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摭探“入世”

摭探“入世”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譬如新世纪纪实小说作家杨显惠在与笔者叙谈时曾坦言,在创作《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时,受了契诃夫等作家的启发。新世纪纪实小说作家在上述“入世”的心境中,在创作上表现出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他们的创作摭探有文体方法上的摸索,也有主题思想层面的表现。

“摭”者,搜集、择取之意,“摭探”即根据自身情况,搜集、选择自认为合适的对象进行探究,包含尝试性、选择性探究的特点。

有论者认为:日本的现代纪实小说是日本自11世纪开始的“非虚构文学传统”发展延续的结果,美国20世纪60年代“火”起来的非虚构小说是“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实践延伸。那么中国的纪实小说又是在怎样的理论背景下出现的?笔者认为:中国的纪实小说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国内文学、史学著作的影响,比如说古代的“史传”传统、“记史”习惯;“实学思维”与“实文化传统”,现代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报告文学”的经验;还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文学中“戏说历史”的风潮[30]。另一方面受到国外文学的“感染”,如日本的“私小说”、美国的“非虚构小说”、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这些文学传统都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纪实小说酝酿“出炉”的文学参照。譬如新世纪纪实小说作家杨显惠在与笔者叙谈时曾坦言,在创作《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时,受了契诃夫等作家的启发。

新世纪纪实小说在比附中找到了运用现实题材的切入口,但是光有了方法和理念还不行,还得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譬如说当代读者的阅读指向,时下图书报刊市场的发行模式,出版家、书刊审查机关的导向等。在2000年至2009年的十年中,纪实小说的作者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中摸索着与虚构小说同样的市场份额。各个作者的纪实小说创作是“零散的”“独立的”,甚至是尝试性地变换着形式,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言说方式。譬如梁鸿2012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梁庄在中国》就比201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梁庄》要成熟一些。《梁庄》的散文特征较为明显,那种缺乏节制的主观到了《梁庄在中国》中明显收敛了许多。虽说《梁庄在中国》仍然没有把“创作主体”的“主观性”控制到最佳程度,但总体上更像小说了。

2010年《人民文学》不但开设了“非虚构”栏目,还设置了非虚构创作项目。《人民文学》的主编也在不同场合发表文章表示了对非虚构创作的理解,主编们的对话、讲演也被多次引用。一定程度上说,以《人民文学》所具有的影响力对纪实小说给予的希望,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也是对中国文坛的。纪实小说创作似乎在2010年之后,才真正遇到了最佳的历史机遇。

可以说,纪实小说进入新世纪读者的视野是一回事,进入新世纪读者的心里又是另一回事。纪实小说进入新世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被认可、逐渐升温的过程。所以,纪实小说进入新世纪文学谱系的这种“入世”可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时间上,从20世纪进入了21世纪,时序变了,时代也变了,文学的主流形式也变了,社会生活给纪实小说提供的素材和内容也变了,甚至说社会生活对纪实小说的影响和预期也变了,大有鼓励纪实小说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扮演纪实文学主角的报告文学中分离出来、走独立发展的趋势。其间报告文学已无力再将纪实小说纳入它的名号之下,那些创作了纪实小说吃了官司的案例也为纪实小说作者提供了经验教训,似乎可以说纪实小说已有经验摆脱各种阻力勇猛地掘进了。

二是纪实小说以反抗虚假的姿态显露了与其他文体类型的区别特征,张扬着中国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的“入世”思维,迎合着中国实文化的驱力,实践着“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政治理性,以楔入生活、澄亮人生的启蒙主义理念,表现出了“担当”的勇气和力量,也将文学发挥实际有益的功能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责任

三是进入市场经济的报偿机制中,进入市场“优胜劣汰”的传播机制中。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紧紧裹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文学除了表现出审美愉悦功能,还要有利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作者和从事文化传播的出版人变成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实体,体现文学和文化的物化属性、商品属性。

四是进入国际文化的视野中。如今,文化的“全球化”已完全走出了国家政策方针的倡导阶段,进入了自然接受、自然运行的洪流中。广播、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网络这几大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彰显着国际化、全球化的事实,人们的服装、饮食、旅游、阅读、创作、教育等都需考虑国际文化的成分。人们的每一种劳动和每一项消费,都在刻意迎合全球化的规则,似乎中国文化、中国市场、中国平台已经不是唯一的“码头”,劳动成果和生产的产品中如若缺少了国际文化的元素,似乎在格局、格调上就缺少了比照国际文化的资本。所以文学创作也难辞其律,纪实小说的创作也自觉和不自觉地并入了国际化、全球化的轨道。

五是进入世界文学的评价圈中。中国现代作家的内心世界中,一直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看惯了世界各国的国家级文学奖的光芒,心中一直有荷马、但丁这样的先驱,有巴尔扎克、雨果、安徒生、马克·吐温这样的大师,有托尔斯泰、泰戈尔这样的泰斗,有莎士比亚、高尔基这样的导师,还有海明威这样的“汉子”。多年来中国作家在心中向这些世界知名作家看齐,并把这种心理潜流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成了中国作家欣赏文学、评价文学、创新文学的一种世界资源。新世纪中国作家的文学审美中,不能不说有拿上自己的作品进入世界文学的评价圈中,接受世界文学评论者的品鉴的渴望,不能不承认有将成果拿到世界文学平台上去竞争的动力。这些都是新世纪作家所难以拒绝的诱惑。

新世纪纪实小说作家在上述“入世”的心境中,在创作上表现出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他们的创作摭探有文体方法上的摸索,也有主题思想层面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