》中,收录了林则徐奏呈道光皇帝的一份有关郭继昌的奏折——《广东陆路提督郭继昌觐见请予展期折》,对郭继昌称赞有加。其中写道:“郭继昌,补授广东陆路提督,是年十二月十七日到粤任事。”“选将练兵,调度策应,办理均属周到。兹陆路提督臣当请觐见之时,一体准俟夷务办完之后,再行奏请陛见,以重职守而慎边防。”意思是说郭继昌想等办完边防事务,再去拜见皇上。郭继昌的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从这奏折上可见一斑。所以在这位劳模去世后,皇帝下旨慰恤,立碑存世。

⊙ 《道光皇帝圣旨碑》及碑文抄录


“白虎汤”惊动了毛泽东


历史似乎充满了巧合,一百多年后的另一位郭氏东仰陵村人,也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赞誉和接见。他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位特殊人物——一代名医郭可明。

郭可明,字大德,190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在清朝咸丰年间,他的爷爷郭辰魁就在村里以“碧云堂”为名设诊行医,父亲郭达谐更是名噪一时、闻名乡里的杏林泰斗。郭可明是郭家第三代传人,十四岁学医,二十岁在家乡应诊,三十岁悬壶济世于石家庄市。医术精湛,备受称颂。

郭可明从父学医时,父亲家教甚严,以三条家教严格要求:第一,作为医生,不得嫌贫爱富,对穷苦病者要施舍药品;第二,不得贪图安逸,严冬降雪、风雨之夜有求医者,多有急病,不可怠慢;第三,不得对病者言其所爱之物,不得索要钱物。出诊时,有牛车、轿车来接,不可径自先乘轿车,必分清先后,妥为安排。这三条在郭可明一生行医过程中,始终恪守,并以此作为家传信律。

1954年,石家庄洪水泛滥,灾后很多人都得了一种病。病人们都有同样的病征:发高烧,神志不清,还抽风。当时死亡率高达50%。

面对这么高的死亡率,石家庄市卫生局迅速召集了七位著名老中医组成专家组,郭可明就是专家之一。这是一种从没见过的病,没有治疗经验。怎么办?

郭可明翻阅医书,从明清医案,到宋金经典,再到祖传药方,又根据临床观察进行仔细研究分析。最后,他确定了用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重用生石膏,以达到“清热、解毒、养阴”的目的。经过临床的应用,治愈率能达到90%多。这下,郭可明的心可算落下来了,救命的法子有了!

⊙ 郭可明

可是,这到底是种什么病呢?这种病毒,在1953年才刚刚被一位日本科学家发现。对于1954年的中国,它还是个新事物。它就是急性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郭可明就是用祖国中医方清瘟败毒饮和白虎汤,加以辨证施治,救活了很多生命。第二年,乙脑再次流行,郭可明继续奔赴一线治疗。依旧是高达90%的治愈率。然而就是这个高治愈率,却引来了上级专案组的调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石家庄市卫生局把治疗效果上报到卫生部,引起了卫生部的质疑:这么好的疗效,即便是在世界医学界也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小小的石家庄却做到了,有这样的神医吗?是不是虚报?

于是,卫生部派了一个工作组来调查。调查团得到的结论是:郭可明治的病是不是乙脑还不一定呢!这还了得,这不是虚报功绩吗?卫生部立马又派了一个工作组以学习的名义再次来石家庄调查。这次,会是什么结果呢?

当工作组到来时,有一个病得特别重的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叫马士荣,都快不行了。当时工作组的专家们也看到这个病人了,觉得应该是没救了。第二天,他们又问郭可明那个老太太怎么样了,郭可明说已经治愈了。专家们还不信,亲自去病房,看见老太太正在床上坐着呢,果然好了。原来是郭可明在一天一夜之内,给这老太太用了三服药,第二天老太太吐了一口痰说:“我好了!”专家们这才相信郭大夫用药的疗效。

这件事后,郭可明治乙脑才被公认。所以当年12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的典礼上,卫生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部级甲等奖,颁发给以郭可明为首的石家庄传染病医院中医乙脑治疗小组。

除此之外,卫生部还派专车陪着郭可明在北京游览了三天,这在当时,可是难得的荣誉啊。

可是话说回来,如此神效的白虎汤,究竟是哪几味药配成的呢?

