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吴镇家世再探

吴镇家世再探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吴镇父吴禾,祖吴泽,曾祖吴寰,高祖吴潜。泽宋末为承信郎,守襄阳,失利后归浙江嘉兴思贤乡,元初偕长子禾南下百里澉浦航海,家巨富。《赵孟集》卷八《义士吴公墓铭》乃祭吴森所作,吴森,字君茂,号静心,是元四家吴镇的三叔父,与赵孟(字子昂)为至交。《墓铭》与《义门吴氏譜》可互相印证,对研究吴镇家世颇有裨益。《墓铭》作坚,事出有因。

摘要:吴镇三叔吴森殁后,至交赵孟頫为其撰墓志铭,此铭有助于对吴镇家世的了解。吴镇父吴禾,祖吴泽,曾祖吴寰,高祖吴潜。潜原籍宣州,占籍德清,南宋嘉定十年状元,淳祐、开庆间两度拜相。寔儿时被寄养汝南吴坚家,抗元阵亡。泽宋末为承信郎,守襄阳,失利后归浙江嘉兴思贤乡,元初偕长子禾南下百里澉浦航海,家巨富。镇自幼依傍吴森,吴森嗜书画,富收藏,使吴镇得以观摹历代名画,并有机会与赵孟頫、李衎交往,赵、李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直接影响了青年时期的吴镇。

关键词:吴森  吴镇  思贤乡  魏塘镇  赵孟頫  李衎  墓铭


《赵孟頫集》卷八《义士吴公墓铭》(以下简称《墓铭》,全文见附录)乃祭吴森所作,吴森,字君茂,号静心,是元四家吴镇的三叔父,与赵孟頫(字子昂)为至交。元皇庆癸丑(1313年)五月二十日卒,子汉英等“不远数千里书来京师求铭”①。《墓铭》与《义门吴氏譜》(以下简称《家譜》)可互相印证,对研究吴镇家世颇有裨益。

《墓铭》曰森之父讳泽,大父讳寔,均与《家譜》相同,唯“曾大父讳坚”有异。《家譜》吴森曾祖父乃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与开庆元年(1259年)两度拜相的吴潜。

《墓铭》作坚,事出有因。譜中吴寔小传云:“先是许公(笔者按:指吴潜,曾封许国公)自以勋戚裔,忠鲠招嫉,见世将变,托公于族弟坚,携养汝南(今河南汝南)。后海运公(笔者按:指吴寔长子吴泽,曾业海运)惧祸,故义士墓表直托称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与江宁隔长江相望。宋军英勇抗击,打退了蒙古军。吴寔是年约23岁。根据吴氏男17岁大婚惯例,因此已得子三。

寔长子吴泽,家譜列第十八世,受荫仕承信郎,为低级武臣官阶。(清《嘉善县志·科贡》载吴泽为水军正将。)《墓铭》曰:“父讳泽,承信郎,移戍盱眙(今属江苏),事淮东帅李公曾伯。”《家譜》未提戍盱眙事,只说“因官居汴梁”。1214年,金为避蒙古军锋芒,由中都燕京迁都开封。1232年蒙古军进攻开封,金哀宗完颜守绪先逃归德(今河南商丘),继逃蔡州(今河南汝南),于1234年自杀,金亡。开封短期内为宋军占领,随即退出。

蒙古军于开封设南京路,以后又改名汴梁路,汴梁得名于此。吴泽约生于1231年,出使金国首都是不可能的。若确如《家譜》所言,当在蒙古军统治下的汴梁。

关于吴寔、吴泽的出生年份,是据下述方法估定的。潜传定、寔,寔传泽、沛、渚,泽传禾、秫、森等。已知吴潜生于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吴森生于“淳祐庚戌”(1250年)。两者间隔54年,其间必须完成三次繁衍。不妨设定吴潜17岁完婚。18岁得长子吴定,19岁得(1214年)得次子吴寔。吴寔17岁完婚,18岁(1231年)得长子吴泽。吴泽17岁完婚,18岁(1248年)得长子吴禾,19岁得次子吴秫,这样方有可能于1250年即20岁时得季子吴森。由于上、下限年份的不可更变,上述估定应该与历史事实大致相符。

《家譜》载“与吕文德守襄阳”一事发生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接受南宋降将刘整建议,派阿术(兀良哈台子)率军进攻南宋重镇襄樊,是处军民奋勇抗战,不幸的是守将吕文德于1269年过世。宋廷另派吕文焕接替,差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援襄阳。第二年再派殿前副指挥使范文虎支援。从《家譜》得知,其时李曾伯、吴泽均在襄樊前线。在李曾伯幕府,吴泽得与范文虎相识(《墓铭》)。守城五年,襄阳失守,李庭芝罢官,范文虎改知安庆(今属安徽)。吴泽“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家譜》)。

《墓铭》书于皇庆癸丑秋初。六月赵孟頫刚擢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根据他的身份,不便将吴氏抗元过分渲染,因此吴寔抗元战死、吴泽保卫襄阳一概省略。

吴泽卸甲归田,旣未去父亲安家的建康龙湾,也没去祖父苦心经营的德清新市吴家园,却来到浙江嘉兴思贤乡,个中自有原因。据《义门吴氏譜》载,十三世吴煜,字公亮,号思贤,仕武义大夫(宋武臣第三十三阶)。宋室南渡,煜护康王赵构(宋高宗),后定“居嘉兴市泾(王江泾)东,人名思贤乡”。至十七世吴槜荣和吴槜华两兄弟同时绝传,吴泽作为远房侄子,立嗣思贤乡堂叔(伯)吴槜荣和吴槜华门下,继承两家产业。嘉兴古称槜李,故两位名中均带槜字。吴泽在思贤乡成家,效前辈作法,长子取名曰吴禾,字君嘉,将嘉兴当时名称“嘉禾”植入其中。吴泽从思贤乡出来,后仕承信郎,戍盱眙,官汴梁,保襄阳而后还乡。乡名思贤,贤者,唐宰相陆贽也。传贽出生于今陶庄。明宣德五年(1430年),嘉兴市泾东之思贤等六乡划出建嘉善县。思贤乡名今已不存。洪家滩北二里有石桥名思贤,乃乡名之遗存。其乡辖今洪溪、陶庄一带。

吴泽归思贤年约四十出头,表面上不再顾问国家大事,韬光养晦,自号雪樵居士,过起隐居生活。实际上始终在等待为国效劳的机会。约四年后的德祐初(1275年),李曾伯官复原职——沿海制置使,经管包括澉浦在内的沿海海防军务。邀赋闲在乡的承信郎吴泽赴“制置使司准备差遣“(《墓铭》)。吴泽遂离开思贤乡南下百里来到澉浦事李公曾伯。《墓铭》至此而止,《家譜》则强调吴泽“宋亡不臣元”。

1277年,元廷在澉浦设市泊司,海运业蓬勃兴起。宋室江山大势已去,吴泽由是转向海运。初业海运,眷属仍旧留在思贤,身边只带长子吴禾。

《墓铭》称吴泽卸甲归乡,”乐武塘(笔者按:即魏塘)风土绕沃,因定居焉“。笔者以为,吴泽先居思贤乡后迁武塘是可信的。吴氏约于1296年移居魏塘镇。魏塘吴宅,邑志云建于元初万户陈景仁(一作纯)原西花园。陈园其时为浙西之胜,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浙西园苑》云:“嘉兴魏塘之陈(园)……当爱山(陈景仁字爱山)全盛时,春二三月间,游人如织,后其卒,未及数月,花木一空,废弛之速,未有若此者。自后其地吴氏之园曰竹庄。”  

清光绪《嘉善县志》关于陈氏东西园有如下记载:“初爱山纳粟补万户,折节下士,构园集客。一日有异人月下扣门题曰‘戊子年间多快乐,丙申之岁少留连。公公莫作绵绵计,花圃终须变野田。’翌早,覓其人不得,后果如其言。”月下异人扣门题诗未必真事,但看来陈园兴旺于戊子(1288年),败落于丙申(1296年)应是事实。陈氏败落,吴氏据陈氏西花园建吴宅。时吴泽约六十六岁,吴禾约四十九岁,吴森四十七岁,吴镇十七岁。