30克生石膏、12克知母、3克甘草、6克粳米就组成了传说中的“白虎汤”。您可知道,这服药值多少钱吗?即便用现在的报价,也不过是两块多钱。

然而这味价格低廉、疗效奇好的药,不但医好了国人,还拿去给一位外国友人治病。那么,这个外国人是谁?他的病治好了吗?

这位外国人身份比较特殊,是时任邮电部副部长的一位苏联援华专家。1955年就得过乙脑,留下了后遗症,1956年再次发病。郭可明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十五天不能进食,七天昏迷不醒了。

当时,郭可明被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亲自点名,来给这位专家治病。郭可明急忙奔赴北京,一下飞机,直奔病房。

见到病人之后,他慎重地开出了一个十二味药的方子。一小时喂一次,一天八次。并随时根据病情调整药量。到第三天的时候,这位苏联专家的手就能动了,如果喂他水,他还知道用左手扶着喝。后来就可以握手、说再见了。

郭可明最终治好了专家,领导们非常高兴。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正在召开。为了表示奖励,特别邀请郭可明参加会议。要知道,当时郭可明还不是政协委员呢!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后来发生的事情才是最令人意外的。

那是1956年2月5日下午7点。中南海,怀仁堂的宴会厅里,灯火辉煌。郭可明和部分代表被邀请参加晚宴,在郭可明心中,以为就是普通晚宴。席间,来了一个工作人员,对着大家问:“谁是郭可明大夫?”郭可明随口说“我是”,工作人员什么没说就出去了。

事情到这儿,郭大夫心中才犯起了嘀咕:“这么多委员,为什么偏偏点我的名呢?”

这时候,李德全部长走进来了,对大家说:“待会儿毛主席和周总理就要接见你们了!”一听这话,郭可明激动不已,能亲眼见到毛主席了,这在当时,可是无上荣耀的事啊!

毛主席进来后,李德全亲自介绍说:“这位就是石家庄的郭可明大夫,苏联专家的乙脑就是他治好的。”毛主席握住他的手,连夸了不起!旁边新华社的记者赶紧把这一幕拍了下来。

一代名医郭可明被评为石家庄当代十大名人之首,他的事迹收录在《石家庄100个名人》这本书中。1968年6月30日,由于在文革中遭受迫害,郭可明含恨离世。幸运的是,郭家的祖传精湛医术和大医精诚的精神传承了下来。


“白虎汤”再战非典


郭纪生是郭可明的儿子,十五岁起跟随父亲学医,也是家族中学习中医的第四代。历史注定要再次考验郭家。整整五十年后,同样是一场流行疾病,命运把郭纪生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3年,一种叫作“SARS”的流行病毒汹涌而至,横行神州,引发社会惶恐。在当时人人都想着怎么远离传染源的时候,六十四岁的郭纪生主动请缨去一线治病。

他每天穿着四层隔离衣到病房查房两次,给患者把脉、看舌苔、调处方。隔离衣又闷又热,出汗了也不能擦,渴了也不能喝水,更不能上厕所。非典的治疗思路仍是用的白虎汤,加上郭纪生创新的方子“五妙救肺汤”辨证施术。在石家庄传染病医院住院的非典确诊病例十二例,疑似病例十一例,全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早地用上了中药。病人最后全部治愈出院,经过一年的追踪调查,未出现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等问题。

后来经过证实,郭纪生是全国参与非典一线救治的年龄最大、坚守岗位最长的中医专家。河北省卫生厅和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为他颁发了“父治乙脑立大德、子抗非典济苍生”的铜牌,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省中医工作者向他学习。

如今,郭纪生已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国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他和女儿郭媛源作为郭氏中医的传人,以郭可明先生的表字“大德”为字号悬壶济世、传承医术,用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德操高尚”这八个闪光的大字。故土难离,郭纪生和女儿、学生还每年坚持回到东仰陵村免费为村民治病。

⊙ 郭纪生及女儿传承郭氏中医

随着拆迁改造,东仰陵很快便会融入到都市繁华中。环城水系在村南环绕,公园绿地,一派正在崛起的商品住宅、高校和外国语学校欣欣向荣,诉说着村庄的嬗变。村民们准备在河畔广场竖起郭继昌、郭可明等名人的雕像,让后人记住他们,让那些故人、故事永远留在故土。

这正是:

乌子堰下古仰岭,名将平叛著军功。

郭氏名医五代传,忠勇精诚留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