经过十几年海运,吴家富上加富,在澉浦人称“大船吴”,完全具备了在魏塘镇置地建宅的条件。此时吴氏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思贤乡旧居已难以容纳,必须向外迁徙。时正遇陈园废弛,故吴氏建竹庄卜居魏塘,思贤只留次子吴秫。吴泽带长子吴禾、孙汉英(森长子)继续海运业,并最后终老澉浦,葬西门吴家山。此山得名,乃吴泽从祖公十三世吴星屯兵是处、卒葬该山之故。吴禾虽家在澉浦以北百里之魏塘,但他“性至孝,庐守父墓”(《家譜》)。为了继承航海家业,索性长住澉浦,卒葬吴家山。从吴泽到吴禾,本未想在澉浦安家,只是将其作为吴家船队的起锚港,事实上却逐渐形成了吴氏在澉浦的家业。陆续加入海运的还有二十世吴汉杰,二十二世吴金粟、吴麟粟、吴大本等,澉浦吴氏繁衍至今。

《家譜》称,吴禾传二子,长吴瑱,“字元墇,一字伯圭。以世沐国恩,义不仕元,征聘不赴。治别业于魏塘,今名竹庄。又治别业于当湖(今浙江平湖)北之云津,植修竹,亦名竹庄,今遗址在庄桥右。”次吴镇,字仲圭,“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与兄吴瑱自思贤同三叔吴森迁魏塘后,长居于此。自选墓地,殁后,葬原陈氏东花园北端,三面环彩笔溪,墓至今在焉。自题碑曰:梅花和尚之塔。从梅花道人忽又成梅花和尚,亦道亦僧,道耶僧耶?非也。他自己曾在画上题曰:“橡林一个老书生”,这才是他的真正身份。

吴镇习画之始,已十七八岁。他在至正五年乙酉(1345年)为魏塘景德教寺古泉禅师作《四友图》卷题识谓,“游戏墨池仅五十年”③。又在至正八年(1348年)冬十月为钱塘唐明远画梅(今藏辽宁省博物馆)题句云:“余自弱岁,游于砚池,嗜好成癖,至老无倦,年入从心(七十),极力不能追前人骥尾之万一。”

吴镇十七岁迁居魏塘后更有机会接触书画家。三叔吴森“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墓铭》),家藏不乏珍品,耳闻目染,日夕薫陶,其中当有巨然名作《秋山图》,董其昌谓吴镇收藏此画并予以临摹。

元贞二年(1296年),李衎请补外,除同知嘉兴路总管府事④。李衎,薊丘(今北京)人,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擅画墨竹,初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曾深入江浙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神态,因而画竹尤工。亦作勾勒青绿设色竹,并写古木松石。著有《竹譜详录》,分画竹、墨竹、竹态、竹品四譜。李衎在总管任上可能到过府衙东去三十六里一水相通的魏塘镇,曾为管军千户且嗜古名画的吴森想必与之交往,甚至陪同郊外赏竹。其时吴镇很可能得三叔引荐拜会李大人,甚至有幸聆听画竹之法。李衎大约影响了吴镇的一生。吴镇晚年(七十三岁)自选墓地时曾曰:“老子生平学薊丘”(《家譜》)。

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元四大家》一书称吴镇三十八岁(延祐四年,1317年)在杭州卖卜。吴镇曾游历杭州、湖州等地。李衎于皇庆(1312-1313年)中官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在余杭皋亭僧舍,吴镇得见李公所画之竹,他七十一岁对此画尚记忆犹新,是年他在为佛奴作《竹譜》册二十二开(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第十五页题云:“我观大地众生,俗病易染难去。由然兴起慈云,霔为甘露法雨。此诗息斋道人画竹于皋亭僧舍题之,因仿其竹,遂书此云。”又第十九页题:“昔游钱塘吴山之阳,玄妙观方丈后池上绝壁有竹一枝,俯而仰,因息斋道人写其真于屏上,至今遗墨在焉。忆旧游笔想而成,以示佛奴,以广游目云。”吴镇一生画竹,追求清高脱俗的思想境界。从丹青技法到修身养性,处处可见李息斋对他的影响。

吴森于元初仕管军千户,军职,隶属万户。《家譜》强调吴泽以下“义不臣元”,故吴森任职属不得已。譜中记载:“森,字君茂,号静心,至元间授管军千户,后辞归里,居思贤乡。先是勋戚裔,元以后义不入仕。自思贤迁武塘,建义塾,赈大荒,奉敇表义士。太定中赠奉训大夫、嘉兴县男。原配陈氏封嘉兴县太君,生七子,详本传。”成书于康熙七年的手抄本《义门吴氏譜》因虫蠹字佚,今据史料及原文文意补入,凡隶书字体者即是。

赵孟頫对吴森任管军千户之来龙去脉于《墓铭》中写得比较清楚:“至元辛巳征东省。右臣范文虎与承信府君(吴泽)有旧,故举君(吴森)为管军千户。师还隶高邮万户府,移屯扬州,告闲得请,淡然家居。”辛巳即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向外扩张,派实都、洪俊奇、范文虎等率军取道高丽进攻日本,其时急需将士,才由范文虎荐举吴森。襄阳失守,范文虎知安庆,不战而降,得元世祖信任,委为两浙大都督,时范年届不惑而吴泽已五十开外,只有让三十二岁的儿子吴森从军。元世祖东征军航海至平壶岛,突遇飓风,将令们乘坚固的战船逃回,士卒十余万被丢弃在五龙山下,遭日军掩杀,仅三人生还。

吴森“告闲得请”归思贤乡约在1283年。是年长子汉英约十七岁,按吴氏惯例大婚。汉英长子吴瓘约于1284年或稍后出生,故吴镇只长其四五岁而已,叔侄情趣相谐。《家譜》与邑志皆称吴瓘“多藏法书名画”,一派乃祖遗风,能作窠石墨梅,画寒雀学扬补之。至正八年(1348年)吴瓘与吴镇合作《梅竹图》卷(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吴镇《渔父图》长卷,有论者疑此乃吴瓘临吴镇之作,唯题词十六首确为吴镇所书。

吴森“性素雅,好礼而尚义”。他的义举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肯定。《嘉兴弘治府志》云:“元至大庚戌(1310年)廉访使以名闻于朝,表其门曰:义士”。正是此年,五十七岁的赵孟頫以江浙儒学提举任满奉昭赴京。吴森之名闻于朝,或许与赵有关。

《墓铭》记述吴森内眷称:“初赘费氏,早卒,再赘陈氏(武塘承信陈公女)”。《家譜》曰“原配陈氏”。看来费氏女未曾过门早夭。赘,《前汉贾义传》云:“家贫子壮则出赘。”师古曰:“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吴泽家巨富,不致让儿子出赘做上门女婿。再则,吴森若真出赘陈氏,其子也不能再姓吴,连他自己也要改姓埋名,汉英等不可能列入《义门吴氏譜》,澉浦“大船吴”也不应有吴森一支余脉。此处,“赘”字只能依《博雅》“赘,定也”讲。

赵孟頫原注云:吴森妻乃“武塘承信陈公女”。承信郎陈公,邑志失载,当指元初纳粟补万户的陈景仁。吴、陈两家确实门当户对。由此看来吴泽与陈景仁竟是儿女亲家。吴泽之巨富,并非自航海开始。宋代望族,官宦世家,家境之殷实自不必说,尚有“吕翁授丹金四十万”,事见《家譜》吴瑱小传。吕翁者,或即襄阳守将吕文德。吴瑱将钱“散宗戚乡里之贫者”,其义举有如三叔吴森。吴森之孙辈,《墓铭》列四子四女八孙,《家譜》列七子十五孙,不列女。三女儿嗣胜出家为尼,皈依佛门,为其它典籍所未见。吴泽自命居士,吴森与二三高僧为友,吴镇自称梅花和尚,嗣胜为尼,二十二世还有一位观音奴,从中可窥吴氏数代对佛门的虔诚。

吴森墓地,铭曰:“汉英等卜以九月丙午奉枢葬所居西北三里麟瑞乡之原。”清光绪《嘉善县志》地图有标示。且于卷四《冢墓》载文:“吴森墓……在灵塔泾之北。”

1993年3月,笔者与朱君瑞明及武水书画社社长潘康生老先生寻访其墓。墓址界沪杭铁路与320国道线之中,灵塔泾今称安桥港,自南而来穿过铁路至墓前60米处折向东去。坟山之土,因三年前修(铁路)双轨铺基而取之,墓廓暴露四块巨石,每块长约2.4米,宽约1米,厚约0.2米,侧立围成方框,接合处为简易榫铆。方框正中另一稍短巨石界中间而分东、西两穴。夫妻合葬,东为吴森,西为陈氏无疑。棺木皆无,穴中已填土种菜。因石太巨大,民工靠人力一时无法搬动,故存原地。村人告知,吴森墓东尚有大墓一座,已被民工挑平,石块则已填入东去30米小河(浜)内,我等见河边大石成堆。核对县志、家譜,是为吴瑱之子吴坦之坟。

赵子昂撰书《义士吴公墓铭》碑石未见出土,或者尚存穴内,或者早就被村人取走作洗衣板。吴森墓园,当年颇具规模,假山巍峨,绿树婆娑。“墓前多奇石,为人取去”,县志所说太湖奇石在墓南数十步,渔塘帮岸处尚依稀可辨。吴氏竹庄及吴森墓院均毁于元末兵火。

吴镇自幼在吴森身边长大,吴森对他的影响有必要给予重视。

(作者吴静康,1999年12月14日梅花庵后主脱稿于梅花庵)

(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五期)


注:

①元赵孟頫(任道斌点校):《赵孟頫集》卷八《义士吴公墓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②余辉:《吴镇世系与吴镇其人其画》页54。《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四期。

③明汪珂玉:《珊瑚网》。

④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一○《故集贤大学士光祿大夫李文简公神道碑》称:“元贞改元,九月,公偕使者入觐……明年,公请补外,除同知嘉兴路总管府事。……公操行高洁,又喜吴越风土,所在兴学训士,暇则自放山水间……”

附录:

义 士 吴 公 墓 铭

元  赵 孟 頫

君讳森,字君茂,姓吴氏。其先汝南人。曾大父讳坚。妣朱氏。大父讳寔,仕宋为进义校尉,水军正将,始寓建康之龙湾。妣潘氏。父讳泽,承信郎,移戍盱眙,事淮东帅李公曾伯。李公归嘉禾,遂与偕来,乐武塘风土饶沃,因定居焉。妣沈氏。李公移镇沿海,(辟君承信郎、沿海)制置使司准备差遣。至元辛巳征东省,右臣范文虎与承信府君在李公幕府,有旧,故举君为管军千户。师还,隶高邮万户府,移屯扬州,告闲得请,淡然家居。性素雅,好礼而尚义,喜怒不见于面,无声色之娱,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延师教子,捐腴田二顷,建义塾以淑乡里子弟,创佛宇以便云水,前后甃衢路数千百丈,累桥凿井,死施棺,病施药,凡周急之事,不间亲疏,乐与无倦,人以厚德称之。至大庚戌,廉访使以名闻于朝,表其门曰“义士”。晚自号静心,益留意内典,与二三高僧为友。疾病,遗令家人毋厚敛,毋过哀泣,种户逋米三千余石悉免之。临终神色不挠,从容而逝。生淳祐庚戌六月癸亥,卒皇庆癸丑五月己酉,享年六十四。初赘费氏,早卒。再赘陈氏,(武塘承信陈公女。)男四人:汉英、汉贤、汉杰、汉臣。女四人:(志纯事夏禹锡,志淑事陈良辅,嗣胜为尼,志柔事陈昌。汉英、汉杰、志纯嫡出也。)孙男八人:(瓘、玘、理、瑗、珂、琼、珏、瑄。)汉英等卜以九月丙午奉枢葬所居西北三里麟瑞乡之原,以余尝与其父游,深知其为人,不远数千里书来京师求铭。不可辞,乃为铭曰:

呜呼,孰有为善其后弗昌者乎?观义士之行事,可谓积善者矣,则子孙之藩昌,其可必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